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K哥跟部分讀者舉辦了線下見面活動,這些大都是跟了K哥兩三年的老讀者,大家從工作到生活,都聊得非常融洽,話題也很寬泛。其中有幾位讀者非常想了解K哥的財富和收入狀況。我沒有說一個七位或八位的具體數字,而是告訴大家,K哥已基本實現一般生活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雖然他們未必猜得出K哥到底多少“身價”,但還是表現出略顯驚訝的表情。其中一位年輕的朋友還感慨一句:“真羨慕K哥入行早、賺錢早,現在我們卷成狗也存不下錢”。
我非常了解這位朋友的心情,以及他們這一撥人在今天職場上的處境。于是我問了他另一個問題,讓他猜猜K哥在10年前、33歲的時候,有多少身家。他回答“怎么也有一兩百萬吧?”,我告訴他沒那么多,他又猜八九十萬,我依然搖頭;最后他說最少有有三五十萬吧,還是不對。
我揭曉了答案,告訴他,在當時我滿打滿算只有26萬。
接著我又說了他們更不敢相信的事實:K哥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積累,是從35歲開始,從35歲到39歲這4年的收入,超過了35歲以前總和;40歲到43歲這3年的收入,又超過了40歲以前收入的總和。
看著眼前那些年輕朋友們難以置信的表情,K哥向他們分享了自己關于獲取財富的幾點看法和感悟:
01
人生發展,遵循復利原則
人和人之間為什么會慢慢拉開差距?是家庭背景、努力程度,還是別的?K哥家庭條件一般,無依無靠當了滬漂;我承認自己做事比較踏實認真,但也絕不敢說自己是最努力的。關于每個人結果上的巨大差異,我更傾向用復利效應的公式來解釋:
(1+r)的n次方;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時間。
只要r為正,也就是你在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K哥曾多次分享過巴菲特財富增長的故事,股神在14歲時,用5千塊本金開啟了投資生涯,后來又以每年超20%的平均回報率,狂賺36年,才在他50歲的時候,擁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小目標。
但隨后也就進入了股神財富爆發式增長的軌道,此后的40余年,巴菲特瘋狂賺取850億美金。這個速度相較于巴菲特前50年的財富積累,堪稱幾何量級增長,這個過程也完美詮釋了復利效應的神奇威力。
K哥多次給年輕朋友們談過一個觀點:年輕的時候,最重要的并不是錢,而是確保“(1+r)的n次方”這個公式中的r,始終是正值。
如果過分計較一時的收入,而忽略了對動態中的r做“正值”管理,一旦選錯方向,選錯賽道,將來在收入和財富值上和別人的差距,可能就不是每月幾千塊的差別,而是有跨階層的巨大鴻溝。
目光長遠,重視復利,做好r值管理,持續做正確的事,剩下的交給時間,你的結果必然不會太差。
02
聚焦,聚焦,聚焦!
