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陜西街有一家小而盛名的川菜館——不醉無歸小酒家。七字長名風雅倍至,特味酒菜精昂有加,引得一眾名流賢達聯翩而至,對老成都南隅這爿小肆頻生流連。
舊時成都餐館名稱多在二至四字間,尤以三字最廣,如正興園、聚豐園、榮樂園、枕江樓、頤之時等諸多名店。不醉無歸小酒家標新立異,可算蓉城飲食招牌長度之最,即便外地亦少見。
1934年2月,以中央社特派員名義赴川考察的陳友琴,在成都記下這榜異名,“不醉無歸小酒家,七字長名,他埠不多有,而成都竟自此競相仿效,風行一時,蓋蓉人悠游弛緩,好整以暇之表現也”。
陳友琴未指明競相仿效者為誰,曾任新中國政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則在兩年后給出了答案。
1936年2月,黃炎培撰文介紹成都,提到瀟灑別致的蓉城市招,計有允執中、竹有筠、大不同、人人說、斯覓斯、涴秋、味腴、經濟學等處,別裁者除不醉無歸,還有臨時維持生活處、萬里橋邊羹乳家,他稱贊這些店名“多么漂亮呀…怕連北平、杭州、揚州等等都還比不上他們風雅喱”!興之所至,連名成句:小小商招趣有加,味腴菜館涴秋茶,臨時維持生活處,不醉無歸小酒家。
曾經的陜西街存仁醫院
獨特的招牌讓不醉無歸占了先手,廣而傳之。但在百花齊放的老成都飲食界,僅憑店名出彩是遠遠不夠的,能在短時間內為人矚目,另有三原因,一是酒菜精美,二是價格昂貴,三是風格異趣。
該店創于三十年代初,由黃平伯與劉琢之合伙開辦。黃平伯為大名鼎鼎的姑姑筵主人黃敬臨之長子,系出餐飲名門。早年曾隨父在少城公園打理晉齡飯店,因故轉讓后,黃敬臨到包家巷鋪排姑姑筵,黃平伯則重回陜西街另起爐灶——進少城公園前,黃家人就在陜西街經營精廉飯店——取《詩經·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不醉無歸”之句命名,由唐英題匾“不醉無歸小酒家”。
不同晉齡的奇肴特菜,異于姑姑筵的奢華私宴,不醉無歸走開放的精致品位路線。黃平伯聘聚豐園名廚主理,不僅把蔥燒魚、紅燒舌掌、宮保雞丁、麻辣牛筋、蒜泥白肉、肥腸豌豆湯這些傳統川菜做得風味十足,更將乃翁自創黃家菜發揚光大,甚至還特事特辦出品粵菜。
曾經的陜西街陜西會館(成都圖書館藏)
1935年,蔣介石抵蓉,在陜西街設行館。時值強龍與地頭蛇角力,劉湘為拉攏蔣的智囊楊永泰,專程在不醉無歸小酒家為這位廣東老饕定制粵味菜肴,按日送到楊駐地供其享用,深得贊許。若非廚藝不精,劉湘斷然不敢讓一間川味小館供這個特需。
1936年,齊白石應川軍將領王纘緒之邀,攜妻眷游蜀,先至夫人胡寶珠家鄉豐都為其先人掃墓,后經渝赴蓉,住文廟后街王纘緒府上。時任四川藝專教務主任的畫家劉既明曾在不醉無歸宴請齊白石,老報人車輻回憶,齊白石點菜要吃脫袍鱔魚,這本是湖南菜,廚師在經白石老人說明后,竟然以川味做出,大受老人褒獎。
菜肴飄香,美酒俱全,全興大曲、瀘縣大曲、綿竹大曲供案斟酌。1938年,時任川大文學院院長的朱光潛,在不醉無歸晚宴張璇、卞之琳、何其芳、方敬等人,席間品全興大曲,朱光潛說“有點苦味兒是好酒,苦為上,酸次之,甜最下,這是酒經”,勸客多飲,不醉無歸。
齊白石與胡寶珠
不僅近人稱贊,遠客亦紛至沓來,作家沙汀在《睢水十年》里有記,當時就連“陪都要人”中的家屬,都經常派小轎車到成都買不醉無歸小酒家的名菜。
