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注:本文刪減版首發于“影視獨舌”公眾號,此為完整版
對于喜歡動畫電影的人來說,今年11月11日最值得期待的并不是各大電商的折扣力度,而是新海誠的新片《鈴芽戶締》在日本上映了。
該片首周末三天日本本土票房收獲19.1億日元,好于2019年《天氣之子》首周末三天16.5億日元的成績,創造了新海誠電影開畫的新紀錄。同時,本片口碑表現出色,日本本土評分網站Filmarks目前為4.0分(5分制),全球評分網站IMDb上目前為8.1分(10分制)。
隨著《你的名字。》在全球斬獲3.58億美元票房,新海誠成為了日本眾多天才動畫導演中,唯二的破圈成功者之一。另外一個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宮崎駿。
和高畑勛、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細田守、米林宏昌等優秀的日本動畫導演一樣,在剛嶄露頭角之時,新海誠也被影迷寄望為“宮崎駿接班人”。然而,新海誠在嘗試吉卜力like的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遭遇滑鐵盧后,立即糾正了自己的創作方向。
我們總說新海誠的動畫每一幀都可以做屏保,而囤兒卻認為我們的國漫需要向其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審美,而是他超強的自我糾正意識。
登上舞臺前的新海誠
1973年2月9日出生的新海誠原名叫新津誠,是日本建筑世家“新津組”的公子。打趣一點兒說,若不是他迄今為止的作品要么叫好要么叫座,新海誠早就該回去繼承家業了。也正是因為家里比較富裕,新海誠在電腦尚未普及的上世紀80年代就有條件嘗試全數碼制作二維動畫。這為他后來擺脫吉卜力畫風影響,闖出自己美學風格奠定了技術基礎。
新海誠曾于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修學日本文學系,因此,他不僅習慣自編自導,而且還特別熱衷于把自己的動畫作品改編成小說出版。在《言葉之庭》中,他更是引用并改編了《萬葉集》里的和歌,成就了點睛之筆。
在大學讀書期間新海誠就加入了以開發角色扮演游戲為主的Falcom游戲會社,參與包括程序、美工、動畫與宣傳影片制作在內的多種工作。在職期間,新海誠開始個人動畫創作,兩部黑白短片《遙遠世界》和《她和她的貓》均獲得了專業獎項的認可。
2001年,新海誠辭職后全力制作自己的第一部動畫電影《星之聲》。一個人擔任了腳本、制作、背景、人設、監督等工作。從此之后,新海誠一直穩定保持著大約3年一部的節奏,活躍在動畫電影的舞臺中央。
新海誠作品中的“變”
回顧新海誠的作品線,在口碑上呈現了明顯的起伏,而且起伏周期很短,通常遭遇低口碑后的下一作便能立刻回到高口碑。這主要來源于新海誠作品中的“變”——他總能從自己作品受到的爭議聲和負面評論中總結經驗,然后迅速做出自我糾正。
《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完全架空的故事背景和過于繁雜的平行宇宙理論,對大多數非硬核觀眾并不友好。《星之聲》的故事雖然也套著科幻的殼,但25分鐘的時長,可以很快就落到最打動人心的情感點上,可謂一擊即中。《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則是標準的91分鐘電影時長,解釋平行宇宙世界觀的內容再一多,就把情感落點大大延后了。
雖然該片拿了很多獎項,但是新海誠似乎依然能夠意識到科幻題材并不是他所擅長或鐘愛的,于是后期作品再也沒碰。這是他第一次自我糾正,也是他建立作者化表達的開始。
在《秒速5厘米》被小眾動畫迷捧上神壇之后,新海誠第一次栽了跟頭。他野心勃勃的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得到了一個非常扎心的負面評論——“模仿宮崎駿”。甚至有網友調侃本作“新海誠的天空嫁接了宮崎駿的草原”“動起來是吉卜力,靜下來是新海誠”等等。
