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千戶所(今中山鎮)明代古塔
“武平千戶所”系列文章上一期推文(鏈接)說到,朱元璋志從漢武帝,以“西漢思維”看待閩粵贛邊這片歷史風云暗涌的土地,對其防御心理很重——這種思維影響貫穿了整個明代。
繼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福建武平設立千戶所后,大明朝廷又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武所增設了更高一級的軍事單位——汀漳守備都司,其“司令部”駐地舊址就在今天的武平縣中山鎮政府大院地塊。
汀漳守備都司屬于什么級別的軍務機構?用現在的標準做參考,相當于省軍分區。但因汀漳守備范圍特殊(朱元璋重視閩粵贛邊的結果),其軍事長官守備的級別,則與省軍區長官不相上下,正二品或從二品!
明代武將 影視形象
這么高級別的“司令員”,首選又得是武將之才,該從哪里抽調呢?閩粵贛邊地處偏遠,若平調一個主將過來,顯然對不起人家;而本著常規升職調動,一次只能提拔一級的原則,若要從軍中選人,最好從明朝“四大衛”(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中選調主將,才能匹配。“四大衛”主將均為正三品,調任汀漳守備從二品,剛剛好。
于是,金山衛(駐軍今上海金山區金山衛鎮)主將西寧,被抽調擔任第一任汀漳守備。此前西寧是通過世襲獲得金山衛指揮使職的,其父西賢是金山衛金牌指揮使。但西寧絕不是您想象中的紈绔子弟“軍二代”,他是正經的一等武進士出身,武藝高強,猛人一個!
西寧領兵打仗有多厲害?當時閩粵贛邊正鬧農民起義(明朝官方視角看則是叛亂)——這也是大明朝廷在武平增設汀州守備都司的直接原因,所以西寧是作為“救火隊員”調任汀州守備的。他來到武平后,不到兩年時間,基本平息了戰亂,此后多年“匪首”帶領殘存隊伍處于東躲西藏的狀態。
武平千戶所(今中山鎮)永安橋
事實證明,閩粵贛邊是相對太平的民間安樂窩,小股匪盜雖然不斷,但大的戰亂幾乎不會發生。自從西寧平息農民起義后,加之十幾年后王陽明就任南贛巡撫又橫掃了一把閩粵贛邊匪盜勢力,武平從此進入安享太平的歷史階段,截至清末,甚少經歷大戰亂。
如此一來,西寧在任職汀漳守備期間,至少有幾年時間是處于清閑悠哉狀態的。古時武平交通不便,社會閉塞,西寧長居于此,無仗可打,一時之間走又走不了,也頗有幾分惆悵。
明代中期著名宰相、大文學家王鏊,舊時跟西寧熟識,他或許是聽聞了西寧“窩”在武平無所事事的煩惱,于是寫了一首詩贈予西寧,詩名為《寄汀漳守備西指揮》:“幾年作鎮過龍溪,記得將軍舊姓西。威洗沙尤烽盡滅,政平海國貢初齊。金山別后多成望,玉洞閒來且自躋。緩帶臨戎無一事,花驄時向北風嘶。”
王鏊畫像
該詩寫了兩個時間段的事:
一是回憶了西寧在金山衛任指揮使時期,年輕的王鏊(蘇州人)在經過“龍溪”(今上海金山區漕涇鎮蔣莊村的古地名)時,聽聞了西寧的威名——由他守衛金山衛,周邊戰火平息,金山長江流域(代稱海國)政平人和;
金山衛城遺址圖
二是王鏊描寫了西寧離開金山后,來到了武平任汀漳守備,期間西寧有事沒事總愛去一個地方:玉洞。這個地方,其實就是今天的武平縣中山鎮龍濟巖,此處有一個石洞,古時有文人雅士喜歡來這里打坐,以此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并在此吟詩作賦,聲名遠播。
西寧確實對龍濟巖情有獨鐘,他曾專門賦詩龍濟巖:“公余到此幾停車,對景成吟適自娛,雨過峰頭爭獻翠,泉飛檐外亂拋珠,偏宜元亮登舒嘯,只少王維入畫圖,莫謂武平邊鄙地,城南十里有蓬壺”。
武平千戶所 龍濟巖
也因為這首詩的影響,古時武平八景才有了“龍巖雨霽”。
王鏊做詩《寄汀漳守備西指揮》,全詩最精華的一句是:“緩帶臨戎無一事,花驄時向北風嘶。”意思是,西寧每每整理軍容準備處理軍務時,卻發現沒什么戰事要面對,無所事事的狀態,連他的戰馬都忍不住迎著北風嘶吼。
王鏊做詩《寄汀漳守備西指揮》寄語西寧,替他抒發了閑情于武平山水、時有煩悶,心頭回憶金山崢嶸歲月的心情。
換句話說,西寧固然喜歡武平龍濟巖風景,但他作為一個武人和主將,更渴望上戰場建功立業。只是閩粵贛邊政通人和、太平無事,西寧只能做一個“臥龍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