作家舒諲很欣賞不醉無歸的酒菜,他在《飲食男女》中提及,有次川劇名丑周企何在這里宴請省教育廳長郭有守,舒諲陪座,他覺得“這個酒家不擺花架,小碟小碗精致可口”——這可能是對該店最貼切的點評。
好歸好,消費也相當可觀,不管是進店用餐的,還是耳聞目睹過門不入的,都給不醉無歸貼了一個大大的“貴”字。
成都燕大排球比賽
川籍記者薩空了1939年回川報道時,就“揭穿”了不醉無歸的“假象”——“名字文雅得出奇,事實上是很貴的一個頭等館子”。
1942年,在陜西街開明書店成都編譯所理事的葉圣陶,精確記下不醉無歸的菜價,“十一時仍返陜西街,雪舟招余與彬然、雨巖往小酒家小吃,吃菜三色,值八十余元,亦太奢矣”(當時大學教授月薪二三百元,一次小吃、三個菜就要八十多,不奢才怪)。
同年,北平燕京大學內遷成都復校,租用陜西街華美女中及毗連的啟化小學作校舍。代校長梅貽寶不僅親率倪逢吉、饒毓蘇、關瑞梧等三十多名優秀教職員抵達,還廣募英雄,邀請陳寅恪、蕭公權、李方桂、吳宓、徐中舒、趙人雋、曾遠榮等諸位大師赴蓉施教,其中陳、蕭、李三人時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寅恪與家人
國學大師陳寅恪長女陳流求后來回憶,當時陳家住陜西街挨著半邊橋街一戶民房的二樓,樓下住的是李方桂一家,“離少城公園很近,之間有家不醉無歸小酒家很有名,但記憶中父母一次也沒去吃過”。其時陳父陳母雙雙治病,開銷極大,不醉無歸的高昂價格將近在咫尺的大師一家拒之門外。
“吐槽”價昂的還有作家黃裳,1943年他曾旅居成都十天,在去燕京大學看朋友的途中路經該店,因囊中羞澀,只能過屠門而大嚼,聊以快意而已。后來他“師父”曾吃過一次,盡管覺得飯菜“的確不錯”,但“唯貴得驚人爾(百元左右一人)”。
電影評論家鐘惦棐的話來得更為直接,當時他以為名聲在外的不醉無歸無非是一家名稱動聽的小酒家,很想去觀光一下,“后來才知道一碗豆芽湯要四塊錢,這是萬不可去,也去不起的”。
老舍
唯一覺得不貴的是大文豪老舍,1939年他于《在成都》一文中寫道,“成都有許多有名的小食店…因為事忙,一家也沒去照顧,只吃了一次不醉無歸小酒家,酒飯都好,而且不貴”。
前文說到,不醉無歸還有位老板是劉琢之。如果說黃大公子奠定了菜優價昂的基礎,那劉老板則為其增添幾分異趣風格。劉琢之是蓉籍文史大家唐振常的堂姐夫,曾留學比利時,他讓不醉無歸安置了兩扇綠漆框玻璃門,門口安排兩名身著制服的童司服務,入門后以屏風隔絕喧囂,堂上鋪設潔白餐布…
這些今天看來平常無奇的舉動,在當時確是洋氣襲人,派頭十足,著實博得不少眼球,一時高朋滿座,日無虛席,在長長的賓客名單中,還有經濟學家馬寅初、航空工程師錢昌祚、語言學家呂叔湘、教育學家方叔軒、歷史學家顧頡剛、圖書館學家李小緣、名作家冰心、書法家謝無量…
華大校長方叔軒
三四十年代,是不醉無歸極為風光的時期,也是其僅存的時期,開業十多年后便因故歇業。九十年代末,曾在陜西街蓉城飯店內復名,然靈光乍現,人物皆非。
不醉無歸,在她最好的時候遇到了最好的人們,是偶遇亦是幸會,無論滿足還是遺憾,不管褒揚抑或吐槽,她都在陜西街與老成都一道,在那個特別而又短暫的時代,如流星劃過夜空,飛越井絡,照亮未坤。
不醉無歸小酒家筵席照(1934年)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