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曉園、孫鵬飛
編輯|唐曉園
正文共計:9532字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從農耕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從電氣時代邁入信息時代,人類靠的是“兩把刷子”:迭代手中的生產工具、不斷發展生產力。
全球邁入智能化時代的今天,算力成為我們手中新的生產力——它同時裹挾新的產業革命和入局未來的籌碼。
對個體而言,算力已經構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通過算力購物、出行、決策,甚至我們的生活行為本身也構成算力的一部分。
對國家而言,中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檔口,要完成數實融合和實現智能制造,就必須強化我們自己的算力,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
表面看,算力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和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不同,它看不見摸不著,更虛無縹緲。但其實大國的算力崛起是一項實打實的超級系統性工程——
這一過程中,既需要政府扶持,也需要以中國電信天翼云等為代表的中國云隊伍帶隊,逐漸形成一個能良性運轉的中國算力生態。
今天星船知造通過解答7個問題,從以下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一探算力時代下,中國電信天翼云正如何筑牢中國數字經濟的底座。接下來你會看到:
1, 宏觀中的國云使命:數字主權、東數西算和必要的算力時代新基建。
2, 微觀下的中國智造:
聚焦一座城——上海電信智云網絡加快城市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進程側寫。
深入一個制造業場景——天翼云如何助力一家上海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產線系統集成商降本增效。
國云的使命
1、 國云和國家數據主權有什么關系?
天翼云十年。它作為國內最大的混合云,全球公有云市場排名前十中唯一的央企品牌,生來肩負國家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先簡單說說當今時代“數據主權”的概念。數據是新時代發展的水和電。每個現代人平均一天差不多就能產生1.5GB的數據——從睜開眼刷手機開始,出門打車、在線溝通、外賣點評……我們不斷生產出新的數據同時依靠更多的數據和算力度過習以為常的每一天。
人類已經不可能中斷數字化進程,虛擬人、元宇宙、數字孿生城市等都將助力我們邁入更文明的紀元。
對中國來說,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工業4.0,數據都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我們必須牢牢把控數據安全:2021年9月,中國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明確指出,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在當下的國際形勢和產業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國家隊云把握“數據主權”,才能實現千行百業上云中數據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信。
圖源:中國電信官網
美國在2012年就發布“國防部云計算戰略”,印度、俄羅斯、法國也都推出“國家云”戰略,日本同樣力推云服務的國產化。
中國“國云”的發展,也有著國家政策的清晰指引。2022年7月12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其中提到中國電信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建設“國云”。2022年7月24日,國資監管云正式啟動。
核心數據從來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建設自主可控的云基礎設施,來保障中國數據安全。
這一過程中,無論從市場規模、運營能力,還是從強大的云網底座等多個維度來看,中國電信天翼云都正擔負起牽頭國家云建設的重任。
2、如何理解天翼云在當下數字經濟時代扮演了更重要、多元的角色?
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1, 從技術創新角度看,天翼云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了回歸科技型企業賽道的新窗口。
2, 從自身定位看,隨著整個中國的產業升級,云服務商的定位也從“提供產品”轉向“解決方案\服務提供者”。
云計算行業在經歷了前些年快速增長的“消費互聯網”后,目前已行至“產業互聯網”的深水區——它的入場難度遠高于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講究的是誰擁有對具體行業的深度認知和對具體場景的深度把握——才能為客戶帶來降本增效的可靠服務和解決方案。
這一過程中,中國電信天翼云正在不斷拓寬自己的想象力邊界,同時堅持關鍵技術的自研:為千行百業提供服務方案和產品,不斷深入更多行業的業務場景。
圖源:Pixabay
我們以天翼云深入“醫院信息化變革”舉例:
按醫院細分業務場景,可以上云的部分包括:移動便民APP、核心系統上云、醫療影像云、云聯絡中心業務、遠程示教、云桌面、辦公OA、遠程醫療等。
在火神山醫院業務系統上云的案例中,天翼云具備“云網融合、專享定制、安全可信、屬地服務”等特點,使醫院龐大的信息系統得以更低成本、短周期的完成了交付。同時通過接入天翼云平臺統一運維,降低本地運維成本和復雜度。
3,從共同助力產業升級的角度看,天翼云還具備重要的“平臺身份”:匯聚各家云廠商,共同展開專業分工合作。
這一過程中,天翼云作為國家隊的運營商云,和其他云廠商正共同服務于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和大廠云之間展開分包合作,總體合作大于競爭。比如在政企市場,天翼云有時扮演“隊長”角色帶領各大廠云共同助力政企市場的產業升級。
通過專業的分工與合作、通過積極開放的平臺環境,中國云廠商們正共同助力國家的數字化轉型。
繼往開來的戰略
3、什么是東數西算?它在“云時代”的戰略意義是什么?
