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響的前級功放中,膽機和石機(即晶體管機,以下同)算是兩個大門派,爭議從來不斷。在石機和膽機之爭中,一個不會有爭議的地方是:膽機的諧波失真要遠大于石機,而且不是一點點,一到兩個數量級。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尤其是剛入門沒有實踐經驗的初燒)都瞧不上膽機,認為它的聲音肯定不如石機的,參數說明一切。科學,能錯嗎?況且這是物理學,還是普通的電子學,不是量子力學,早搞得清清楚楚了。
不過,老燒們是不認參數的,只認聽感。畢竟,參數再好,聲音不好,也白搭。本文希望定性(沒法定量)的討論為什么參數差那么多的膽機,聲音卻完全不輸石機的原因。不一定正確,歡迎討論,但不歡迎噴和想當然地給立場。
首先的一個原因是晶體管機和膽機失真的特性不同。雖然膽機的失真看起來確實高,晶體管機的失真看起來確實小。但是,這個參數是在很小功率下測的(大約為1/3額定功率左右),而且是用標準的1000Hz正弦波進行測試的結果。但膽機的失真特性是,隨著功率的增加基本不增加,那怕超過額定功率失真增加很小;而石機的失真一旦超過額定功率,失真會迅速增加。一臺標稱0.1%失真的功放,功率一旦超過額定,會迅速地增加至10%甚至更多。不過,優秀的石機仍然可以在額定功率下保持非常小的失真,比如,自已推出的自然聲A120合并式功放即使在滿功率條件下,也可以保持低于0.005%的THD(諧波失真)。
眾所周知,音樂是存在動態范圍的(即最小音與最大音的差值),古典音樂尤其夸張,可以高達80-90db(流行音樂一般不會超過40db)。這會讓功放的實際工作功率經常達到甚至超過其額定功率,在這種情況下,膽機會有比石機更好的聲音也不足為怪了。
說得直白一點,膽機的過載能力遠超石機,這也是為什么石機功率要遠大于膽機的原因,因為要保證其在實際工作條件下不過載。
不過,只要石機不過載,那石機的失真依然是遠遠小于膽機的。這就要說到膽機諧波失真的另一個特性了,它的諧波失真主要是偶次為主;對應的石機的失真主要是以奇次為主。
機械的解釋是偶次失真討好人的耳朵,而奇次失真不討好耳朵(奇次的失真是難聽)。但這樣的解釋常常會讓人誤解,似乎膽機的好聽是依靠把原始的錄音弄得好聽來騙人的,也就是糊弄人耳的做法,而非還原。
經常聽現場音樂的人在聽音響時,會常常感嘆“現場的聲音的美妙,音響是沒法還原的”。不過,很多人卻通過膽機找到了現場才有的感覺。也就是說,膽機的失真大卻讓重播更接近現場而石機失真小卻更遠離現場的感覺。結果就是這么簡單,那原因何在呢?
這里就要簡單地談談樂器發聲的特性了。眾所周知,演奏音樂的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并非是簡單正弦波,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波形。它的特點是一個基音加上一系列的泛音組成,不同的樂器的音色(包括人聲)的不同代表著不同的泛音組合。越美妙的樂器,其所發出的聲音含有越多的泛音成分。
什么是泛音呢?簡單說就是偶次諧波。比如,一個樂器所發現的440Hz的音(即A音),其泛音為880Hz、1760Hz、3520Hz……等,不同樂器所發出的泛音成份不同,其強度一般為越多次的泛音越小,越美妙的樂器所發現的泛音成份越豐富。眾所周知的另一個事實是,在錄音過程中,當聲音小于某個值時,就無法收錄了。因此,錄音中丟失泛音信號是必然的!
在音樂重播時,它是無法把錄音中丟失的細節再找回來,因此,重播的聲音跟現場比,始終會有不小的差異。但是,膽機的失真主要是偶次失真,也就是說,它的失真是給基音上增加了泛音。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偶次失真給膽機帶來的結果不是讓錄音變差了,而是把錄音變得更好了。也就是說通過失真,把本來丟失的泛音給找回來了。
于是,膽機的聲音其實并不僅是更好聽了,而且是更保真了。因此,老燒才會發現,膽機重現的聲音更符合現場聲音的美而非反過來。
當然,這也對膽機的制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住那個度,而非簡單地提升參數,畢竟,現場是沒有參數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