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習錄》中經常會看到王陽明說: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有事的時候心中念念存天理,這就是在省察私欲。也就是‘省察是有事時存養’!
無事的時候省察心中是否有私欲,這就是存養天理。也就是‘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簡而言之,省察的是私欲,存養的是天理。‘省察私欲’即‘存養天理’。因為私欲和天理不能共存,這一點在‘道心’和‘人心’的那一章有講過。
致良知
這也正是‘致良知’的關鍵,通過‘致良知’讓天理得以發揮,私欲得以克除。比如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感覺整個人特別累,不想再動了,但是2歲的崽崽吵著要出去玩,而且崽崽每天戶外的時間沒有達到,不利于生長發育。
所以當崽崽要我帶他出去玩時,我的‘良知’告訴我要帶他出去玩,但是我的私欲同樣會阻擋我,因為我太累了想休息,也會想讓老婆或者媽媽帶崽去玩。一旦對她們提了這樣的要求,她們可能就會說帶了一天崽也很累,責怪我一回到家就只知道躺著,也不帶崽,然后家庭矛盾就來了。我說工作累,她們說帶崽累,各自看似都有不帶崽的理由,類似這樣的生活場景,我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過,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私欲作祟。
這個時候如果我能切實的‘致良知’,按照‘良知’的指引帶崽崽出去玩,那么就得到了帶崽的天理,自然懂得了如何去帶崽,這就是‘心即理’,不需要再去學習那些帶崽的知識,因為私欲沒有革除,學習再多也是徒勞,因為不會去用。切實的‘致良知’同時也就克除了私欲,那么家庭的矛盾也就全沒了。
然后再帶崽的過程中,如果崽崽太鬧騰了,還要時刻省察自己是否出現了情緒,情緒的背后就是私欲。因為上了一天班確實很累,帶崽的時候崽又特別鬧騰,如果不仔細省察,為己的私欲就會出來,然后怪崽崽調皮,怪老婆和媽媽不體諒自己等等。
帶崽崽就是一件事,有事的時候就要省察心中的私欲,從而讓天理得以存養。任何事都是如此,所以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在事上練。
同時在無事的時候,也要存養天理,也要省察自己是否有一些閑思雜慮,但凡發現有一個惡念產生,就要切實的克除。如果不舍得,或者存僥幸心理,覺得先放這個惡念一次吧,下次一定克除掉它。要知道一念惡,念念惡,惡念會接踵而來,永遠都會是一個情緒化的人,想改變會再無可能。
總結:
以上是我結合帶崽的一些感受,本人以前是一個特別容易情緒化的人,私欲也很重,通過學習陽明心學后,有了一點點的改變,但還遠遠不夠,希望有和我一樣的人,來一起學習國學,一起來‘致良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