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產業,在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如果沒有特別的資源和區域等優勢,或許很多村民會選擇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因為種植業和養殖業是村民們自己最熟悉的產業,在技術方面有優勢,另外,田地資源也是一大優勢。不過,近幾年,一些村民發現,如果各家各戶單打獨斗,很難壯大起來,于是便有了新的發展理念。
日前,攝影師一行到安徽皖西南一山村采風,剛進村子,就被田地里的說話聲和笑聲所吸引,走近一看,原來,村民們在瓜蔞田里采收瓜蔞,不大的田里“擠”滿了人,根本分辨不出誰是瓜蔞田的主人,誰是幫忙干活的。“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重要。”村民這樣說道。
村民介紹了他們村產業發展的過程及方法,而且稱這也是目前最適合他們當地發展的方法。由于當地地處山區,單塊田地的面積較小,被稱為“豆腐塊”。以前,也有村民想發展種植業,準備種一些瓜蔞、蔬菜之類的,可是,受條件限制,只能作罷,原因是,一戶村民家在一處只有一個小田,其他田地在另外的地方,比較分散,家家戶戶都是如此。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也很好理解,當初在分田地的時候,某個地方的田地比較肥沃,不可能分給一戶或兩三戶人家,這樣對其他人家不公平,于是,一家一個田,分得比較均勻,甚至有的大一點的田地劃成多份,分給幾戶人家。
不過,這種情況看似公平,但在如今發展產業方面不太方便,試想,到這里種一個田的瓜蔞,又到另外一個地方種植一個田的瓜蔞,麻煩自然不用說,不知道要多出多少的人力和財力,投資大了,自然純收入就會降低。近些年,村民們想到了一個辦法。
也許會有人說,村民相互之間換種一下不也可以嗎?可是,誰都想要肥田,瘦田誰要呢?后來,大家將田地流轉給一個人經營,不過,種植仍然是村民自己。因為流轉給別人了,村民沒了活干,也不會同意的,而從經營者來說,種植需要人手,各得所需。
就這樣,一片田地只有一個“主人”,村民隨便在哪里干活都行,肥田也好,瘦田也罷,干活后就能獲得同樣的工資,且穩賺不虧。村民在獲得租金的同時,干活又有了收入。
由于成片種植,易于管理,再加上有的小田可以拼成大田,更是方便了種植者,收成也比較可觀。每天,田地里需要人干活的時候,全村的村民搶著去干,勁頭更高了。
對于種植者來說,很高興,不用擔心活沒人干,請不到人工而發愁。瓜蔞田里,有的村民在采摘,有的村民在裝袋,地上鋪滿了瓜蔞。
把分散的田地整理成一片片的種植園,種植者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村民們干活的勁頭更高,收入也比以前上升了很多,這就是山村采用的“新方法”。村民們表示,每種方式可能有局限性,不過,這種方式很適合他們山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