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名鼎鼎的北渡魚,是起源于江津區廣興鎮當時的彭橋鄉,興盛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享譽川渝黔及西南地區的地道江湖菜,也被列入了《國家菜譜》。廣興鎮彭橋村村民選用新鮮的白甲鯉魚,快刀打甲去鱗后入沸水鍋內,撒大把辣椒,加上花椒、大蒜和一些特有調料,燒土灶,用粗碗,打幾個滾起鍋淋上沸油,自創烹制豆瓣魚、麻辣魚等。“走,到北渡吃魚去。”一句話就讓北渡魚就此得名。起初,北渡魚只有豆瓣魚、麻辣魚,后來為滿足不同食客的需求,順勢推出了酸菜魚、番茄魚,每一種味道都讓人難以忘懷。
1980年個體經濟剛剛興起,當時的江津區工商局發放了一個副食餐飲執照到廣興,很多人對此毫無興趣。時年還是彭橋鄉彭橋村赤腳醫生的吳文超,大起膽子從鄉上要來了營業執照,并答應每年向鄉里上交100元的管理費。吳文超就用這個執照,在江津廣興的彭橋渡口旁邊開起了“彭橋過路食店”,賣起了家常炒菜和他自己從綦河打上來的野生河魚。當時綦河的魚很多,種類也很豐富。更多的時刻是為著吃魚而來。于是吳文超推出了具有典型江湖菜風格的麻辣魚、酸菜魚、番茄魚。那時老成渝公路上長途汽車多,從綦江到江津的彭橋鄉要經過綦江的北渡橋,司機們都愛說“去北渡吃北渡魚”。吳文超“發明”的這種一魚三吃法的菜式,就被長途汽車司機和當地人稱為了北渡魚。
后來吳文超的一個長輩吳榮文也愿意想鄉上交納管理費,要和吳文超共用執照。鄉上同意后吳文超的食店成為了第一店,吳榮文的成為了第二店。吳文超幫助吳榮文也賣起了北渡魚。兩家餐館后來分別發展成為了在當地頗有名氣的以北渡魚為招牌菜的“迎風樓”和“綦河春”酒樓。見二吳經營北渡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當地的江津彭橋鄉人和一橋之隔的綦江北渡鄉人,也紛紛拉起了“北渡魚”旗幟,緊鑼密鼓地在北渡橋兩頭開起了北渡魚餐館。在餐飲行業中地名和魚名是不能注冊成商標的,況且當時的江津廣興鎮的彭橋鄉,到廣興鎮有20里,到江津城區有近百里路程,而到綦江城只有14里路程。彭橋人說的進城其實往往指的是到綦江城,所以彭橋人對把他們開發的北渡魚被人誤傳為是綦江的北渡魚,也就沒較真過。
目前,廣興北渡魚已演變出麻辣魚、酸菜魚、番茄魚、魚頭抄手4種吃法,酸、辣、清、淡各有滋味。俗話說“雞吃叫、魚吃跳”,北渡魚一魚四吃,味道鮮美,還有豐富的文化在其中,是一道名副其實的“中國名菜”。 因為烹制的魚最先主要產于綦河北渡河段,創始食店又正處于廣興彭橋北渡店子,于是,食客們常說:“走,到北渡吃魚去。”從1983年開始,北渡魚就此得名,其美譽影響川黔渝,經210國道、渝黔鐵路遠傳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出自彭橋村,但卻成名于綦江。”北渡魚成就了一種三十多年的老味道。一條魚火了一條街,老味道的魔力更帶動了一群以烹飪北渡魚為生的群體。2004年,北渡魚被評為“中國名菜”,列入《國家菜譜》。小伙伴們,重慶美食“北渡魚”,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