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42 用紗羅面料制作的夏衣
關于古代服飾,有些人存在一些誤解,總結起來就是:天熱穿唐朝(還包括宋朝)服裝,天冷穿明朝(還包括魏晉)服裝。
很多人聽了可能會覺得詫異,古代服飾怎么跟冷暖還有關系,這不是笑話嗎?難道不是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莫非某個朝代會沒有某個季節么?
但有些人的確是這樣以為的,他們對一些朝代的服飾有著錯誤的固化印象,這才出現了那句“笑話”。
明朝服裝不等于冬裝
仿制明代服裝的路線與其他朝代不同,它并非基于影視劇設計,而是獨立推動起來的,所以也就不太采用比較流行的雪紡類面料,因此而顯得有些厚重。加之明代服飾的仿制采用偏寫實的風格,無論立領還是交領,包裹脖子的部分相比于其他朝代服飾的仿制都要更多一些。因此,有些人便陷入一種比較簡單粗暴的迷思,那就是認為高領就代表冬裝。其實,哪怕看起來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服裝,也可以使用紗羅面料制作,在夏季穿著依舊清涼薄透。
★圖1-143 明代仇英《四季仕女圖》
對于明代服飾為何包裹得如此之嚴,有人提出了“小冰河期”的觀點。不過小冰河期并不表示只有冬天。如果大家還能回憶起中學地理,就會知道平均溫度變化一點點,就會帶來極為嚴重的氣候災難。所以小冰河期的集中表現是多極端天氣,不僅冬天會有冷于往常的天氣,夏天也會有熱于往常的天氣。而且小冰河期的主要時間是在明末清初(有觀點認為高峰期是在明亡后幾十年的清初),而不是伴隨著整個明朝。
事實上,認為明代服飾“裹得太多”完全是大驚小怪,因為古代服飾對現代人來說大多數都“裹得太多”,這是衣著習慣,并非明代獨有。只是現在古裝市場里,其他朝代的仿制服飾都有偏向影視劇風格的部分,更注重美觀,又不真的穿它來保暖,設計上增加了許多現代感,因此偏向寫實風格的仿明代服飾就顯得有些“異類”了。
比如,考古時發掘出來的陶俑,她們身上穿的服裝往往十分厚重。然而到了影視劇里,盡管衣服也會多層穿著,但是在領子這種現代人不太習慣的地方做了降低處理。而根據影視劇服裝仿制的衣服,層次進一步削減,自然顯得更加單薄。
唐朝服裝不等于夏裝
現代人比較習慣服裝層次外露,穿了幾層衣服(除了內衣褲),在外面通過領子或袖子的層次可以數出來。然而這樣容易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會把外面看不到層次的衣服忽略掉。
我們的影視劇在處理多層次的服飾時就是這樣做的,往往人物把短袖套在長袖之外。但古人的真實穿法卻是把半袖、短裙這樣的短小衣物穿在長袖長袍之內,因此在外擴型上顯得相對肥碩、膨脹。
唐代服飾被大家普遍認同于“夏裝”,除了現代還原得并不準確的“齊胸襦裙”帶給人這種錯誤的視覺印象之外,就是輕薄面料的功勞了。然而真相卻是,唐代一些看似只穿了一件或者一套的服飾,里面的層數其實非常多。
還記得歷史課本里的那個故事么,一個外來的客商問一個官員,為什么隔了三層衣服還能看到他胸口的痣,結果官員哈哈一笑,他穿的可是五層衣服呢。
由于穿法和衣料等原因,唐代服裝就給人造成“這是夏裝”的誤解了。
古人保暖趣事:皮草與炫富
其實說起保暖,古代服飾中有不少趣事。
我們這里先講個題外話。一般把一個人愛顯擺叫作“出風頭”,其中“出風”原本的寫法是“出鋒”,指的是皮草的毛露在外面。其實這不就很像今天說的“炫富”嗎……
★圖1-144 《皇都積勝圖》里的皮草攤
★圖1-145 《南都繁會圖》里的皮草招牌
★圖1-146 《萬國來朝圖》里穿端罩的君臣
不過,皮草衣服在古代的地位是有點尷尬的,它本身的功能是御寒,然而中原地區卻并非皮草的主要出產地,南方地區就更不用說了。盡管“六冕(即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纟希冕、玄冕)”制度里最高者大裘冕便是有皮草色彩的,但它更多是作為一種古制而保留,并非實際穿著。更何況完整實施“六冕”制度的朝代屈指可數,它在實際應用中也就幾乎沒什么影響力了。
