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麥保爾馬婭麥琳琳捐贈僑批檔案接收儀式在廣州舉行,“汕頭市榮譽市民”馬婭、麥琳琳再度向汕頭市無償捐贈8000封僑批。
“在一年多以前捐贈了4萬多封僑批的基礎上,我們再次向汕頭捐贈僑批,主要是想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對‘僑’的工作的支持,希望帶動更多人關注汕頭僑務工作。”馬婭、麥琳琳表示。
“收藏的第一天起就是為了捐贈”
“我們從收集僑批的第一天起想的就是要捐贈出去,從沒想過要出售。”馬婭認為,僑批是世界文化瑰寶,希望全世界的華人尤其潮汕人都來了解僑批背后的歷史。
近年來,汕頭經濟特區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海內外華僑華人、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與僑批保護工作,慷慨捐贈僑批檔案資料。
其中,馬婭女士、麥琳琳小姐正是主動捐贈僑批檔案的突出代表。麥保爾先生是廣州人,曾在汕頭工作;馬婭從小在汕頭出生長大,麥琳琳從小在汕頭讀書,對她們來說汕頭就是“家鄉”,流利的潮汕話是她們的“母語”。“我先生麥保爾經過近半個世紀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僑批,這些僑批大部分都捐贈給了汕頭,也有一些捐給其他的民間博物館、金融博物館等。”馬婭介紹道,捐贈給汕頭的這部分僑批檔案,是非常珍貴的文史資料,堪稱“絕品”“孤品”“珍品”。希望通過這些僑批檔案,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當年華僑華人海外奮斗的艱辛歷史,學習他們講信用、守承諾的寶貴精神。
“捐贈僑批,是我們一家人不言而喻的共識。”麥琳琳表示:“每一種收藏,收藏家本身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意義。我們的目的很清晰,就是要把這一部分歷史、這些‘人類共同記憶’進行呈現。我覺得我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這些僑批,因為僑批背后的歷史是值得所有人認知的歷史,讓更多人見證歷史比個人擁有更有意義。”
讓年輕人主動“走進歷史”
“整理僑批的過程非常震撼,雖然已經對這些僑批檔案資料很熟悉,但是在重溫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血淚史。大家應該多去了解、多去看看。”馬婭說。
“我本身是學設計的,對僑批中的字體、排版有很多感觸,僑批里的故事也讓我感到震撼。”麥琳琳認為,僑批檔案中蘊藏的歷史,是值得珍藏和認知的,在歷史學、人類學乃至設計學范疇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據介紹,由于這些僑批檔案歷史悠久,且來自不同渠道,加上受天氣、濕度等因素影響,有一些已經破損,需要花功夫進行精心整理、修補。“基本上所有藏品在收藏之初就是準備捐贈的。由于這些藏品有金額、地理位置的區別,需要分類目進行整理,我們自己本身是有工作的,因此花費了不止一年的整理時間。”麥琳琳說。
麥琳琳表示,如今很多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成了年輕人熱衷“打卡”的地方,可是歷史博物館還沒有太多年輕人主動“走進去”。“我希望讓大家了解到,僑批歷史跟人文生活是離不開的,僑批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方言、地理、文化差異,這些也可以通過‘體驗化’呈現,讓更多年輕人來見識和體驗。”
團結更多力量為汕頭建設出力
“僑”,是鐫刻在汕頭歷史血脈中的印記,也是助推汕頭經濟特區發展的寶貴財富。據不完全統計,潮汕籍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約1500萬人,一直以來都是推動汕頭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和優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汕頭建設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的新征程上,“僑鄉優勢”是寶貴資源,“僑批文化”是重要支撐。
馬婭認為:“汕頭的‘僑’資源那么好,應該發動更多人、挖掘更多力量來參與。我們應該大力理解和支持僑務工作,借此更好地助力汕頭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 | 人民日報
【小編微信】yessssss0754
【合作探店】1316909009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