這對于有強烈個人藝術追求的新海誠而言,可能是無法接受的。于是,時隔兩年后的《言葉之庭》無論是畫風還是故事主題,都已經再也看不到宮崎駿和吉卜力的影子。這是他的第二次自我糾正,也是他開創個人影像風格的開始。
《言葉之庭》之前的作品在畫風上多少都能看到其他日本動畫名導的影子——畫面精致、線條優美、色彩絢爛、人設純凈……然而,這些都不足以讓新海誠獨樹一幟。
正如前述提到的,新海誠接觸數碼動畫比同行早,因此他跳脫出以吉卜力為代表的二維動畫純手繪方式,利用了CG技術,在《言葉之庭》中實踐了大量的電影攝影技法。
在構圖、運鏡、景別選取、焦點變化、光線反射、物理動態上,新海誠都在向真人電影看齊。于是我們看到,《言葉之庭》及之后的作品,雖然依舊是二維動畫,但是視覺體驗卻有三維動畫的縱深感、空間感和流動感,以及借此綜合而成的寫實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網上有繪畫愛好者把吉卜力的電影截圖,然后用油畫、水彩、水粉、彩鉛等畫法將之還原到實體,可我們很少見到有人去實體還原新海誠電影的截圖。因為他電影里的某一幀畫面,并不是整體的一層手繪,而是多層疊加而成。再加上對人眼焦點的模擬,畫面中的前景、中景、遠景會呈現出虛實結合。這便是實體畫很難去呈現的細節。
縱然《言葉之庭》的口碑重回高位,但和新海誠之前的代表作《秒速5厘米》一樣,其最可觀的收益回報并不是主流院線,日本本土票房僅為1.5億日元。新海誠給人短片封神,長片拉跨的印象反而更加坐實。
其實新海誠電影的影音制品,尤其是附帶藝術設定集的碟片套裝,一直銷量非常好。結合其作品中大量獨白和旁白的使用、強調意境營造的畫風、每每用思念勾出憂傷、看完片難以從情緒中走出來等特質,很容易發現新海誠的電影更適合收藏,更適合一個人觀看。
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從“獨樂樂”進階為“眾樂樂”,是新海誠必須做出的第三次自我糾正。
《你的名字。》有多么成功多么出圈早已無需累述。這背后的推動力,起碼和新海誠的兩點改變有關:
第一,影片前半段的身體互換劇情節奏明顯提速,不再是情緒推著劇情走,而是劇情推著人物走。強化故事里超自然現象的新奇性,突出人物的探索主動性,都讓本片從一開始便抓住了普通觀眾的眼球。
第二,夢中身體互換設定并不是故事核,而是為后半段躲避彗星墜落鋪墊的解決方案。于是,新海誠第一次將他最擅長的雙人情感落在了具體的大事件里。影片的高潮不再僅僅是情緒的高潮,還有場面戲、動作戲等視聽高潮。
通過這兩點改變,新海誠不僅讓《你的名字。》具備了“世界系”的完備要素,而且突破了世界系固有的“無能為力”色彩,無論是文本內容還是視聽表現,都與最普通的、最廣泛的觀影訴求接軌。
既然已經出圈,那么新海誠之后的作品每一部都得接受普通大眾的檢驗。檢驗標尺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天氣之子》里略顯中二病的男主注定不會討喜,結尾為了救心愛的人哪怕毀掉一座城也在所不惜的選擇,更是令絕大多數觀眾無法接受。甚至有網友動用刑法體系去批判影片中的故事細節。
隨著《天氣之子》口碑和票房的雙腰斬,新海誠的自我糾正意識果然又被激活。在《鈴芽戶締》日本點映特典的小冊子上,新海誠如是介紹自己的新作:
1.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失去母親的女主人公鈴芽的成長故事;
2.鈴芽幫助草太恢復原形的喜劇愛情故事;
3.為了防止日本各地發生地震,鈴芽“關門”的故事。
成長和愛情本就是新海誠過往作品中最迷人的元素,而為了防止地震去日本各地“關門”的故事線,明顯是在冒險色彩和動作元素中附加了普世的環保主題。可以看出,《鈴芽戶締》的故事創作,是建立在對《你的名字。》的成功經驗和《天氣之子》的失敗教訓的綜合總結之上。新海誠對觀眾反饋的響應速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新海誠作品中的“不變”
