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對手確實很優秀,所以我們還要更加油。
成功不可復制,
但是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
-1- 前言
熱心球友給我推薦了一則微博,內容是《乒乓世界》2022年12月刊中一篇文章的掃描圖片,文章名為《為乒乓而生的張本一家人》。
博文作者@流觥,為了這篇激情文章而購入整本《乒乓世界》,然后掃描分享給網絡球友。《乒乓世界》官微在12月19日推送了該文的節選內容,我也會把原文圖片貼在本文的文末。
之所以球友會把這篇文章推薦給我,除了文字情緣,還因為我上次寫過《吶喊吧,張智和》,然后收到很少部分的負面評論,諸如HanJian和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云云。
全面客觀地了解對手,
有助于更好地戰勝他。
當我認真仔細地看完8頁原版圖文,就決定寫一篇讀后感,算作是給球友的反饋,也當是自我的總結。寫的過程中不免要回頭看很多遍,注意原文中第2頁的莫雷高德錯打成了“莫德高雷”。
張本智和是個極具話題與爭議的選手,錯綜復雜的原因中自然包括,他也是一位很優秀、而且在不斷進步的選手。越是如此,越激發球迷對于張本一家的好奇。
有時候我更喜歡看《乒乓世界》對選手個人或者家人的專訪,或許可以知道一個優秀選手成長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東西。
那些從小到大刻在骨子里的東西,是一輩子的,往往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世界乒乓,兜兜轉轉,
最后都聯系在了一起。
《為乒乓而生的張本一家人》的作者石小娟,是《乒乓世界》駐日本的特約記者。她是一名記者和作家,以獨特的視角采訪過何智麗、福原愛等人,為中日乒乓友誼搭建橋梁。她曾經也是一名乒乓球運動員,在廣西乒乓球隊奮戰多年,最后卻是在日本獲得了她職業生涯的最高榮譽,全日本乒乓球錦標賽的混雙冠軍。
同時,她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乒乓球男子雙打世界冠軍,韋晴光的夫人。二十多年的一路陪伴,她以自己的默默付出支持著美滿的家庭和丈夫的事業。
現在,韋晴光是林昀儒的教練。
我只想要一個健康正常的兒子,
打不打奧運會,
拿不拿獎牌都不重要。
——張凌
-2- 父母與教練
張本一家是乒壇的特殊存在。從啟蒙到比賽,幾乎是父母一手操持,全程陪伴。最后,兒女雙雙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張父與張母,既是智和與美和的父母,又是他們的教練。
作為教練,他們要一絲不茍地指導好每一次訓練和每一場比賽;作為父母,他們要保證孩子訓練比賽期間的作息和營養,也要保障孩子賽后的學習和功課。
每次比賽的時候,雙肩包、手提包,沉甸甸的大包小包里,裝的滿是孩子需要的,各種用的、吃的和喝的。
只有親生父母,才會關心智和年少成名的心理建設,以及各種壓力的及時疏導。比起打奧運會和拿獎牌,張母只想要一個健康正常的兒子。
“當所有的人都在關心你飛得夠不夠高時,真正在乎你的人,才會問你飛得累不累,才會心疼落淚,才會在各種撕扯中選擇放手……”
智和與美和,是隊員,更是孩子。
智和他也許就是為了乒乓球而生的。
可能有的人覺得苦瓜好吃,
有的人覺得不好吃,
但那就是他的人生。
——張凌
-3- 熱愛與信念
智和的父母,張宇和張凌,曾是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效力于四川乒乓球隊。張宇搭檔奧運冠軍陳龍燦獲得過1997年全運會男雙銅牌,張凌曾入選過國家隊,與鄧亞萍、喬紅一起征戰了1995年天津世乒賽。
先進的教球理念,扎實的基本功,這是智和與美和得天獨厚的成長條件。
然而張母起初并不想讓智和打球,因為做過運動員的她覺得競技體育好痛苦,小時候邊打邊哭邊鬧的智和,讓她覺得既可愛又有些丟臉。她不喜歡那種隨著勝負而來的大喜大悲,期待安穩安逸和遠離直接競爭。
但是,丈夫喜歡,智和也喜歡。
張宇十六七歲從正膠改為反膠的時候,癡迷得就像剛學球沒多久的你我,走路都在做動作。當智和還是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時候,就在一次采訪中回答說:乒乓球是我的人生。
與其說是喜歡,倒不如說是熱愛。這對父子,續夢和造夢已經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后來,張母也想通了,智和他也許就是為了乒乓球而生的。
既然做了運動員,既然教授了他們,那肯定不能輕易輸球。不服輸的那股勁,天生就刻在運動員的骨子里。
對智和來說,要打就要努力拼冠軍。
