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交易的終極價值是什么?看懂你就是真正的高手!
小李談股市
交易的終極價值是理解人生意義
成長的過程中,千辛萬苦,并不只是對金錢的態度,或者自負的自大。追求財富,自認為了不起,這是絕大多數交易員的常態,也是他們最基本的表現。做生意直接向錢走,在這方面已經輸了,失去了心態、思想、對人生的認識、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受金錢的控制,怎么可能是一個成功的靈魂商人?交易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交易員的世界觀和人生!
K線的節奏,是一種美感;出入有道的規律,是內在的自在,是氣質的自信。一個成功的和商人,必須擁有這樣的內在美。交易重點不在于貨幣和賬面的波動,而在于盤面的價格和數量。要想了解市場,就不能因為貪婪而過早的下定決心或背負著。理智的人能夠冷靜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掌握市場,能夠著眼于全局和戰略性的利益,而忽略了局部的細微變化,能夠準確地理解空間與時間的關系,以及與之相應的交易活動的節拍。
沒有多少人能領悟到這種程度,只能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實踐。一些知識和經驗對高手來說并不重要,因為他們都明白了,不管以后會不會用。習慣了,就不會再有這種感覺了。有形的規矩是不能束縛人的,雖然一開始可能有用,但最終還是要靠頓悟。當你明白自己的時候,你就會敞開你的心胸,你就不會再去想你的欲望和害怕,你就不會再去計較你的金錢。交易不是數錢,關鍵是做對了就買,錯了就被淘汰,賬戶上的數據都是假的,而且,盤面分析也很有可能,只要關注一下時間就可以了。理智與情感,是心理上的最后成熟階段的不同。不是絕對的理智,而是過于的情緒化。一個成功的交易員,除了注重交易技巧以外,還需要有一種哲學的修養,他懂得,主觀要與客觀相一致,而主觀要跟從客觀。這應該是人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理解。
人在市場面前總是那么的渺小,做生意的時候,千萬別把自己的情緒摻和進去。反之,則是對自身的否定、對自身的經驗與教訓的否定,對已有的技術體系也予以否認。在超脫之后,人們會從自己的交易中獲得喜悅,也會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獲得滿足,而不再是對金錢的渴望和對金錢的畏懼。
買賣的買賣,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內在的哲理。買賣是一種方式,一種生方式,一種理想,一種對生活的體悟和享受。
商人們不會因為成功而變得與眾不同,他們會不斷地去理解自己,去挑戰自己,去超越自己!
做生意的人必須是個很有學問的人。要善于思考,要敢于行動。書籍,思想,領悟,生活和交易,都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做生意的人肯定是孤獨的。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需要的是超乎常人的能力,需要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磨礪。常常虧損的摸索,沒有人溝通的煩惱,對哲學的追求,腳踏實地的進步,堅信的信念,曲高和寡,無怨無悔。
做生意的人肯定是有錢人。但是,追逐金錢并不是一種理想,真正的財富在于體驗和對生活的態度。錢不能使人富裕,心胸開闊、真誠友善、助人為樂、熱愛生命、體悟世間,是豐富思維的動力之源。
交易員必須是幸福的人,他們用交易傳達了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股票投資秘訣:
一:賣空股票也是買股票
許多投資人,特別是新入市的股民.老是耐不住寂寞,怕有一時半刻的空閑,老是做得太頻繁了,剛賣出,買了再賣,還說什么“最大限度地利用資金”。事實上,這些投資者并不知道,空倉和等待股票上漲是股市的一半。正如老子的“無”與“有”的關系,“有”可以從“無”中產生,“有”也可以回到“無”。
在股票市場操作中,投資者要學會耐心等待。如果你的運氣不好,或者不能準確的預測指數,不能挑選出自己想要的股票,那么你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在這種情況下,耐心的等待,并非是一種不求上進的方法,而是一種主動的抉擇。所以,空頭并非消極,相反,它是正面的,就像一只饑餓的老虎在森林里蟄伏。若介人時機未到,或有較多可把握,寧可放棄,亦勿作無意義之冒險,應繼續空頭,耐心等候。
姜子牙在伐紂的時候,與姜子牙偶遇,經他的分析,紂王雖然昏庸,但大商的氣運還在,所以暫時還不能出兵。這樣可以讓自己的軍隊保存實力,也可以伺機而動,等到大商的氣運耗盡之時,才會出兵。武王聽從姜子牙的建議,十五年后,武王再次出兵,果然是摧枯拉朽,將殷商連根拔起。這一例子表明,等待機會是多么重要。股票中的空頭也是如此,當空頭的時候,就可以大膽地買入,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但是,許多新投資者,特別是新投資者,卻不這么認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盲目的跟風、盲目的跟風、盲目的相信股市的技術,他們受不了空倉,一次一次,一次兩次不進,似乎就不是在炒股,而是在做,一陰包九陽,九次賺的錢還不夠一次虧。由于短線無法賺取足夠的差價,但一旦遭遇跌勢,就會舍不得割肉,以致虧損多獲利少,或者被迫淪為“套牢一族”。
這種情況,都是由于這些投資者并不知道,空頭也是股票,也是一種重要的操縱方法。
在實際操作中,適當的空頭和及時的脫手同樣重要。
在買賣中,適當的空頭和準備好的資金是獲取所有獲利機會的根本。鑒于中國股票市場僅存在做多機制而無做空機制,因此這一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以,投資者不應該把做空當成一種游手好閑的想法。對于任何的誘惑,都要忍氣吞聲,直到有了明確的信號,再買進。“有”之基在于“無”。不做空頭,就不能做股票。空頭是持有的根本,所有的持有都來自于空頭。
二:在贏利前要學會接受損失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抑制自己的貪欲,在失去了一個合適的進場機會之后,盲目地追逐上漲和下跌。也有好幾次,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心中的恐慌,在系統沒有給出任何的止損時,就把原本可以大賺一筆的頭寸給平倉了。
