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近日南北湖之行,由陳從周大師入室弟子、著名海派書畫家何承錫先生發起,旅游達人樂嘉華先生組織,陳從周大師再傳弟子、世界未來藝苑創始人楊家先生策劃,以紀念陳從周大師為主導,發揚大師愛山愛水愛古跡為目的,圓滿完成了此次“尊師敬師緬懷大師”活動。一行九人中還有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笛王陸春齡大師的高徒——樂器名師、表演藝術家胡建明先生。烈日當頭,酷暑難擋,車駛于青山綠水的環山公路間,耳邊回想起陳大師對南北湖的美譽:“山有層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尋游浙中曠世之作,深感大師慧眼獨具,回顧大師傳奇人生,則令人倍受感動。
一.遠離世俗山水間,安然長眠南北湖
南北湖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真所謂:“湖山融滄海,一攬天下奇”,我們環繞仙景《白鷺洲》,揮汗攀登《鷹窠頂》,逗留忘返巜蝴蝶島》,繼之參觀《陳從周藝術館》。我們欣賞這世外桃源的南北湖自然風光,并就地與定居法國巴黎的陳大師愛女陳馨女士進行長達一小時的視頻交談,更深深體會到陳大師生前就看中這依山傍水,曲徑通幽靈地的意義。他仙逝后,仍能登高遠望,目睹青山綠水,聆聽百鳥爭鳴。他已靜臥此地二十二年,一年四季時時感受這兒的美景!大師風范永存!
二.專家樓里做文章,天南地北攬名勝
陳從周大師生前是一位動靜結合的大家。在同濟大學專家樓,他一心一意埋頭書案,著書立說,并寫字作畫吟詩賦詞,一日不得偷閑,這是寧靜致遠。而當他走出家園,便閑云野鶴般地飛過大江越過高山,穿行于祖國的山川河域,他以大師的眼光去激發靈感,去一絲不茍地丈量祖國秀麗的寸土寸金,去規劃和保護祖國大地的自然文化遺產,甚至他為了保護古遺而大聲疾呼去凈化人們的心靈! 1983年4月1日,陳從周大師就將這一開發南北湖的想法寫成《日月平升天下奇》一文,發表在《新民晚報》上,第一次向世人推出了海鹽南北湖風景區,地處滬杭公路中的南北湖,將得以開發......在開發南北湖期間,有關單位任意開采、炸石、破壞自然生態現象極為嚴重,陳大師的兒子陳豐痛心疾首,多次呼吁保護自然資源。1991年3月7日,陳從周大師致信中央、國務院,呼吁保護南北湖自然生態景區,不久中辦、國信辦附函轉至浙江省政府才得以重視并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南北湖終于回歸寧靜恬逸,美景四季交替,金橘棵棵壓枝,桂花馥郁芬芳,白鷺爭相逐魚的畫面,竹籬農舍依稀于湖邊山麓,游客絡繹不絕,暢游南北湖秀麗風光。
三.崇高情懷老一輩,薪火相傳后來人
陳從周大師在2000年世紀之交向祖國遞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后而仙逝。他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他身為同濟大學建筑系博士后導師,將一批批古園林建筑專業的莘莘學子送出了高等學府,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在詩文、戲劇、書畫領域里,他又將一批批有志青年引進藝術殿堂。這里不但有古園林著名教授阮義三,復旦大學副校長伍江等建筑設計領域的大家,也有中國書畫領域中的鄭佰萍,何承錫,樂豐,姚善一,石迅生等海派書畫名家,尤其令人稱頌的是阮義三大教授薪火傳承陳大師的偉大精神,保護了山西平遙古城,蘇州平江古街,規劃了上海外灘,重建了水鄉周莊與全國大片的名勝古跡,成為一時佳話。上世紀70年代海派畫竹以陳從周、申石伽、韓敏為“竹壇三杰”,何承錫師從張大千弟子陳從周教授專攻蘭竹,為紀念恩師百年誕辰,以竹為主題在上海歷史文化名街舉辦畫展。由于托恩師陳大師的庇佑,何承錫2019年“百竹畫展”,有幸得到現已90高齡的韓敏先生為畫展題詞。