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發布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提出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力爭2022年內建成不少于40個“口袋公園”,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增加活動場地,落實適老化和適兒化等要求。
“口袋公園”其實就是袖珍公園,即利用城市閑置地、邊角地、零星空地等,通過栽植樹木,鋪設園路,增加座椅、廊架等建成的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城市綠地。早在上世紀,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先生自英國考察歸來后就曾提出,我國需要大力發展袖珍公園,并要善用街邊、余角,包括規劃項目切角來進行建設。本期將進一步闡述建設口袋公園對我國現階段城市更新的意義,以及建設口袋公園的核心是什么。
作為大中型公園的補充,利用“邊角料”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園”,可以盤活閑置資源,增加城市的顏值和綠度,拓展群眾的公共活動空間。“口袋公園”的優勢在于就近滿足群眾需求,讓群眾有了家門口的休閑好去處,既方便,又能夠滿足休憩、健身等多種需求。
1967年5月23日,美國紐約53號大街的佩雷公園(Paley Park)正式開園,標志著口袋公園的誕生。它在規模和功能上很好地響應了曼哈頓的條件,雖然只有390平方米,但這并不妨礙它的年平均面積游客量遠超紐約中央公園,更不妨礙它成為至今為人稱頌的經典。佩雷公園的成功得益于盡量多的綠色植物、戶外的休息座椅、明確的視覺中心、自然的環境等四個關鍵要素。
對于口袋公園而言,設計不是主角,城市以及城市里那些真正值得沉淀下來的東西,人的情感、記憶、故事,才是主角。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討論社區的陌生化問題。隨著街道原住居民的流動,以前那種街坊院落之間的“熟人社會”不復存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疏遠,口袋公園存在的更深層次意義是,可以在陌生的居民之間實現連接,促進社區交往、社區復興。例如口袋公園中小吃餐車、套圈游戲、花鳥市場、樂團演奏、棋牌活動都是加強社區交往、促進社區復興的有力媒介。而且,有時口袋公園空間的非規劃性反而使人們對其的利用達到最優化。比如在公園的出入口處、茂盛的樹木旁,很快就會有人在下面聚集,或者擺攤。這時人的活動會跟自然形成一種有機的融合。但遺憾的是,為了便于運營和管理,很多城市中大量的口袋公園中綠地是被圍住的,限制了使用。
因此各地在建設口袋公園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城市口袋公園不僅是對城市綠化覆蓋率的提升、對城市形象的展示,更重要地在于口袋公園作為公共空間是為人服務的,充分發揮人的主角作用,實現口袋公園可被參與的“實用性”才是意義所在。
了解更多城市建設與更新的內容,歡迎咨詢安邦智庫(ANBOUND)城市研究中心: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