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一場雙十一竟讓美國媒體大感落寞。最近,美國《紐約時報》趕在雙11當天,發刊稱《在雙十一,中國品牌塞滿購物車》。
外媒認為,多年來,中國雙十一更像是一場東西方的“盈利交流”,數億中國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成千上萬的像蘋果和歐萊雅這樣的西方大牌,但現在中國經濟正變得更加自立。意思很明顯,就是中國品牌“和西方品牌搶生意”。
美媒的“酸式發言”,確實是說到了點子上。今年雙十一,消費風向變化非常明顯,無論是蘋果所代表的電子產品,還是歐萊雅所在的美妝品類,國貨都徹底殺瘋了,與西方大牌分庭抗禮。
在天貓上,開售第一小時銷售額即破億的102個品牌中,國產占據席位達到了半數以上。在京東,百雀羚、珀萊雅等253個美妝國貨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美的、海爾等家電國貨產品更是開售就實現成交額1秒破億。
在大牌特賣的唯品會上,國貨同樣備受年輕人青睞,高潮期銷量排行前10品牌中,國貨占據7席。貓人一款超薄蓄熱保暖內衣銷量位于同品類前5,美妝品牌KONO銷量增幅近6倍,95后的購買量增幅最高,薇諾娜、丸美等國貨美妝品牌銷量增幅明顯。
年輕人剁手不停,將對國貨青睞的態度直接挑明。這就導致了國貨熱潮下,大家的購物車里,外國品牌有所減少。被搶走生意,外媒怎能不著急?
當然,國貨崛起的勢頭由來已久,只是最近才集中表現出來。京東消費數據顯示,過去4年“國潮”相關商家增長240%,商品數量擴充了99%,新品牌增加68%。過去4年購買“國潮”相關商品的用戶數增長超九成,銷量增長了411%。
不僅銷量持續攀升,新銳國貨不斷涌現,拿下市場高地也在印證趨勢。嬰童營養全餐品牌秋田滿滿、美妝品牌KONO……最近幾年,大量新興國貨品牌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打開市場。
過去年輕人一度認為貴和洋氣就是消費升級,往往對國際大牌表現出強烈偏好,
但今天越來越多人看清消費升級真正內核,不是貴和洋氣,而是產品功效和性價比更好契合美好生活追求所需。
國貨乘勢飛上風口,帶來大量消費回流,激揚年輕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中國產業迎來發展……外國大牌要繼續在中國做生意,后面可能要拿出更多誠意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