無論《你的名字。》多么爆火多么出圈,在新海誠粉絲眼里,他的第一代表作永遠是《秒速5厘米》。因為新海誠很多為人們所熟知的個人標簽,都是在這部作品里建立起來的。新海誠之所以口碑起起伏伏還永不掉粉,正是因為他有兩個始終不變的藝術堅守。
“變”讓他能夠迎合市場成功出圈,“不變”讓他的粉絲呈現出超高粘性,口碑也永遠處于行業平均水準之上。
首先一個“不變”,是新海誠在美學上對寫實感的追求。即使作品的世界觀里不乏科幻、奇幻等超自然設定,在對自然環境的表現上,新海誠始終探尋著最大化寫實感的可能性。
新海誠在籌備新片的過程中,特別喜歡去外景地實地考察和拍攝。比如為了制作《秒速5厘米》中的第二章《宇航員》,他曾分別于春天和冬天到訪種子島,合計停留達1個月之久,拍了5千多張照片。這些照片不僅提供了內容創作上的素材,更是提供了畫面寫實感的參考。
新海誠善于觀察自然景物的層次區分。《言葉之庭》里,不同雨量的雨,經過不同介質的太陽反射光,其嚴謹程度不亞于最先進物理引擎計算出的結果。因此,雖然新海誠的寫實感是“虛假的”,但它越來越細膩,越來越容易讓觀眾沉浸其中。
其次一個“不變”,是新海誠對雙人情感的執著。你甚至可以說他的故事創作高度的套路化——從《星之聲》到《鈴芽戶締》,每個故事都有被某種阻礙分開的男女主人公。這阻礙可以是:8光年、平行宇宙、轉學、年齡差、不同的時代、社會輿論、身體形態等等。而他作品撼動人心之處,也正是主人公們的思念對這些阻礙的穿越與沖破。
這讓新海誠的電影在故事層面越來越向“世界系”靠攏——“世界系”作品往往不苛求完整的世界觀描寫,而著重于刻畫男女主角間的情感。同時,這一男女關系直接和世界的命運(災難)直接相聯系。
這兩點不變,幫助新海誠漸漸形成了鮮明的作者標簽,成就了現在日本動畫電影破圈佼佼者的地位。
新海誠帶給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啟示
由于新海誠的口碑很早就傳到了內地的動畫圈子里,所以中國動畫人向新海誠取經學習的歷史甚至能稱得上悠久。遺憾的是,這種學習直至今日仍停留在美學和文藝氣質上,且多為個人作品、獨立作品。商業作品如果拿“新海誠”三字說事,那多半是為了宣傳蹭熱度。
當初新海誠憑借親力親為,大幅壓縮人力成本,將時長63分鐘的《秒速5厘米》的制作成本控制在了2500萬日元(160多萬人民幣)。而當時同級別畫質的劇場版動畫,每分鐘的平均制作成本接近300萬日元。
因此,中國動畫對新海誠的學習,受限于制作成本,很難晉升到產業級別。反倒是電影領域,傳出過要翻拍《秒速5厘米》真人版的消息。
其實,日本劇場版動畫的創作經驗,中國的諸多動畫IP大電影已經學習得非常到位。存在明顯差距的,是原創動畫電影。雖然近幾年國產的《大圣歸來》《大魚海棠》《哪吒:魔童降世》等動畫電影取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績,但它們還是更多地偏向于動畫觀感,而并未在人物塑造、主題探討、構圖運鏡等藝術層面徹底踏入電影范疇。
對于已經系列化的國漫IP,中國觀眾的一個普遍感受是民間反饋和主創之間存在嚴重的斷裂。比如追光動畫的“白蛇”和“新封神”系列,前一作觀眾吐槽的點,在后一作里幾乎悉數保留,甚至有時候還變本加厲。彩條屋作為集團軍,縱然扶持了年輕的動畫人,卻總給人松散而為之感,至今未能合力打造出品質下限有保障的品牌。
通過回顧和分析新海誠的作品歷程,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即便你有著天才般的動畫技術,有著極為圈粉的個人標簽,也無法保證你的作品每一部都是口碑神作出圈爆款。作為創作者,不僅要有藝術表達上的堅持,更要有自我糾正的意識,從贊美中積累經驗,從批評中汲取教訓,才能在后續的作品中一點點消除不足,一步步走近大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