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瀕危的不只是某一種鳥、某一種花、某一種生物,還有人們愿意去了解、關愛自身以外世界的能力。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也是人類自己的命運?
撰稿|鮮 于
編輯|許 靜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這是一個自然界與人類聯手創造的「奇跡」。
20年時間里,世界各地專家學者、鳥類愛好者,從福建馬祖、浙江舟山、山東青島、臺灣澎湖,再到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踏遍東亞、東南亞各國沿海,苦苦追尋「神話之鳥」,共同演出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探秘之旅。
中國臺灣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濃縮了這20年的光陰,記錄了一段無法重復的歷史。然而在疫情中逐漸失序的世界和惶惑的人類,還有多少熱情去關注一只鳥的命運?《尋找神話之鳥》2021年上映,至今豆瓣上36人標記看過,26人想看。
何其寂寞。
神話之鳥
紀錄片的導演梁皆得,在中國臺灣愛鳥人群中算是鼎鼎大名。自幼熱愛鳥類的他,從鳥類研究助理,到攝影師,再到紀錄片導演,參與過島內諸多鳥類紀錄片制作。2015年,梁皆得用23年時間追拍制作出自然紀錄片《老鷹想飛》,揭露棲息地被破壞、老鷹遭農藥毒殺的悲劇,引發了島內社會對農藥過量使用的關注。
導演梁皆得
他本人憑借此片,斬獲世界自然·野生生物映像祭「環境保護獎」。
《尋找神話之鳥》的故事,源于梁皆得2000年的一次拍攝。當時,他正在馬祖列島追拍大鳳頭燕鷗,有一卷底片出了大紕漏——屏幕左半邊的畫面似是過曝泛白,層層疊疊聚集的大鳳頭燕鷗們的深灰色背部羽毛,全都染成了怪異的灰白色。
對著屏幕頭疼不已的梁皆得,突然在某一幀畫面上又發現了一點異常:光線和色溫正常的右半邊,出現了一只背羽純白的燕鷗,而且它的喙尖端,還有一團如墨染一般的黑色斑塊。
翻遍資料,最后在一本世界鳥類手冊中,梁皆得才查到這只燕鷗極有可能是中華鳳頭燕鷗(英文名:ChineseCrested Tern;別名:黑嘴端鳳頭燕鷗)。
但是這種1861年首次發現、1863年被定名的鳥類,早在1937年便已經被宣布絕種。
梁皆得不敢做肯定判斷,就聯系了美洲鳥類學會榮譽研究員劉小如教授。在進一步確認之后,劉教授馬上寫信向國際同儕發布了這個奇跡般的好消息——這種中國目前所知的瀕危級別最高的鳥類,比朱鹮更珍稀更神秘,劉教授略帶激動的稱其為「神話之鳥」。
一種在國際自然學界被宣判消失60余年的鳥類,竟然重新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之中,這是何等令人震撼的發現,立即吸引了全球鳥類學界的目光。
劉小如教授(左)到中國科學院求看這里保存的中華鳳頭燕鷗標本
人類終于可以有機會,系統性觀察到這種近乎零資料的神話鳥類的真容。
燕鷗與海鷗同屬鷗科,中華鳳頭燕鷗特點是頭頂長有一塊類似冠冕的黑斑;喙相比其他燕鷗更加粗壯彎曲,末端帶有非常明顯的黑色亞端斑。因與大鳳頭燕鷗外觀相似、棲地相似、生存習慣也極其相似,「神話之鳥」總是隱身于大鳳頭燕鷗種群中,有種「大隱隱于朝」的味道。
臺南鳥友翁榮炫演講時,經常拿這張照片舉例,認為最左邊的是幼鳥,正在向父母討食。直到「神話之鳥」見報后,他才意識到,自己拍下的是極其珍稀的中華鳳頭燕鷗
即便重現蹤跡,令世人得知中華鳳頭燕鷗并非絕種,但它仍舊是可遇不可求的鳥類,在它出沒之處,梁皆得與研究人員經過20年的追尋,仍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華鳳頭燕鷗常年生活在海邊懸崖等沿海地帶,每日隨著潮漲潮落盤旋在海岸邊空域中,捕捉海中的魚類、貝殼類以及軟體動物等為食。
繁殖對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兩種鳥都不擅于筑巢,大多是直接利用地面上的石洞,或者在沙灘上挖坑后產卵,20年時間里,觀察者們不止一次發現因為地勢不平,鳥蛋從巢中滾出聚集到坡下的情況——孵蛋孵了個寂寞。
《尋找神話之鳥》中還提到了一個影響中華鳳頭燕鷗繁育的因素——不是馬祖列島駐兵的實彈演練——而是兩岸漁民共同的糊口之舉,掏鳥蛋?!该磕?月左右,附近漁民如果來收走一波鳥蛋,燕鷗的繁殖期就要延后到8月,這時候臺風季就到了,鳥寶寶會很危險……」
守護
