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悠久歷經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洗禮演變,其文化源遠流長,古建筑的類型按照建筑物的性質與功能分類,主要有宮殿建筑、民居、禮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軍事防御體系、橋梁建筑以及古典園林等類型。
由于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建筑形式,那么,傳統建筑中為何多用木結構呢?木結構的交錯縱橫又是從何時發展起來的呢?
木結構及其背后的文化觀念
中國木結構建筑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5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脊艑W家在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發現了許多干欄式長屋遺跡,并出土大量木構件。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且是目前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木結構實例。
此處所發現的建筑遺跡,主要是排列成行、打入泥土中的樁木和樁頭上用榫卯銜接的地梁。此外,還有一些散亂的梁、柱和長度在80~100厘米的厚板。這說明,該文化層的建筑全部為木結構。這種干欄式建筑的特點是分上下兩層,下層架空,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以承托地板,構成屋架的底座。然后在底座之上立柱安梁,構成上層的屋架。在河姆渡文化時期,這種干欄式建筑已成為長江流域水網地區主要的住房形式。
遺址中還出土了數十件帶有榫卯的木構件。對榫卯制作工藝的研究表明,當時木結構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尤其是銷釘的使用和企口板(板的一側呈凸字形,以便使木板緊密拼合并防止起翹)的發明,標志著此時的木結構技術已相當成熟。
木結構與磚石結構
但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人也同時掌握了磚石結構的營建技術。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鄒衍到了燕國,燕昭王不僅親自出迎,而且還拜他為師,并專門為他建造了一座石結構的宮殿——碣石宮,以便求師問學。可見,中國石結構的建筑技術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很成熟了。
木、石兩種結構的建筑并無優劣之分,兩者各有千秋。比如,木材壽命有限,而石材則營建過于耗時耗力??墒?,何以中國傳統建筑仍以木結構為主,而非石結構呢?
梁思成先生認為,這其實反映出中國古人“不求原物長存”的觀念。為什么會有這種觀念呢?有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不難理解,即:木結構形式的建筑,無論是在節約材料、節省勞動力方面,還是在施工時間方面,都要比石結構的建筑優越得多。換句話說,在達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我們的祖先選擇了木結構建筑形式,也可以說是最為經濟的一套技術方案。尤其是在施工時間上,同時代、同規模的中國建筑,其建造速度遠遠要比西方建筑快得多。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中國古代有足夠的石材和勞動力,古人也不會考慮去建造費時又費力的石結構建筑,哪怕它能夠傳之久遠。
在中西方選擇不同建筑形式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與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觀念有關。西方在歷史上經歷過神權至上的時代,而中國則是人本觀念的社會。神是永恒的而人的生命則是短暫的,所以中國古人不求原物長存??梢姡煌臍v史文化觀念,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繁華都市下的古建筑
傳統木構架建筑,以抬梁式的構架最為普遍。所謂抬梁式,就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重疊數層梁柱,這樣構成一組木構架。由兩組木構架所構成的空間,稱作“間”。常見的民居建筑,面闊大多兩到三間,并沿著面闊方向呈長方形布局。
繁華的大都市也有其深厚的古建筑歷史。在深圳市南山區現存有29座完好的宗祠廟宇,其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絕大部分是抬梁式的梁架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南山區后海天后宮與涌下古廟,都沒有使用梁架結構,而是用磚墻直接承重擱檁,這樣做顯然能節省一大筆費用。而赤灣天后古廟的主殿不僅使用了梁架結構,還使用了大量的斗拱裝飾,從中可以看出,后海天后宮與涌下天后古廟的規格等級和社會影響力,都難以同赤灣天后古廟相提并論。
建筑,既是科學技術,更是藝術。中國傳統古建筑植根于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與人文主義精神,讀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們可以領悟比建筑自身豐富得多的內涵。
關于南山古建筑的描述與注解,我們已編撰成書,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歷史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