我們的古人,相較于直接使用皮草,更擅長的是耕種、織造這些技藝。
我曾在絲綢博物館聽講座,在介紹到織機的時候,能明顯感受到不同的生產方式帶給不同文明在服飾上的影響。我們可以建造兩層樓高的巨大織機,是因為農耕文明的我們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而那些四處奔走的游牧民族則只能制造一些連木料都不直的簡易織機。并不是他們比我們愚笨,而是他們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使用的織機不可能和我們的一樣。
所以,用皮草交換中原地區的其他物產,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以來的重要貿易。這就造成中原地區皮草的來源和數量都十分有限。物以稀為貴,皮草就成了炫富的重要標志。
明朝時期,隔三差五就頒布禁令,嚴禁身份低下而富有的人僭越穿著絲綢,然而關于皮草的禁令就很少。這是因為明朝的皮草貿易量遠遠低于需求量,單單皇帝大臣們就要用去許多,民間自然少之又少。
明朝的皮草之所以很少,與明朝政府的朝貢制度以及與蒙古的敵對關系有關。直到“隆慶議和”,封貢互市之后,皮草的貿易量才開始好轉。但是及至明末,努爾哈赤統一滿洲,與明朝交惡,再一次影響了皮草貿易。所以,明朝的皮草繁榮期集中在明代晚期這段時間內。
話說回來,雖然明朝很少用皮草做大件服飾,不過類似披肩、暖耳、風領、帽套、臥兔這樣的小東西卻是有的,只不過依然是價格不菲。由于過于珍貴,有人從入秋一直戴到春天,以作為一種炫耀。
到了清代,皮草太少這種煩惱就不復存在了,清朝人甚至還從俄國進口皮草,使皮草的品種更加豐富。再就是清代統治者本身對此也很青睞,所以清代人對于皮草服飾的愛好達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
不過清代的皮草服飾是反穿的,將有皮毛的那面穿在里面,外面還是用絲綢面料,所以外表看起來就像一件普通的服飾。
★圖1-147 徽州容像,邊緣部分即“出鋒”
★圖1-148 明黃色緞繡云龍貂鑲海龍皮朝袍
★圖1-149 黃色暗團龍江綢玄狐皮端罩
★圖1-150 明黃色緞繡云龍貂鑲海龍皮朝袍
★圖1-151 大紅色彩云金龍文錦朝袍
將皮草穿在外面,在清朝也曾流行過一陣子,但是這種穿法除了炫富,更代表了一種地位特權。比如最高級別的禮服“端罩”就是一種全部皮草向外的服飾,并且禁止相關場合里沒有資格的人反穿皮草來魚目混珠。
清代皇帝服飾里還常見用皮草來裝飾的服飾,一般里面也會有皮草,只是露在外面的皮草會選擇稍好一些的料子。畢竟皇帝是要面子的!其實一些衣服即便不特意用皮草在外面裝飾一下,也會從內部外露出來,因為皮草有毛,這種就叫“出鋒”,也就是前面說的“出風”。因此這樣的衣服在制作時會在邊緣的位置拼接好一點的皮草料,一般會多留幾厘米,使“出鋒”更完整、更好看。
但上述這些服飾都是建立在衣服本身是件皮草服飾的基礎上,如果那件衣服本身不是皮草,卻也加了皮草邊,就只是為了顯擺,那就叫“出鋒頭”,因為真的就只出了一個頭。
穿皮草的風氣一路南下,到了廣東地區。本來冬天只要穿棉襖就可以了,穿皮草未免有些夸張,但當時的富人又想趕這個時髦,怎么辦呢?于是就誕生了上面說的“出鋒頭”。穿皮草服飾應按照季節變化更換不同種類,而這些“出鋒頭”的人則會更換不同種類的緣邊。
怎么樣,是不是很有意思,古人為了炫富也是很拼的呀。
披肩竟是一頂帽子
在古人的保暖世界里,有啥特別值得說道的呢?
有一種服飾是很有趣的,那就是“披肩”。它的炫富值很大,保暖值更大,因為它可是滿滿一腦袋皮草。
不對呀,披肩顧名思義難道不是應該披在肩膀上的么?