每一個失敗的交易員,都會因為自己的交易觀念混亂,無法理解交易的價值,無法承受系統的損失,無法獲得巨大的利潤。在交易中,損失僅僅是我們要得到最后的成功所要付出的代價。但有不少人在連續虧了好幾次之后,就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一種無法預測的恐懼,從而失去一種好的交易方式。
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應該養成一種正確的損失意識和心理。只有你正確地意識到損失對整個交易體系的重要性,你才能以輕松的心態去處理當前的事情。如果你不能從交易的角度來看待損失,那么你就不可能是一個賺錢的交易員。要想獲得整體利潤,就得承受短期損失。
試想一下,只要我們有正確的交易觀念,就能明白一筆生意的成功,并不是看多空,而是看準了自己的行為。當系統發出多頭信號時,我們是否也會對多空走勢產生波動?如果我們能深入的了解到,與走勢無關,僅僅是與交易信號相關,我們是否還會坐立不安的看外圍股票、聽消息、在盤中隨意操作?
如果我們對賺錢的交易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虧損就是唯一的出路,我們為什么要放棄虧損,去追求更高的勝率?
如果我們知道,所有的交易系統都只會抓住一次市場,那么,沒有一個系統可以同時抓住每一次的波動,你明白了,你知道,你的投資并不代表你的回報就大,你以為我們會為了賺到更多的錢去賺更多的錢?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在這場交易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很明顯,金融市場是一個群體,而交易員在這個群體中,遵循主流觀點是理所當然的。“羊群效應”是一種“跟隨所有人”的行為,在實際工作和中都能給人以安全感。比如,在商業活動中,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觀點當成對的,這也是為什么一般交易員會將自己的觀點引入到交易活動中的原因。老張因為投資基金而賺了錢,所以整棟樓、整個社區、整個城市都在投資基金,結果就是排隊、限購,就產生了羊群效應。
這也是很多其他領域的精英人士在股市上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交易員的心情是很奇怪的,有“羊群效應”,也有“反群眾情結”,當公眾接受了多頭行情,購買情緒陷入盲動,空頭行情就要降臨,而當公眾陷入絕望,多頭行情就開始出現,而當大眾陷于絕望,多頭行情就開始出現,解開這種情結不是簡單的事情,但市場就是這樣,交易員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感交易的另一種形式就是過度交易,這同樣會侵蝕我們內心最深層的理智之聲。窗外是燦爛的陽光,鳥兒的鳴叫,但是許多交易員寧可舍棄生命中的快樂,也不愿在股市上走動,他們好像只能待在股市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找到交易的機會。他們自欺欺人就夠糟糕的了,還自欺欺人。由于各種原因,人們都有過多的交易行為,例如:急于挽回損失、害怕錯過機會、止損策略不當、場外因素影響等等。
從這一點上來說,過度交易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市場上有很多人都是成功的。此外,自負和自負是交易員最大的敵人。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他們總會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太重,以為成功是他們的能力的必然產物,而不是因為運氣好或者太過依賴別人。這就是對自己的交易能力的估計過高,對市場風險的低估,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舉個例子:在一個單邊上漲的牛市里,要想賺到錢就特別容易,而且許多人也的確賺了不少錢。正所謂利欲熏心,所以就出現了第一個錯誤:傲慢。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賺錢是他們的本事,而非市場潮流,他們認為股市買賣很簡單,賺錢也很簡單。然而,好運并不會在同一扇窗戶上重重地敲上兩下。一旦進入市場,利潤豐厚的行業就會迅速虧損,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失誤:放縱。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損失越來越大,卻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公司市值在不斷的減少,而這個時候,他們的自私心理就會占據他們的股份,并且主導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包括套牢、割肉、補倉等等。
斷崖容易,轉身難。在進退維谷的時候,暴躁的沖動很可能會讓人重蹈覆轍,于是,自大和自大就成了一對孿生兄弟,他們在長期資本公司的崩潰、巴林的崩潰和“3.27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李費佛的一句話特別提醒我們:“一個人要想在投機性的市場上取得好成績,就得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并且認識到自己很可能會陷入愚昧,這是一種長期的教育。我有時候覺得,想要讓投機者學會謙虛,就必須知道,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不值得,有些人犯下的大錯,就是因為狂妄自大。
堅持自己的能力范圍
一、有了可以賺錢的交易體系,為什么很難實施
當一個賺錢的交易體系建立起來,我們的交易技巧就會變得更加成熟,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會產生很多的心理障礙,讓我們無法完成自己的目標,比如,你看著你的系統沒有給你一個進入的信號,然后你就會發現你沒有進入你的賬戶,然后你就會發現你的賬戶沒有進入你的賬戶,但是你會因為你的失敗而后悔,你會因為你的錯誤而放棄你的賬戶,你會因為你的錯誤而放棄你的賬戶。
這個時候,我們的賬戶雖然還能賺錢,但并不穩定,賬戶的波動很大,利潤也很低,有時候賺得多,但很快就會停止,損失很大,只剩下一些利潤,你一直在做技術上的反思和總結,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二、明確“有所不為”,為何這么重要?