基本功、專注力、求勝欲,
是優秀運動員的優秀品質,
也是11分制和大球時代的制勝法寶。
-4- 自律與自強
智和父母一直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和獨立能力。
剛退役的時候,張宇和張凌異地而居,一個在日本,一個在馬來西亞,各自專注于自己的乒乓事業。
即便是現在,張本一家4口,分居在4個地方。父母就像螺絲釘,那里需要往哪里擰上。
智和慢慢成長為大人,高中畢業后成為早稻田大學的新生,征戰日本T聯賽和歐洲冠軍杯賽,開始了一個人的獨立生活。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還要自己尋找訓練對手、安排訓練計劃。
跟父母在一起免不了有依賴心,這樣雖然舒適,但比賽和生活中總會有必須自己獨立面對的時候。如果要出現失誤,還是在年輕的時候出比較好,否則年長的時候就會成大問題。
智和說:“我認為自己想做的話,可以做得到。”
他很清楚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只是在放下思想包袱以后才能正常發揮,而是要向國乒選手那樣,隨時保持穩定的發揮和成績。
正如球友們看到和分析的一樣,父親張宇、日本男隊總教練田勢邦史以及主管教練董琦珉,針對智和的訓練思路都很一致,就是在保持特長的框架中強化正手,所以練得比較順,比賽打起來也不會亂。
張母的字里行間透露著她是個惜時如金的人,總是大杯咖啡,大杯喝茶,而且從不浪費食物,不吃完不行。
面對采訪,張本兄妹同樣惜字如金,回答得簡單而直接,張揚但真誠。
光打球,人的思維或許會變得單一,
反而對提高乒乓球專業沒有益處。
——張凌
-5- 個性與靈性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場下的智和羞澀靦腆,而美和卻是隨性快樂。
在母親眼里,智和從小就是個聽話靦腆的乖孩子,打球就悶頭打球,學校里的活動都躲在后面,表演節目最希望得到的角色沒有一句臺詞。
智和從小就喜歡馬龍,12歲時就跟馬龍打比賽,卻不敢主動上前與馬龍搭話(點名龍隊哦,下次主動點,帶帶小盆友)。
但是打起球來就像變了一個人,又喊又叫。或許靦腆害羞的孩子,也需要一個發泄情緒的窗口。
“比賽中的張本智和完全沉浸在勝負對決的世界里,每球必爭,每贏必喊。而從小打下的正確且扎實的基本功,也是其無謂失誤極少的保證。如此的專注力、求勝欲和基本功,的確非常適合11分制和大球時代,絕對是目前和未來多年世界乒壇的佼佼者。”
美和完全不像哥哥,隨性活潑,能說會道。美和喜歡唱唱跳跳,訓練前或比賽前,時常要隨意地來上一段,興致高了還要拉著媽媽和陪練小薛一起。她的表演型人格從不怯場,早和石川佳純、平野美宇、長崎美柚等隊友打成一片,還通過國際比賽和國乒同齡選手成為朋友。這些都讓哥哥智和羨慕不已。
“伴隨著美和無拘無束的賽前舞步,還有與哥哥智和天真無邪的兄妹之情,美和為國際乒壇提供了一波又一波頗為歡快的沖擊和話題。”
張本兄妹在特有環境下成長所體現出來的個性與靈性,也許正是國乒小將缺乏的東西。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同于很多選手初、高中畢業后不進入大學,專門打球,張本父母同樣重視孩子的文化學習。智和在世乒賽期間堅持學習、交作業,高中畢業后就進入早稻田大學,邊讀大學邊打球。打球、讀書,都需要他自己努力才行,既增強了競技能力,也提高了責任感。
張本父母也清楚地知道,穩扎穩打,保持清醒,不被捧殺,他們的目標是一個一個的比賽。
張本是我所遇到過的人中心地最善良的之一,
他喊叫并不是為了讓對手感到慌張,
而是想要釋放自己。
——波爾
-6- 結語
其實很多球友反感的只是哈雷摩托贏球時的大喊大叫,動作浮夸。
關于這點,波爾這樣回答:
“實際上并沒有(影響),很多選手在比賽時都會喊出聲,這對調動身體很有好處,就像張本的實例。張本是我所遇到過的人中心地最善良的之一,他喊叫并不是為了讓對手感到慌張,而是想要釋放自己。”
最后,用原文作者的兩段話結束本文亦最適合不過。
“為了乒乓球,為了不斷進步取得勝利,這個乒乓之家,刻苦耐勞,并無更多享受生活的余暇,包括連自豪自傲的時間估計也很難抽得出來。他們更多的是以苦為樂,奔波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一個又一個賽場,他們更多的是在用成績回答著各種聲音,或許說他們根本沒有功夫去搭理。”
“所以,作為乒乓人,我很愿意用站在遠處欣賞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的尊重和理解。”
且收于此,下回再續。
【附錄】
《乒乓世界》2022年12月刊,《為乒乓而生的張本一家人》原文。
圖片來源:@流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