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沒落的原因也明擺著,當今的普羅大眾很狂躁,誰還有耐心把自己固定在那兒收聽廣播,大家的收聽習慣正不可逆轉地向移動端轉移。也許有人說,呵呵!不一定吧,交通廣播不是在逆風飛揚嗎?很篤定地回答您,私家車難道不是移動端?把愛車輪子卸了試試,不信你每天還坐上去聽三回廣播。
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支撐下,大約從2010年起,音頻App初顯崢嶸,隨后就群雄并起,龍盤虎踞,大批豪強跑馬圈地。
“喜馬拉雅”目前是國內在線音頻江湖的霸王龍。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喜馬拉雅”的用戶滲透率達到67.1%,占據近七成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二方陣的“荔枝”和“蜻蜓FM”被拉開一截,另外還有“酷我暢聽”“企鵝FM”“懶人暢聽”等搖旗吶喊,窮追不舍。
這些高速擴張的平臺都有進入資本市場的意圖。“蜻蜓FM”剛獲得國際私募機構微木資本的新一輪投資;而“荔枝”則早于“喜馬拉雅”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音頻行業第一股。
2021年9月13日晚間,“喜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月活用戶達到2.6億,其中移動端月活用戶1.1億,另外1.5億則來自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
大數據是大平臺的法杖。用戶的點擊和搜索都會被記錄,后臺基于性別、年齡、職業等不同維度建立用戶的興趣圖譜,用于個性化內容推薦、節目內容的質量判定、廣告投放以及商品推送等。“喜馬拉雅”依托算法構建起了自己的音頻帝國。
盡管一家獨大,“喜馬拉雅”并不是穩坐黃金臺,財源滾滾來。相反,從招股書看,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實現了25.1億元的營收,但虧損了3.23億,再往前三年看,也分別虧了7.55億元、7.47億元、5.39億元,合計三年虧損超過20億。
為什么虧?還虧這么多?“恐龍”也惶恐。“喜馬拉雅”最大的心病,是居高不下的營業成本。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與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為了版權、為了優質內容而大出血,明知會推高成本也繞不過去,只能乖乖留下買路錢,否則侵權官司會打得他踏平法院的門檻。
虧損是虧損,并不妨礙大肆擴張,一是有堅定的心理素質,二是有看上去很美的心理預期——音頻直播在未來仍然可以保持20—30%的增長速率。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2022年在線音頻市場規模將達312億元,同比增長41.8%。
希望能在股市“滿血復活”,“喜馬拉雅”在招股書中憧憬未來,音頻的真正價值才剛剛顯現,蓬勃發展中的物聯網及車載場景,會為“耳朵經濟”的繁榮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無限的可能。
“無限的可能”且不說,對于舉步維艱的省級廣電大部隊來說,單是眼前的312億也充滿誘惑。(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