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收看由淮安人網拍攝的《大運河口述史—遠去的夯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人們蓋房子、筑堤壩需要夯實地基,一個打場用的石磙子綁上了木棍,于是就變成了夯,十幾個小伙子在起號子的人指揮下,動作整齊,一起抬夯砸實地基,于是就有了打夯號子…
運河和白馬湖在淮安區漕運鎮交匯,因水而生的南閘民歌,讓這里成為了江蘇省著名的“ 民歌之鄉”,這里豐富的水資源也給打夯號子帶來了水的韻律。
柏安士,漕運鎮柏莊人,今年81歲,他從20歲就開始給打夯起號子,打的號子清脆嘹亮,他常常自夸自己:“打的號子五里外都能聽到,十里八鄉人只要蓋房子都會請他喊號子,打的號子有節奏,打夯人才有精神,夯打得好,地基才會打得好”。
“打夯號子,就是一個指揮”,柏安士說:“打夯要求一起抓 ,一起放,小夯落地腿不歪,一般打夯十二個人,主家會給打夯的人每人一包煙,但起號子的能拿到兩包甚至三包煙,打夯的人好找,起號子的人找不到”。
打夯號子隨性而歌,觸景而歌,家長里短、戲曲故事信手拈來,打夯號子也成為了最樸素、最接地氣和人文色彩的鄉土民歌。
金礦,淮安市文化名家、國家級非遺“南閘民歌”的傳承人,他告訴我們:“大磙子三十六個齒。四根大杠將它攔腰一扎,大杠子四根,小杠子四根,一共八根”。
打夯號子的歌詞有很多種,歌詞一般來說也都是接力的,從三國說到水滸,再從水滸說到隋唐,這個叫做一版。有時候打號子的也會觸景生情,看見什么唱什么。
看見大姑娘、小媳婦也會開一個微葷的玩笑,圍觀的人一陣轟笑,直到大姑娘、小媳婦羞得滿臉通紅,落荒而逃...,主家如果招待太小氣了,他們也會在號子中發一下牢騷....
隨著時代的發展,夯歌已漸行漸遠,但是那高亢的號子和如歌的歲月,將定格在歷史的記憶中......
追尋逝去的歲月,記錄淮安最真實的歷史,如果您支持我們的付出,請點擊關注《淮安味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