我的經驗就是明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就做什么”,堅持自己的能力圈子,把市場和利潤從能力圈里砍下來。領悟力強的人,至少要七八年的時間,但這還只是中間的交易,只有明白“有所不為”,才能進入更高的層次。
沒有“有所不為”的概念,就不清楚什么是屬于自己的,什么是屬于別人的,不屬于自己的,不屬于自己的,不屬于自己的,就會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利益而盲目的跟風,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圍,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圍,就會郁郁寡歡,郁郁;做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做什么都會吃虧,做什么都不賺錢,但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圍,最后還是會出現大的波動。
當你明白“有所不為”的時候,你的精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煩惱也會減少,心態也會變得輕松,當你的交易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的意識和行為就會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完成起來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那么你的止損就會大大降低,你的賬戶就會縮水,你的賬戶就會變得越來越小,你的賬戶也會越來越賺錢,你會發現,這并不是一件很難很難很難的生意,很容易讓人開心。
三、為什么我們“有所不為”,而非無所不能?
至于技術分析,你的技術分析,你不可能把握住所有的市場,如果你能把握住市場的三分之一,那你就已經賺到了。但你不懂,你不懂,你會感覺錯過了市場和利潤,你會不甘心,你會認為是我的系統出了問題,每次失去的市場和盈利,你都會很傷心,你必須修改你的交易體系,讓你的系統再一次賺到同樣的錢;如果你看到一個上漲或下跌的市場,你會心疼,會在沒有發出自己的買入信號之前,沖在最前面。
你想多賺錢,也就斷了后者的大利潤,有時候會因為你的止損太大而放棄自己的賬戶,所以你會放棄自己的交易系統,然后告訴自己,這是一個特例,一次只有一次,一次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四、堅持“有所不為”,堅持自己的能力范圍
如果你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進行交易,那么你可以贏多輸少,其他人沒法跟你比,可真要打起來,你就不行了,比如,你是一個很長時間沒有漲過的制藥公司,你看著技術股票漲了,就忍不住想要買技術股票,可是你不知道,最后掉進了一個圈套,賬戶縮水大了。
你不明白“有所不為”,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圍,所以才會在錯過市場和利潤的時候,自責自己錯過了市場,錯過了利潤?如果不能把握住,那就會對自己的交易體系產生懷疑,在這種情況下,不去執行,有時候不去執行,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比如,該賺的錢沒賺,不該虧的錢,就會有很多的心理問題。
我的理解是,想要了解“有所不為”,必須要分得清楚,哪些股票需要舍棄,哪些股票需要舍棄,哪些股票需要舍棄,哪些機會需要舍棄,要清楚自己的交易系統里的行情和利潤,不管市場上的利潤有多大,都不是你的,如果你把入市信號、止盈信號調低了,那以后的交易質量就不能保證了。你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專長上,守住自己的專長,這樣,你才能占據上風,你可以在其他方面,放棄、扔掉,這些都是你設下的圈套,你不可能在股票市場上賺到所有的錢,只要你想著賺錢,你就會迎來一場災難。
巴菲特這輩子都在消費領域投資,他沒有學過機械,也沒有學過商業,他對技術一竅不通,但他的職業生涯,一直都是以消費和投資為主,偶爾也會投資一些技術類的股票,但他的投資業績并不好,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五、明確“有所不為”,耗時較長
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建立了自己的交易體系,經歷了無數的損失,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而當我弄清楚了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后,我足足用了五年的時間,因為我很清楚,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就必須在戰斗中不停的擦鼻血、鼻青臉腫,直到我意識到“這個東西”不是我的能力范圍。
當然,要明白“有所不為”,要遠遠超過“有所為”,這需要一定的領悟力,畢竟大多數人還沒有樹立“有所為”的意識,也就沒有達到所謂的“言必行”的程度,不過,能做到“有所為”的人,能做到“有所不為”的,卻寥寥無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