做得更少,力量更大
太陽是巨大的能量源,每一小時都會朝地球散發數以億計千瓦的能量,但卻不能在正常條件下點燃一張紙。而激光,只是凝聚了數千瓦能量的光束,卻有可能穿透鋼板。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它們自身能量的大小,而是在于有沒有聚焦。
一個人、一家企業,也同樣如此,能不能凝聚自身所有的資源、精力和能量在少數事情上,絕對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以挑剔著稱的喬布斯,就是敢于大刀闊斧做減法,極致聚焦的表率。1996年,喬布斯被重現請回蘋果公司。當時的情況是蘋果瀕臨破產,其股票交易價格低于1美元,市值也跌至20億美元以下。就連戴爾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都表示,如果自己是喬布斯,他會寧愿關閉公司,然后將錢分給股東。
但喬布斯并沒有這么做,他回歸以后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砍掉了當時70%的產品線,把那些沒有競爭力、沒有鮮明特點的產品全部下線,甚至還把一些庫存產品,直接倒在了垃圾場。
喬布斯只保留了少數幾款核心產品。并抓住他們的差異和賣點,all in 全部的設計資源、生產能力和銷售投入,用帶有極高辨識度、極致吸引力的蘋果標簽,穿透市場,牢牢釘在用戶內心深處,為蘋果產品建立了其他競品難以跨越的防護墻,讓蘋果公司慢慢起死回生,并不斷創造驚嘆世人的奇跡。
喬布斯雖然只有一個,但他所提倡的敢聚焦、敢做減法的思維認知,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當前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一個人要想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一定要敢于聚焦All in,給自己打上鮮明的標簽。
以K哥為例,最大的標簽是資深IT人,這個絕對是要“置頂”的核心標簽。當然,K哥還有其他一些標簽,比如IT行業資深高管、拿到結果的自媒體人等。但這些標簽都是從K哥的“置頂”標簽,衍生出來的。
因為K哥一直聚焦在IT行業,所以后來成了行業高管,再后來根據自己對IT行業的認識、企業管理的認識,通過自媒體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回頭看,K哥一路走下來的軌跡,是非常聚焦的,從沒有跑偏。
道理并不難理解,但在實際做的時候,很多人卻耐不住性子,貪多博大,雜而不精,一會學開發,一會做運營,把本來就稀缺的時間和熱情攤得薄之又薄,最后哪個點都沒穿透,沒給自己打上任何標簽,沒有真正的一技傍身,自然做什么都很難有大結果。
說明一下,K哥強調聚焦,并不是反對大家跨界。如上面所說,K哥做自媒體,其實也算跨界。我想表達的是,跨界和聚焦并不矛盾,但合理的跨界,應該是之前某種聚焦的有意義的延伸,而不是盲目、毫無根基的跨界、跨行。
03
腳踏實地,長期主義
踮起腳尖生活的人,永遠撐不起自己的夢想。K哥比較認同這句話,并一直認為,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要有股守拙的勁,而不是投機取巧,好高騖遠。
晚清重臣曾國藩,考秀才六次落榜;考進士,三次不第。就連厚道的梁啟超都曾這樣評價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 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他并有想過走什么捷徑、討什么巧,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并勉勵自己:“天資拙,唯有以恒破之”。最終憑借自己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毅力,成了超越同時代大多數“聰穎之士”的一代人杰。
即使不談曾國藩這樣的大人物,就連K哥這樣的小人物,從剛做滬漂時的不名一文,到如今衣食無憂,小有成果,也是要拜一顆守拙、腳踏實地的心所賜。
從最開始的普通程序員,到基層、中層管理,再到獨角獸高管、上市公司高管,并不是K哥有什么過人之處,我只是每一步都走的比較扎實,做程序員就把程序員的基本功練好;做中層就把中層的職責做好;當了高管就把自己的認知和格局提上去…...一路走來,加班、自我提升、讀商學院;事業危機、年齡危機,該走的每一步,該面臨的所有困境,K哥一樣都沒落下。在這些過程中,除了讓自己做的更好,咬牙堅持外,我也沒有的選擇。但回頭來看,沒有選擇,卻成了我最好的選擇。
現在不少人,太喜歡仰望天空,卻忘了腳踏實地,更不屑于守拙。整天想著找新風口、新賽道,惦記著能抓到某一行業的窗口紅利,可以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卻沒有多問自己一句,我的腳站穩了嗎,就算天上掉大餡餅,自己能接得住嗎?
羅振宇曾說,“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K哥順著他的話說,一個人只有和時間成為朋友,才能收到時間的饋贈。K哥覺得,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就是最樸素的長期主義,也是普通人最值得信賴、能幫自己向上提升的忠誠“朋友”。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為碎銀幾兩。賺錢、獲取財富,是我們大多數凡塵俗夫孜孜不倦的追求,這很合理、也很正常。但一個人是把賺錢當成目標,還是當成結果,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如果是前者,你要有屬于自己的方法論;如果是后者,你要能明白“功到自然成”。和大家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