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蒸牛肉,是早年盛行于四川盆地的一款風味吃食,又名籠籠蒸牛肉、小籠粉蒸牛肉,初以川味小吃身份流傳民間,后漸進入川菜筵席被端上各級宴會餐桌,終成一道川菜名菜。
成都的小籠蒸牛肉以“治德號”最為著名,該店由姚樹成1934年創辦于長順中街,上世紀中后期由飲食公司經營,先后輾轉提督街、祠堂街、人民西路、金絲街等處,在本世紀初壽終正寢。
雖名小籠,實為粉蒸牛肉之一種,它與鍋蒸、大籠粉蒸牛肉最大的區別就是用拳頭大的小竹籠作蒸具,小巧精致,風味獨特。由于治德號名氣太大,乃至早期川菜菜譜直接用其詮述粉蒸牛肉的制法。
治德號主人姚樹成(1905—1983),成都洞子口人,12歲入廚行學藝在面食店當學徒,19歲開始幫人打理廚事,主制白案兼小籠蒸牛肉,十年后結束打工生涯,在長順中街魁星樓街口開辦治德號食店。
八十年代成都長順街
傳統小籠蒸牛肉之所以受民眾喜愛,多半要歸于竹器、粉蒸、調味三大要因,再加上姚樹成在選料用料上的精益求精和調味方面的別出心裁,更讓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顯得獨具一格。
與現今廣泛使用金屬蒸籠、新材料蒸籠以及科技化蒸箱不同,以前川人做蒸菜喜歡用竹制蒸籠,尤其是在蒸菜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川味田席上,時常可見一摞摞大竹蒸籠在柴火灶上吞云吐霧。
竹蒸籠里頭層層疊疊的是咸燒白、甜燒白、扣雞、扣鴨、肘子、雜燴、粉蒸肉(田席上的粉蒸肉常用豬肉)、酒米飯等品,加上用水冬瓜木或杉木做的大甑子蒸出來的散口甑子飯(甑蓋亦多竹制),濃郁的川味躍然席面,這是再高檔的科技材料也難以企及的鄉土氣息。
壩壩宴上的大蒸籠
治德號用的圓形小竹蒸籠是名副其實的小,直徑僅八厘米,只有四厘米高,幾如成年人拳頭般大小,容量不大但袖珍乖巧,現蒸現賣,隨到隨吃,方便快捷,物美價廉,三四籠不嫌多一二籠不算少,把川味小吃的“小”體現得淋漓盡致,若改大籠蒸制,反而缺失了風味。
鍋內水燒開,把盆底鉆有三四個直徑一厘米小孔的木盆倒扣在鍋中,將小竹籠安坐在小孔之上,一孔上面可疊放二十余個小竹籠,長期使用的小竹籠外表黝黃油亮,旺火蒸之,飽蘊肉香的水蒸氣奪籠而出,猶如云霧繚繞的爍爍寶塔,讓人未嘗其味而先睹其形、續嗅其香以至生口舌之津。
小竹籠里的牛肉,量不過數片,做法卻大有乾坤。姚樹成用的牛肉均購自皇城壩清真肉店,今天府廣場皇城清真寺樓下仍有專賣牛羊肉者。選用質嫩筋少的上等黃牛肉,去筋治凈后先順著肉紋改成五厘米寬、三厘米厚的長條,再橫切為骨牌片子放入瓦缸調味。
今人制作的小籠蒸牛肉
缸內依次放入宰細的口同嗜豆豉、郫縣豆瓣、太和紅醬油、胡椒面、菜油、姜水及二米粉伙轉拌勻,當然少不了姚樹成的獨門秘籍——用口蘑、白菌等吊的鮮湯和用海星、大棗泡的泡酒增味。以老姜拍破,加清水略泡,潷汁即成姜水,二米粉則是用兩成糯米加八成大米混合炒香后碾制的粗米粉。
稍事片刻,將碼好味的牛肉片分裝至小竹籠,旺火猛蒸一刻鐘即可(牛筋稍多者蒸約半小時),上桌時另撒上現炕現舂的龍潭寺海椒面和清溪花椒面,外加芫荽及蒜泥,趁熱大嚼,瞬間唇齒盈香。
猛火沸水穿透過的牛肉質細鮮嫩,蒸融糊化的米粉不僅讓牛肉更加爽滑,還將各色碼料的醇香和鮮燙的肉汁緊緊包裹,現舂的海椒、花椒混合著新鮮芫荽,大有妙筆生花之美,麻辣可口,川香襲人。
上世紀四十年代,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不僅廣受蓉城百姓喜愛,許多外地來蓉人士在慕名品嘗后也紛紛贊不絕口,僅是車輻先生就記載了早年國畫大師張大千、表演藝術家導演謝添、劇作家戴浩、流沙河夫人作家吳茂華等人與治德號之間的逸聞趣事。
粉蒸牛肉在大千菜單畫中
據載張大千不僅愛吃粉蒸牛肉,還將治德號的牛肉回籠加熱,出鍋加料,外購牛市口葉鍋魁打的白面鍋魁夾而食之,酥脆松香的鍋魁與味厚爽嫩的牛肉結合,相得益彰,出奇制味。
若是當時大千能親自到姚老板店上去享用小籠蒸牛肉,想必更能感受剛端出來的特有鮮香,也就不用再回籠了。姚樹成本白案出身,打得一手好鍋魁,在各路食客的推波助瀾下,“粉蒸牛肉三明治”的新潮食法也就傳開了去。
此后多年,張大千還對此菜念念不忘。1981年正月十六,他在臺北雙溪的摩耶精舍宴請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夫婦時,就親自提調了一道粉蒸牛肉,并作成著名的菜單書畫留存至今。
早年治德號餐廳畫頁
八十年代后,治德號曾以國營治德號餐廳的名號經營,另增了各色品種,制法也進行了調整,譬如在炒制米粉時加入八角、草果、陳皮等料混合增香,在牛肉碼味時去掉了原來的吊湯和泡酒而改用料酒,另加醪糟汁、腐乳汁添味等等。
1998年11月,成都廚師倪圣中被聘為治德號餐廳廚師長。次年9月,倪圣中參加成都市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獲熱菜第一名,并獲市優秀廚師稱號,同時被四川省烹飪協會推薦參加全國第四屆烹飪技術大賽,獲個人熱菜金牌和全國最佳廚師稱號,其參賽作品之一便是“治德號蒸牛肉”。
此后治德號小籠蒸牛肉被評為“中國名菜”,治德號也在2006年獲得商務廳“四川老字號”稱號。盡管如此,治德號仍未逃過消失的命運,幾十年間因各種原因數次遷址,經營主體也幾度變更。新千年之際,治德號在金絲街6號復業幾年后,便悄然離去。
治德號餐廳舊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