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3個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題是“Lifelong First Aid”,中文官方翻譯為:終身學急救,救護伴我行。
CCTV2今天早上也滾動推出了十多分鐘的急救專題節目,頂級主流媒體用這么大篇幅推廣急救, 很有教育意義、很值得觀看。
因為今天恰逢中秋、又是教師節,估計不少朋友忙著過節,可能沒有來得及觀看這個節目,所以,我把相關視頻發上來,總共分三段,給錯過了的朋友們抽時間觀看。
當然,央視畢竟是不是專業媒體,其中難免因為跟專家溝通不夠,存在一些不夠嚴謹的地方,我會在最后做點評。
第一段: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
第二段:AED的使用方法和社會配置現狀
第三段:意外摔倒、動物咬傷和創傷止血
首先,在第一段介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時候,出現在畫面中的是嬰兒的氣道異物梗阻急救方法。其實,嬰兒的拍背+胸部沖擊,不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特指腹部沖擊法。因為嬰兒的肝臟暴露在肋骨保護之外,沖擊腹部很可能造成嚴重損傷。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個名稱而已,你這是吹毛求疵。但是請注意,在生命面前吹毛求疵不是壞事,是對生命的負責。
事實上,國際紅十字會指南對于成人和兒童氣道異物梗阻解除的規范描述是:腹部沖擊法,而不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再一個就是視頻中采用的這幅示意圖也有一定問題:
從這幅圖上看,似乎施救者是用自己的左手抓住右手的手腕。其實應該是一只手的手掌包住另一只手的拳頭,這樣才方便拳頭向內用力。
此類錯誤在網上隨處可見,比如這幅圖,還特意用了局部放大示意,但這是錯誤的:
接下來的畫面解說是,一名女子駕駛電動自行車不慎撞到了電線桿倒地昏迷…,路過的熱心公交車司機為其做心肺復蘇:
雖然心肺復蘇是一個能夠救命的技能,但并不是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的人都需要心肺復蘇的。只有沒有反應+沒有呼吸(或僅為瀕死樣呼吸)的患者,才需要心肺復蘇。
而心肺復蘇的本質是使停止跳動的心臟被動泵血,盡量緩解患者大腦缺血缺氧的時間,延緩患者死亡的腳步而已。
如果沒有AED、沒有120人員及時趕來,光憑徒手心肺復蘇,很難使停跳的心臟恢復自主泵血,更不大可能按壓幾分鐘就能夠蘇醒起身。
真正的心跳驟停,就是視頻后面兩個例子,一個是連續按壓送入搶救室、一個是連續按壓20多分鐘仍然是等到120來送入醫院:
注意,即便是按壓了20多分鐘、救護車送到醫院的轉運途中,醫生還在給患者按壓:
所以,大家一定要更正一個概念: 昏迷有呼吸不需要心肺復蘇,而心肺復蘇的目的也不是把人按醒,而是讓死神放慢腳步、爭取時間等來AED以及專業急救人員。
對于昏迷但是有呼吸的患者,我們除了保證現場安全、撥打120之外,在保證患者不受二次傷害的前提下,可以將其翻身側臥以防嘔吐物被誤吸堵塞呼吸道:
接下來的心肺復蘇科普教學視頻中,觸摸頸動脈是專業醫務人員的操作規范,國際指南對于非專業人員,不推薦觸摸頸動脈判斷心跳,而只要求評估患者是否有正常呼吸:
這是因為考慮到非轉人員沒有經過長期訓練,很難正確評估脈搏,容易發生誤判。
接下來的按壓演示的速度也不符合規范,明顯快了。我用秒表測了一下,達到了150次/分。
不僅演示速度快了,而且畫外音解說則是: 以每分鐘大約100次的按壓速度…,這就更加不對了:
下面這一個人工呼吸的操作雖然不是錯誤的,但是AHA疫情期間指南明確指出不推薦無保護口對口人工呼吸,單純按壓即可。
因為單純按壓首先保證了血液循環,其次也能有一定的氣流進入患者體內:
如果一定要做人工呼吸,要么使用便攜式面罩:
要么至少患者和施救者都不能摘下口罩(關于不摘口罩能不能做人工呼吸,請參閱前年的世界急救日我寫的這篇文章: )
在第三段視頻中,最后談到創傷止血的時候,有兩個過時的知識。一個是指壓動脈止血法,已經被各種國際指南明確淘汰。
另外一個就是上了止血帶之后20分鐘放松一道的做法,不僅被國際指南淘汰,也被我國的《止血帶的急診應用專家共識》淘汰:
再次聲明:非常贊賞央視拿出那么多時間反復播出這個世界急救日專題。我們對急救操作的嚴謹要求不是吹毛求疵,是對生命的尊重與負責。
作者簡介:高級工程師,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丁香醫生》簽約科學審稿人,美國心臟協會HS急救導師,四川省一家一救院前急救培訓中心培訓總監,四川省紅十字會師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