網易號消息 記者項俊平 武漢報道 隨著一項新的養殖技術的誕生,湖北水產市場小龍蝦規格偏小養不大、鱖魚(俗稱桂魚)難養的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日前,由特色淡水魚體系武漢試驗站、武漢市農業學校、武漢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和武漢益康明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池塘克氏原螯蝦(俗稱小龍蝦)——鱖生態輪養技術培訓交流會”在武漢市江夏魯湖召開。會上,武漢市農科院水產專家朱思華研究員向30多名武漢鱖魚養殖大戶推介了由他摸索的這項新技術。
據介紹,鱖魚一直是我國特有的淡水名貴魚類,因其肉質鮮美、無肌間刺、蛋白質含量高等特點,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而小龍蝦是近幾年興起的網紅水產品,深受年輕人喜愛,但業界苦于小龍蝦規格越養越小,養殖效益下滑。
最令人痛心的是,湖北雖然是鱖魚種質資源發源地,又是淡水養殖的主產區,鱖魚產量曾經位居全國第一,具有發展鱖魚產業的優勢條件。但由于鱖魚養殖所需餌料魚需要從廣東引入,導致鱖魚的苗種產量和成魚養殖產量遠遠落后于廣東。鱖魚深加工落后于安徽,其中安徽黃山市僅一個“臭桂魚”的加工產值超過30億元。
“近幾年來,隨著外省采購量的不斷增大,武漢市場的鱖魚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今年常年保持在每斤30元的水平。入冬后,隨著供應量的減少,市場價格上漲至35元一斤,春節期間可能會突破40元,甚至會出現供應缺口的現象。”益康明輝總經理劉立清介紹說。
鱖魚屬于高技術、高投入、高效益的產業,同時也是高風險的產業。為了改變低效池塘養殖模式,實現湖北生態高效養殖目標,防范鱖魚養殖風險,倡導安全生態養殖方式,提高湖北小龍蝦個體規格和鱖魚產量,減少小龍蝦集中上市帶來的忽高忽低的價格振蕩,緩解市場供應緊張和老百姓吃不起“貴”魚的難題,促進湖北小龍蝦、鱖魚產業的健康、優質發展,武漢農科院水產所朱思華正高團隊經過近六年的探索總結,提出了“小龍蝦鱖魚生態輪養新技術”。
據朱思華介紹,新技術是在同一池塘中將小龍蝦養殖與鱖魚養殖進行錯季養殖,具體來講,是1~6月養殖一季小龍蝦,7~12月養殖一季鱖魚。通過生態輪養新技術,一畝塘可產“七錢”以上小龍蝦200斤,收入4000多元;產鱖魚200斤,收入5~6千元,產胖頭魚200斤,收入1000元。三項疊加,畝產純利潤可達6~8千元。就是這項看似簡單的水產養殖技術,為武漢養殖大戶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武漢市江夏區三門湖漁場鱖魚養殖大戶安新桃,近幾年來,一直使用小龍蝦鱖魚生態輪養新技術,效果明顯,50畝的池面,年純收入35萬元。在他的帶領下,鄰邊漁農和洪湖、仙桃、大冶養殖戶紛紛加入鱖魚養殖行業。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和武漢市農科院的參會專家對“武漢小龍蝦鱖魚生態輪養新技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認為這是繼池塘鱖魚魚種混養模式和鱖魚主養模式之后的一項技術創新,其價值在于既可以壯大小龍蝦的個體體格,實現錯峰上市,避免出現集中上市價格忽高忽低的“過山車”現象,維護湖北小龍蝦的市場地位;還能夠有效降低鱖魚飼養密度,減少勞動力投入,增加單位養殖效益,倡導生態養殖方式,大幅提高鱖魚產量和質量,促進湖北鱖魚產業的崛起和壯大,讓鱖魚產業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一項抓手,具有推廣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