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盤行動,到退林還田,人們務實而低調地捂緊了糧袋子。
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衣食無憂,才能心平氣和地看外界的風云變化。
思密達泡菜貴,又雙叒成了大家的談資。這個話題最早走進景軒視野,則要回溯到11年前。
下面的文字,就是寫于11年前。
去年底(2010年-景軒注),東北亞大雪,白菜產量劇減,一時首爾泡菜貴。
韓國民眾對此意見很大,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轉而求諸臨近的中國。一時間,我國老百姓餐桌上平易近人的大白菜身價倍增,令人望而卻步。
去年的事情拿到今年來說,一方面是為了探求和發現其中的深層東西,避免類似甚至更嚴重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可以跳出那段時間的非理性情緒影響,能夠盡可能以旁觀者的姿態來分析、判斷。
反過來說,泡菜不過是一個民族的飲食偏好而已。因為不可抗力導致暫時的供應不足,大不了可以少吃些。再嚴重些,可以不吃這種小菜,找些其他替代品比如花生米、水蘿卜,總可以對付過去吧。讓我疑惑的是,比泡菜更為必須的糧食似乎并沒有連帶引起社會的關注。
糧食問題比較大,這里簡要說的是兩個方面:耕地保護及糧食產品收入。
雖然耕地保護的口號叫得很響,具體執行起來卻走了樣。
面對耕地紅線政策,形形色色的對策五花八門,保護的成果往往流于形式——書面上乏味的數字和自欺欺人的專門展示區。
有新聞報道,淮河流域某縣為了趕工期建工業園區,不顧百姓苦苦哀求,用工程機械把即將收獲的小麥推平。
人們通常說,評判一件事情,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這面說得天花亂墜、信誓旦旦,到了實際行動卻大相徑庭。這種為了眼前個人和小團體私利,而置長遠大眾權益而不顧的做法所帶來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糧食還不能完全算得上是商品,在全世界都是這樣,即便是在國際貿易過程中。
個人認為,雖然市場作用對糧食的調控在理論和實踐上是不完全的,而且不可能完全,但是正面的作用也不能否定。有段時間,糧食價格上漲,大家都覺得生活成本高了。于是就以保障民生的名義,一邊指令降價,一邊出庫存平抑價格。
但是如果考慮到農資、運輸等在內的社會性成本全面提價這個大背景,農產品漲價實在是明正言順。生產要素向農業生產流動不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情況嗎?市場機制發揮了作用,卻要硬生生頂回去,受傷的不僅僅是市場積極性,還有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長遠的民生利益。
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突出?農業生產行業的資源匱乏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非要就當下民生來拿糧食價格說事,也是有解決途徑的。可以通過加大農資類農業生產補助、減少流通環節的稅費來實現,比如說路橋稅、“饅頭稅”在內的消費稅、市場攤位費等,因為流通中夾雜進去的費用要遠高于原始價格。
世界范圍內,食不果腹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國家都用切實行動來保障和維護農業發展,難道我們在糧食問題上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判斷是基于以下幾個因素考量:
1、自然災害頻仍,農業基礎設施堪憂,以糧食生產為代表的農業生產多數還停留在靠天吃飯階段。旱澇等自然災害頻仍是農業生產難言的痛楚。
2、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寄希望于外部解決。
首先,筆者很質疑有些專家大力發展工業,通過糧食國際貿易來解決國人吃飯問題的言論。
美國工業很發達,反而要提供大量的扶持和補助來維持大面積的糧食生產。
日本地狹人多,卻要限制高產出比的工業來保證農業生產,由于生產成本緣故,其國內大米價格遠高于周邊國家,如此賠本的買賣這個精明的民族卻要做。
僅此兩例,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其次,糧食是戰略性物資。將自己的吃飯事務交給別人處理,這和將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他人之手又有何區別。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尚且不說,如果人家糧食不愿意供人食用,而用來喂養牲畜、制造乙醇燃料,也只能束手無策。
3、建立在落后生產組織形式、生產技術上,并且缺乏社會多元支撐的農業生產競爭力不強,在世界經濟競合交往過程中所處地位不容樂觀。
4、糧食生產加工鏈上,良種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缺乏話語權。如果深究我們日常食用品牌的實際擁有者,就不難發現我們已然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公民了。
對照11年前的情境,今天的糧食問題又有什么不一樣呢?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