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可以無限擴展的,或許向好,也不排除向壞。
梁皆得在片中提到,20年前的拍攝片段里,女兒梁彣瑄剛剛會走路,幼小的她在海邊洗水,踩著潔白的浪花,咯咯傻笑。20年后,海邊的孩子依然是天真爛漫的孩子,但隨浪花而來的,是大量海洋垃圾……
梁皆得在片中提到,20年前的拍攝片段里,女兒梁彣瑄剛剛會走路
《尋找神話之鳥》強調著環境惡化對「神話之鳥」生存的嚴重威脅。
鳥類專家和志愿者們,曾經進行過一次「拯救小管行動」——小管,是科學家們給一只健康的成年中華鳳頭燕鷗起的名字——但它的下喙卻不幸地被根塑料管套住了。顯然,這是它在海洋垃圾遮擋下俯沖覓食的后果,最終造成它的喙無法閉合進食。
小管
人類想盡各種辦法幫它紓困,但統統無功而返。一場臺風過后,小管再沒了蹤跡……
攝影機鏡頭里,越來越多的鳥兒——不只是「神話之鳥」——受困于各種塑料垃圾,頭上套著塑料袋或嘴上插著吸管。它們也是大自然億萬年進化競爭的勝利者之一,逆風翱翔于天地之間,如今卻連一根小小的塑料管都無法擺脫。
何等令人唏噓。
幸好,世上還有光明一面,《尋找神話之鳥》記錄下的也是更多人在做救助。
鳥類生態學者陳水華(現任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和臺灣鳥類學家顏重威,海峽兩岸攜手合作,一起相約在浙江沿海探尋「神話之鳥」。
自2003年起,兩岸組成的尋鳥團隊,從舟山群島開始,一路向南,頂著風浪顛簸,冒著從懸崖上跌入大海的風險,花費6年時間,翻遍上千個無人島,終于找到20只珍貴的中華鳳頭燕鷗。
各國專家學者、愛鳥人士和志愿者們,用20年光陰,努力推進「神話之鳥」的保育工作。
他們在大鳳頭燕鷗棲息區域內選定無人島,清理、鋤草、平整,擺放上大批假鳥,人工為神話之鳥搭建合適的棲息地?!秆帔t是社會性的鳥類,當棲地上放置不少假鳥,牠們會認為此地有同伴,便會決定在此成家?!古_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教授解釋說。
他們搭建人工觀察屋,忍受著海島上的烈日暴曬、悶熱難耐和風雨無常,過著淡水稀缺、每周只有給養送到才能吃到些肉食的清貧生活,小心翼翼地守護這些鳥兒。
「中華鳳頭燕鷗這么漂亮的海鳥,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兒孫輩也有機會親眼看到。」
沒人希望它們是種群的最后一代。
雛鳥遷放
在人類的努力下,神話之鳥的數量翻了10倍以上,從最初的不超過8只,發展到現在,有記錄的已到百只以上。
是的,中華鳳頭燕鷗整個族群僅有一百多只。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沒有保護好,輕易就將再次失去它。
「父親的心意」
自然紀錄片最近幾年頻出神作,《地球脈動》《王朝》《地球停轉之年》……相比之下,《尋找神話之鳥》粗糙到可以用簡陋來形容。
敘事略顯拖沓,剪輯手法傳統,畫面在同類紀錄片中算是及格線上,但旁白讓受眾尷尬到腳趾扣地,極不專業,缺少頓挫,毫無情緒。
可惜,這位旁白換不掉,因為正是導演本人。他在《尋找神話之鳥》在正片敘事上并無多少巧思,簡簡單單的順敘,巧思藏在片尾的制作人員表里:攝影/收音陳秀梅,梁導的妻子;收音梁彣瑄,梁導的女兒,那個在片頭戲水的小女孩。
梁皆得導演一家三口
全家總動員一起到國內外尋鳥,是梁皆得拍攝紀錄片的小確幸,也是片子另一層感人的部分:父親在女兒一歲時發現了神話之鳥,然后看著女兒慢慢成長到能夠和自己一同擔任志愿者、攜手記錄,而母親在旁邊側拍著這段「奇跡」。
成長的微妙,在梁導與女兒之間,拍攝者梁皆得與被拍攝者中華鳳頭燕鷗之間,形成了互文,也令觀者看見了一個「父親的心意」。
可是,我們都知道,還遠遠不夠……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沽航缘糜煤翢o感情的臺灣普通話敘述著,「我相信,如果沒有神話之鳥,我們生活絕對無關痛癢。但它們繼續存活,它的種種謎團才有可能解開,也惟有這樣,它們叫聲才能持續在世界各國響亮。」
紀錄片讓我們看見如何去心疼與保護一件值得珍愛的事物,并不只是為了拯救生存邊緣的它們、她們與他們……也為了拯救屏幕前日益堅硬灰暗的我們。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看億萬富翁種地失敗,居然有點開心?
這部寶藏國產紀錄片的缺點,就是生不逢時
失去人類,地球將會怎樣?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