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輿情處置的企業PR,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某些人專門開設自媒體賬號,長期針對某個企業海量發布重復的不實信息。
筆者了解到的極端案例是:有人因對某企業不滿,每天無業在家從早到晚發這家企業的不實信息,每天至少發150條,不間斷,天天發。
對有人專門開號每天持續、海量重復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企業PR直接向平臺申請封號,是最佳維權途徑。
下面交流一下,企業PR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通過合規手段做出處置——
首先,還是像之前說過的,PR應該先去核實了解情況,確認是否失實,是否存在名譽侵權,如果需要證據支持的,要提前準備提供給平臺的證據。
這種每天黑的自媒體號,通常不是什么大號。號主的言論一般來說都有情緒化、夸大扭曲、不嚴謹的表達,是容易找出來一系列內容硬傷的。
每天持續不斷的侵權內容,會提及某家企業的種種。作為PR,你不需要把所有都羅列,然后一一反駁。
這也是很多律師在法庭上對陣另一方時容易犯下的錯誤——面面俱到大而全,卻失去了重點和力度。
這會導致那些對你非常有利的點,淹沒到那些有點“說不清”或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長篇大論之中,反而會降低平臺審核支持你的概率。
只說那些明顯的、板上釘釘的問題即可。如果需要證據,盡量做到足夠的充分扎實;如果只需要論述,就要做到精簡有力,無法反駁。
如果還是覺得說的太抽象,覺得法律太專業,你可以想象一個場景:你對面站著一個沒啥文化、一直在罵街罵你的老太太,你如何陳述,才能讓站路邊看熱鬧的人都支持你,相信你說的話?
可能你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吧。
如果內容存在硬傷,且還每天不斷復制粘貼發布,那么顯然屬于加重情節。如果這些內容還獲得了比較高的流量,高流量也代表了侵權的嚴重程度。
這些,都是應該進行統計匯總,提交給平臺的。會直接影響到審核人員的心里那桿秤。
然后就是制訂維權策略。它和律師制訂訴訟策略一樣,是有技巧的,考驗的是經驗和綜合能力。
如果確實存在大面積明顯內容侵權,直接寫函隨附證據投訴即可。
如果不是特別拿的準,可以先針對某一條明顯侵權的鏈接進行投訴,要求處理這條鏈接,投訴成功后,對方很可能會繼續重復發,你如果再投訴,平臺會像法院處理類案那樣,對有先前“判例”的投訴,做出同樣處置。反復幾次,你投訴要求封號,平臺大概率會支持你。
實踐中,一些人會同時或先后開設多個賬號,專門每天黑某個企業。可以從侵權最明顯的賬號入手,從投訴相對容易得到支持的平臺入手,如果一個賬號被封,他的其他賬號,經過投訴被封的概率會大大增加。一家平臺上的侵權賬號封號申請得到支持了,這種支持會直接影響到其他平臺的投訴支持率。
利用類案原則,這其實是司法實踐中律師的一個常用策略。一個小區,500個業主準備起訴開發商,律師會先挑一個業主當開路先鋒,如果勝訴了,后面的官司基本訴一個勝一個;如果沒勝,那就充分分析法院不予支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進,改進后,再挑一個去“試”。
這里是寶際員工內部學習平臺。
也歡迎其他朋友一起互動交流!
這里是寶際員工內部學習平臺。
也歡迎其他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