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的1950年6月17日,由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南京國立音樂院和它設在常州的附屬少年班、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燕京大學音樂系合并,在天津正式成立中央音樂學院。當時,許多音樂界著名人士都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的籌建工作。
1949年8月5日,中央決定調呂驥、張庚、向隅等人在北平工作,負責籌建國立音樂院等事宜。根據“文聯”副主席周揚的建議和周恩來的批示,8月30日,中央發出通知,作出具體安排:南京音樂院、上海音專與華大、魯藝等校音樂部分合并成立國立音樂院,院址設南京。馬思聰任院長,呂驥、賀綠汀任副院長。上海音專改為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賀綠汀任院長。
由于南京無法解決校址問題,北平也難以安排。中央決定到天津去設法解決,天津市人民政府將位于河東區的“天津職工干部學校”舊址調撥給了籌辦中的國立音樂院使用。10月中旬,東北魯藝音工團、華大三部、北平藝專音樂系、中華音樂院等,先后陸續到達天津。12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將籌建中的國立音樂院正式定名為中央音樂學院,同時正式任命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為正副院長。但此時一個很重要的組成單位南京國立音樂院,因校舍不夠用,尚未到天津,學院并未正式宣告成立。
1950年4月,計劃中合并組建中央音樂學院的六個音樂教育單位全部匯聚到天津。1950年4月18日,舉行了匯合大聯歡。1950年6月17日,舉行了中央音樂學院成立典禮,正式宣布中央音樂學院成立。幾十年來,中央音樂學院一直將1950年6月17日作為自己的校慶日。
1958年秋,中央音樂學院遷到北京。文化大革命中,中央音樂學院遭到嚴重破壞,停止正常的教學和招生,面臨全面解體的局面。1977年底文化部宣布恢復中央音樂學院的名稱和建制,中央音樂學院獲得新生。現在它已經成為代表我國專業音樂教育水平、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高等音樂學府。是我國唯一的一所國家重點高等藝術院校。馬思聰、沈湘等一批造詣高深的前輩,在這里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8年,在第60屆奧斯卡上,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蘇聰榮獲了最佳原創配樂獎,填補了中國大陸電影人在奧斯卡獲獎紀錄上的空白。蘇聰的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份量的配樂,非貝托魯奇執導的《末代皇帝》莫屬。為了給這部史詩片配樂,蘇聰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走訪許多專家學者,最后交出了一份令人過耳難忘的配樂佳作。貝托魯奇這樣評價蘇聰的作品:“具有高貴、典雅而略帶憂傷的氣質,與《末代皇帝》的音樂風格是一致的。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蘇聰學到了他在中央音樂學院學不到的東西。為了創作《末代皇帝》的音樂,蘇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讀文獻、走訪專家學者等已不在話下。但要寫出符合歷史人物,又具現代感并合乎電影導演貝爾多魯奇胃口的電影音樂,仍是件難事。
這位國際著名電影導演對電影音樂的要求很苛刻。《末代皇帝》 沒有分鏡頭劇本,更沒有注明哪個片斷有音樂。有時候貝托魯奇只交給蘇聰一個文學劇本,要他每天都參加拍攝,有時找他講一下某些場景的音樂設想。蘇聰只能在深夜進行寫作。一段音樂寫完,通過樂隊排練、錄成后,還要經過導演組審聽。這次電影音樂的創作實踐,大大提高了蘇聰捕捉音樂形象的思維能力和即興創作的能力。
中央音樂學院培養了數千名音樂人才,許多畢業生成為我國音樂藝術事業的骨干,蘇聰等學生代表了中央音樂學院一批優秀學子,他們辭別母校,走出國門,在國際樂壇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