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孔子生活的時期,真是個偉大的時代。
一個時代之所以偉大,往往是因為有偉大的人物。
孔子活著的時候,專門出差去洛陽,坐了幾天牛車,見到了大名鼎鼎的老子。
兩人相談甚歡。
儒家的創始人兼大BOSS,和道家創始人兼大BOSS,要擱今天,怎么著也相當于喬布斯拜見任正非吧。
齊國名相晏嬰,就是傳說中的晏子,和孔子也是同時代的。
墨子在孔子去世后一兩年左右出生,算是擦肩而過。
拋開墨子不說,同時代的孔子、老子、晏子這三位,朋友圈已經夠顯赫了。
其中最有趣的是孔子和晏子,倆人差點成為同事,不料晏子同志玩了點心機,一腳把孔老師給踢了。
事情是這樣的。
孔子30多歲的時候,魯國亂了,卿大夫擅權、紛爭,國君魯昭公想認認真真當老大,不料卻被小弟(卿大夫)痛扁,無奈逃到了齊國。
孔老師很無奈,魯已經不是當年的魯了,去齊吧。
在齊國,通過介紹人高昭子,見了國君齊景公,經過面試,齊景公總體上滿意,打算錄用。
總經理晏嬰一想,不對勁兒啊。孔老師能力這么強,他來了,至少也是個常務副總經理,眼睜睜是對咱的威脅啊。
咋辦?晏子老師一向以智慧著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轉天便對大老板齊景公說:
“這幫新興的儒者啊,只會說漂亮話,很難約束,自以為是,不肯俯就別人;而且治理喪事喜歡鋪張浪費,甚至為了死去的親人不惜傾家蕩產。這種風氣要不得啊!禮節繁瑣得要命,對治理國家不是什么好事!”
齊景公耳根子軟,而且胸無大志,什么孔子不孔子的,其實他也沒太重視,于是聽了晏嬰的話,對孔子冷淡了。孔老師無奈離開了齊國。
孔老師心里憋屈,可一想,咱整天號召“以直報怨”,有啥法子呢?忍吧。
不僅如此,孔老師在《論語》里還經常夸獎晏子,說他如何如何好。這就奇怪了。就算晏嬰不錯,畢竟暗中拆自己的臺,為什么還要替他說好話?
肚量當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恐怕是兩人在治國理念上有相似之處。
孔子重視禮,痛恨“禮壞樂崩”的現實,希望恢復周禮。晏嬰未必希望完全恢復周禮,同樣主張以禮治國。
同樣重視“禮”,路徑有所不同。孔子更看重細節,晏子更提倡節儉,主張刪繁就簡,講求實效。
即便具體路徑不同,畢竟在“禮”的認同上,孔子找到了知音。所以,即便晏嬰暗中作梗,孔子也沒往心里去。
何況,在姜太公立國之初便已“工商之利”起家的齊國,想要完全依靠禮來治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齊景公越重視孔子,孔老師壓力就越大,因為如果在魯國施行禮治的成功概率為50%,那么在齊國至多10%,甚至更低。
孔老師和晏老師都深知這一點。所以,晏嬰的禮,一定是簡約的,更重實效。即便如此,他輔佐下的齊國,也已經在下坡的路上醞釀加速度、一坡更比一坡低了。他去世前后,齊國陷入內亂,不能自已。
晏老師治國都如此,用更加繁瑣、更重視程序的孔門之禮治理齊國,更是不可能。
所以,孔老師大概想開了,晏老師當年這是要把咱推出火坑啊。
除了具體業務上的有點摩擦,兩人在理念上可謂知音。除了禮,“和而不同”的概念,更是先由晏子提出,再由孔子發展,最終成了中華民族最經典的理念之一。
高金國,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