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紹的這個“克桑滕男孩”,其實也不是當初的名字,只是后人起的名字。“他”不過是羅馬時期羅馬軍團駐地的隨便一個銅像,而且他的功能也很簡單,可能也就是餐廳的一個衣架或燭臺,只不過在將近兩千年后,他保留了下來。而且我們還要借此說說萊茵河沿線的羅馬軍團駐地,克桑滕。
先說說克桑滕( Xanten), 德國唯一名字以 “X” 開頭的城市。 約在公元前 1 世紀,這里就是羅馬人防范日耳曼人的萊茵河防線上的一個軍團駐地。
萊茵河防線上的軍團駐地大致有六個,按萊茵河水流的方向由南向北分別是 、 、 、 、諾伊斯和克桑滕??松k俏挥谧畋边叺囊粋€,這六個駐地我去過前四個,諾伊斯和克桑滕都沒去過(其實距科隆也就不到一百公里,如果再去德國的話,一定要去看看)。
位于波恩和諾伊斯之間的 雖不算軍團駐地,卻是萊茵河防線上的一個殖民大城市,也就是羅馬軍團休假的城市。
克桑滕在羅馬時期是日耳曼行省的第三大城市,僅次于科隆和 。
克桑滕附近最早的羅馬軍營大致始于公元前13年左右,可能是 建立的,當時叫Vetera,駐軍人數最初在4000人,后發展到8000-10000人之間。著名的羅馬史學家塔西佗在《歷史》一書中提到過兩次Vetera castra,Castra拉丁語的意思就是軍營,不知道英語的城堡(castle)一詞是不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到了公元110年左右, 將這里定為殖民地城市,并用圖拉真的名字命名為Colonia Ulpia Traiana,城市有城墻和圓形劇場等羅馬城市的標配。公元122年,羅馬第三十軍團來到這里駐防,之前駐防的第六軍團則被哈德良調去了不列顛北部參與修建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3-5世紀,羅馬帝國走向衰敗,克桑滕也多次遭受法蘭克等日耳曼人的攻擊,最終被羅馬人放棄,而逐漸荒廢。
現在,雖然一些羅馬遺跡被發現,但大部分都還沉睡在十米深的地下,等待日后的考古發掘。
再來說說這個雕像,1858年,幾個德國漁民在克桑滕附近的一個小村的萊茵河邊,打撈出來這個雕像,因為看似個年輕人,就被命名為“克桑滕男孩”(Xanten Youth)。
打撈出來的雕像當時就缺少眼球和右前臂, 其他方面基本完好。由于長期埋在河床內,不僅沒有受到嚴重的腐蝕,而且還被河中的砂石打磨的略顯光滑。
雕像 高1.44米, 將近63公斤重。制作方法屬于 間接鑄造法,即由多塊分別鑄造后再組裝起來,據推測屬于希臘到希臘化時代的鑄造方式,所以推斷是公元前1世紀羅馬早期的作品。
羅馬時期,即使是駐外的軍團,也要盡量享受與在羅馬一樣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在地中海周邊很多地方都還能見到古羅馬劇場的遺址。
除了娛樂活動,宴會飲食也是不可少的,而這個雕像很可能就是餐廳的一個實用裝飾品,比如可能是個食物托盤、衣架或者燭臺之類的,不過因為他手中拿著的東西已經找不到了,所以也就無法準確判斷了。
最后我們說一下雕塑,這是一個正著做著向前動作的裸體男孩,左腿膝蓋微曲,腳完全擱在地上,右腿幾乎伸直并旋轉出行走的方向,膝蓋和腳明顯向外,右腳只用腳趾和腳掌著地。右肩幾乎沒有明顯抬起,頭部輕微右轉,臉部也稍有不對稱。
尤其是卷曲頭發的發型,栩栩如生。頭頂上還裝飾著一個由圓環、三四種花卉和布帶組成的花環。
關于雕塑的姿態,有人發現和 的一幅壁畫中的內容十分相像,而那幅畫面的場景,正是一場宴會,畫面中的一個青銅雕像,手中拿的剛好是一個托盤。
二戰結束后,這尊雕像被運往了蘇聯,1958年還曾在圣彼得堡(當時還叫列寧格勒)的冬宮(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內展出過。1959年蘇聯將雕像歸還給了東德。當年轉入佩加蒙博物館展出。2008年雕像安裝了一個15厘米高的圓形銅制底座。2009年至今,雕塑一直在柏林新博物館的巴克斯大廳,并安裝在一個新制造的無振動可移動的黑色底座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