現場簽售上海集郵總公司發行的首日封,數百名書畫愛好者排隊搶購簽售,深受廣大收藏者青睞!上世紀90年代,何承錫、何承爵孿生兄弟共同創作六米長卷《雙龍戲珠浦江岸》,又名《浦江朝輝》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得到了俞階平副委員長、文化部副部長陳昌本、上海市領導金炳華、丁錫滿等人的一致好評。最有趣的是在出席展廳的嘉賓中李鐸先生對此六米長卷最感興趣,特用小車將何承錫接到北京軍事博物館熱情交流,在其專用的畫室中互贈小品,李鐸時任中國軍事博物館館長,中國書協副主席。何承錫有幸得到李鐸先生當場揮毫的墨寶,并留下永遠難忘的記憶。何承錫不僅師從陳大師專攻蘭竹,而且在詩詞文學也得到豐厚的濡養。陳大師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也令何承錫十分尊崇,久而久之,何承錫如逢雅興,也能詩文唱和,偶爾一樂。據悉素來比較內向的何承錫曾于2010年元月參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僑辦主辦的“神六搭載中國畫長卷——《神州頌》”主題研討會,會上突得先師靈氣,激情發揮呤古風一曲:“如椽巨筆繪長虹,無價瑰寶韻味濃。七彩閃爍映天地,五彩飄香遍蒼穹。藝術科技同展示,神州之旅凱歌隆。九霄傳播文明史,百代大觀留世詠”!在上海陸家嘴國際會議中心,眾目睽睽之下,一曲方罷,掌聲經久,令同道們驚奇不已。雖然何承錫不擅言辭,其實很有肚才,他自編詩集二本,自娛自樂,若不是知交,從不示人。偶爾知友談起詩集,他總是說:僅僅向陳大師學了一點皮毛,陳老師是月亮,我是小星星。數十年中,何承錫所作中國畫多次參加全國、市級美展,入編畫冊的作品疊得比人都高。2006年前后,他與孿生弟弟何承爵編繪的八本山水、花鳥技法書在全國各地書店暢銷。為了紀念陳大師一生對蘭竹的喜愛和癡迷,陳大師曾經說:蘭花和竹子能彰顯人的品質和精神,因此,何承錫定居于浦江東畔古典園林式小區,此處風景極佳,前有曲橋流水,后有茂林修竹,畫室門前由程十發大師題匾“何門畫苑”。弟弟何承爵,是旅法畫家,以北派寫意竹見長,每次回國必到其兄畫苑吟詩作畫,面對后院竹林,臨窗揮毫,切蹉技藝。何承錫畫竹,崇尚情趣,橫涂豎抹,一幅墨竹,呈現紙上,從他的竹畫里,世人可以感受到其師陳從周教授的筆墨格調和韻味。他以竹園為伴,畫竹為寄情,以畫綠水青山為主題,潑灑重彩人生,以畫花卉鳥禽為樂,謳歌花香鳥語,繁榮昌盛的祖國。從事書畫藝術60余載的他,依然以飽滿的精神和創作欲望,再次譜寫他的藝術人生!
四.笛聲回蕩南北湖,追思大師寄深情
書畫和音樂同道之趣在于它們都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元素,此次同道之旅有海派藝術名家何承錫和胡建明兩位老師,他們的恩師均為中國大師級人物,都為中國的古代園林和音樂藝術作出了杰出貢獻,一位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設計一代宗師、同濟大學建筑系博士后導師陳從周教授,另一位是中國笛王、上海音樂學院陸春齡教授,二位恩師已仙世,他們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二位弟子都以特殊的方式追思恩師,何承錫先生用筆墨畫竹吟賦詩句緬懷陳大師生前對他的諄諄教誨;著名樂器名家、表演藝術家胡建明先生用竹笛演奏了陸春齡大師的代表作品《喜報》,以及用巴烏演奏了陸大師創作的《節日舞曲》,樂曲聲聲,縈繞在月色下的南北湖,柳蔭婆娑,波光蕩漾,在悠揚婉轉的笛聲中,我們情不自禁一起眺望遠方,仿佛在山間的茂林修竹邊,一位道骨仙風的老者向我們緩緩走來,是陳大師喚醒了沉睡的南北湖,后又長眠于南北湖,此刻,為解學生追尋之苦,他卻長眠復蘇走來迎候!真是:
笛聲吹皺南北湖,
追尋大師梓園墓。
群山翠竹似碧海,
恩人長眠夢復蘇!
撰稿:何承錫 楊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