讓我們看看古人的描述吧。明末《酌中志》里對披肩有比較詳細的描寫,提到它其實是一種皮毛制品,并且自上到下都很喜歡穿戴:“披肩,貂鼠制一圓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兩旁各制貂皮二長方,毛向里,至耳即用鉤帶斜掛于官帽之后山子上……凡圣上臨朝講,亦尚披肩。至于外廷,如今所戴帽套,謂之曰‘云字披肩’。聞今上登極后,令左右漸次改戴云字披肩隨待,然古制似已頓易也。”
★圖1-152 《松江邦彥畫像冊》中唐文獻像
由于披肩是皮草所制,價格不菲,在《大明會典》記載的賊贓估價里“貂鼠披肩一頂四十貫”,并且披肩是被列在一堆巾帽里,量詞也是用“頂”,可見它真的是帽子一樣的東西。
★圖1-153 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正月“寒夜探梅”
今人對四十貫的物價概念可能不太清楚,在那張清單里,四十貫等同于“羊一只”“虎豹皮每張”,可見用料一定很足,炫富也是不容易啊。
在《松江邦彥畫像冊》中有一處極好的示例:唐文獻頭上戴在烏紗帽外面的皮草應該就是披肩、暖耳類的頭部保暖物品,并且他穿著一件皮草出鋒的披風,所以這無疑是一身冬季裝束。可以看到,人們冬天穿的款式和其他時候沒什么不同,款式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于材質。
其實,唐文獻像的裝束還曾被雍正“cosplay”過,然而他戴的既不像披肩,也不似暖耳,雖然烤著火說明是在冬天,但他戴的那個卻露出了耳朵。體驗過嚴寒的人都知道,你可以不戴帽子,但是一定要先護住耳朵啊。
暖耳和披肩都可以戴在冠帽外面作頭部保暖之用,暖耳的記載還更為常見一些,只是從《酌中志》的記載來看,披肩的地位更高一些:“舊制,自印公公等至牌子暖殿,方敢戴(披肩)。其余常行近侍,只戴暖耳。其制用元色素纻作一圓箍,二寸高,兩傍綴貂皮,長方如披肩。凡司禮監寫字起,至提督止,亦只戴暖耳,不甚戴披肩也。凡二十四衙門內官、內使人等,則止許戴絨纻圍脖,似風領而緊小焉。”而在《金瓶梅詞話》中也有相關描述:“西門慶道:‘我知道。’一面吩咐備馬,就戴著氈忠靖巾,貂鼠暖耳,綠絨補子衤旋褶,粉底皂靴,琴童、玳安跟隨,徑往獅子街來。”
★圖1-154、圖1-155 清代焦秉貞《仕女圖》局部
披肩似乎在清代前期的仕女畫里更為常見,它非常有可能是昭君套、臥兔的前身,或者互相影響。只是披肩在仕女畫里很容易和發髻本身的色彩混淆,很多人注意不到。
焦秉貞的《仕女圖》介于虛擬和現實之間,當你掌握一定的服飾史知識去看的話,會看到許多有意思的細節,能看出很多來自于畫家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痕跡。然而若是對服飾史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無所知,那么對其《仕女圖》中那些虛實難測的形象,就會有“搞不清楚這些到底是什么”的感覺。
既然披肩本來是這樣的服飾,后來怎么不一樣了呢?這是因為漢語當中很多詞在使用的時候很難成為專用名詞,就如我們知道現在的“披肩”還可以形容發型,清代還有將“披肩”指代披領。所以后來披肩詞義轉化,用來形容一切披在肩膀上的寬松衣物(而且依然不固定)。而那些皮草“披肩”的形象早在清代中期以后就幾乎難以看到了。
★圖1-156 《圍爐觀書》,②為特寫
★圖1-157 《烘爐觀雪》,②為特寫
不過披肩這種頭上沒有頂、像帽子一樣起到頭部保暖作用的物件,在一些地方還是存在的,雖然與原始的披肩不太像,但結構形制是差不多的。
披肩雖然在服飾史里是一件很渺小的東西,但卻很有實用價值。現在很多人無論是做仿古服飾還是傳統服飾,往往只注重外在“一層皮”,這一弊端在冬裝上暴露無遺——要么拿中國古代完全不存在的“暖手筒”湊數,要么讓腦洞中的“斗篷”披馬上陣。然而,真正值得沿用的實用物件卻被遺忘在無知和傲慢里,就很令人唏噓了。
本文選自《圖解中國傳統服飾》作者:春梅狐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