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部分地區稱呼過年,一般不叫過年,而是“做年”,海南話叫“哆咦”,因為年不能“過”,要“做”出來的。
“做”一詞十分生動地描繪了海南人過年的場景,除了殺雞鴨宰牛羊必不可少,上街置辦年貨,在家打掃衛生,門上貼對聯,廟堂祭祖先,做年糕,走親戚……剛步入臘月下旬,我們海南人就開始“做”年啦,而且年味將越來越濃。一個年下來,都在“做”,基本“停”不下來。
可以說,海南人的年,一點也不能馬虎,要認認真真“做”出來。海南人“做”年不刻意,也不隨意,充滿人情味和煙火味。
剛過臘八,海南各地的年貨市場又熱鬧了起來,尤其以海口博愛路為最。從博愛南到博愛北,一路上人山人海,整條街喜氣洋洋,年貨琳瑯滿目,應該是整個海南最具市井煙火的年貨街。
在這兒,你可以感受海南的年味,也能感受到海南人如何準備“做”年。挑選完橫幅對聯,搞點蝦醬辣椒醬,隨點花生瓜子開心果等炒貨,再去東門市場買點海鮮雞鴨,整個一圈下來便能把“做”年的物件都買齊,置辦好。
買好年貨后,日子就到了小年。海南是個多元文化省份,小年有的地方是年二十三,有的地方是年二十四。小年一到家家戶戶都開始打掃屋子,海南話叫“采屋”,諧音“採屋”,字面意思是清掃室內的灰塵和蜘蛛網。
當然,海南有很多方言,“采屋”一詞常見于瓊北地區。即便稱呼不同,但意思都是一樣:年前大掃除。小年起海南很多地方都用竹枝,配合長長的掃把打掃屋里屋外,同時清洗衣服、家具、碗筷等。那,小年起,大掃除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
民國《瓊山縣志》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取竹枝掃屋塵。是夕祀灶。宣灶經,送灶君朝帝。灶王爺是司管福禍,懲惡揚善的神靈,小年是他回天庭稟報的日子。所以人們都會在當天打掃衛生,供上灶糖,希望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安寧”。
過去幾乎每家的灶房,也就是廚房都供奉著灶王爺。如今,一些古村落的灶房北面,或東面有插著香的地方,那一般就是灶王爺的神龕所在之處。
海南年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雖然一些習俗隨著時代變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年味也隨著年代的更迭而變化,但我們海南人“做”年的習俗卻一直不會改變,年會一直“做”下去,所寄托著美好、和諧、安康、幸福的良好愿望卻是恒久不會改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