“東數西算”的“數”就是數據,“算”就是算力。
從字面看,就是把東部的大量數據,傳輸到更廣袤和更具清潔能源優勢的西部進行運算。
國家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強大的能源支撐。東數西算就有三個“傳統能源”前輩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和南水北調。
和“電、氣、水”不同,東數西算圍繞的是新時代的能源要素:數據和算力——它決定著中國下一個二十年的國運。
今天中國的算力資源正在從“集中部署”方式向“中心+邊緣”的多級化方向發展:既能進一步延申東部地區的發展空間,又能在廣袤西部地區形成新的數字經濟產業鏈,最終形成轉型升級下的產業資源布局。
4、天翼云如何助力國家東數西算?和我有什么關系?
東數西算有8大算力樞紐節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
10大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張家口集群、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集群、蕪湖集群、韶關集群、天府集群、重慶集群、貴安集群、和林格爾集群、慶陽集群、中衛集群。
在天翼云的10年發展中,始終憑借云網融合優勢構建云網操作系統。這些年天翼云也在逐漸向西部地區加碼。今天天翼云構建了“2+4+31+X+O”的云網資源融合布局:
“2”是兩個服務全球的中央數據中心;
“4”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陜川渝等4個重點區域節點;
“31”是指每一個省份都有一個數據中心;
“X”指廣泛分布的邊緣節點,部署在離用戶最近的層面;
“O”是指海外節點。
目前在西部地區,天翼云擁有內蒙古、貴州,寧夏、甘肅4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天翼云正攜手廣袤的西部地區,通過云計算重新整合數字經濟產業鏈。
上海作為長三角經濟的龍頭,也正成為天翼云長三角一體化云資源布局的中心。臨港、青浦正在建設大規模的新型智能數據中心,青嘉吳樞紐節點已初步建成 4500 臺服務器——正統籌西部算力協同,加快實現“東數西算”。
這一切,會為我們的西部地區帶來新的高端制造業就業機會和產業躍遷新機遇。
圖源:中衛市沙坡頭區官網
1、 新的就業崗位
西部長久以來源源不斷的為全國提供“氣、電”等能源滋養。今天,以天翼云為代表的云計算產業終于為西部帶來了新的中高端就業崗位。
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駕駛、IT設備制造等原本相對集中在東南沿海和一線城市的制造業工作崗位,正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
2、西部產業躍遷
西部絕不是承接低端產能,而是正在發展成為中國的數字經濟高地。如貴安、烏蘭察布、重慶、中衛等城市正上位為算力時代的“數字經濟主角”。
這一過程中,天翼云始終為東數西算構建算力底座。目前天翼云除了繼續加快在八大樞紐節點的建設工作,也積極聯動產業上下游,加速構建全國算力網絡。
必要的基建
5,如何理解天翼云是國云底座的構建者?
在趕超發達國家的牌局中,中國有力的籌碼之一是智能制造——通過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升級,來實現降本增效。
在中日美德四個制造業大國中,日、德有制造技術,卻少有全球知名的IT企業;美國重信息技術,卻也相對產業空心化。只有中國兩手抓,形成這場工業4.0全球競爭優勢。
在加速中國智造的過程中,誕生了兩個看起來略有相似的名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數字產業化:提升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信息產業水平。國內主要參與者包括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科技型企業等。
產業數字化:用AI、大數據、云計算與實體產業結合,國內參與者包括電信運營商、制造業企業等。
打通全社會信息大動脈的前提在于建立一套新型基礎設施——構建強大有力的“國云底座”——也就是云計算的基建實力。
中國電信天翼云自身具備云網融合的優勢:“云在哪里,網絡就部署在哪里”。
星船知造看來,中國數字經濟中的算力就像自來水一樣,成為一項隨取隨用的數字經濟新資源。計算后的數據會從“水龍頭”中流出,途經“閥門”排布的“水廠”(算力基礎設施),再流過縱橫交錯的“水管”(傳輸網絡),到達目的地。
在中國各大云計算服務商中,中國電信天翼云無論在算力基建的布局還是在傳輸網絡的建設中,都處于領跑地位。下面我們就主要從算力基礎設施和傳輸網絡的部分重要建設上,看天翼云如何夯實中國數字經濟底座。
從算力基建上看——
數據中心(IDC):東數西算大背景下,西部地區投建了大量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是整個互聯網的“大后方”,也是云計算應用的基礎。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數字經濟下一座座蓄水池,不斷聚集及分流“水資源”——數據儲存與計算。
中國電信天翼云是目前中國最大的IDC服務商,已建成700多個數據中心和48.7萬架互聯網數據中心機架。
比如雙11,比阿里更關注剁手節流量高峰的可能還有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信)。因為阿里的淘寶、支付寶主站會設在上海,租用上海電信的IDC機房。2017年雙11,50%以上網絡流量匯聚在上海電信的IDC機房節點,每秒峰值達到了1430G。天翼云IDC機房的數據儲存及處理能力抗住了雙11一波波流量高峰。
這樣的基建優勢,讓天翼云IDC的主機托管(數據計算)、資源出租(數據儲存)及系統維護等業務吸引了包括阿里云在內的互聯網云計算客戶。也用另一種硬核實力撐起了中國云時代的便利。
邊緣計算中心:如果數據從東部傳輸到西部,不可避免會產生長距離傳輸的時間差,俗稱“時延”。像金融、證券交易這些每秒都能帶來盈虧變化的業務,以及像自動駕駛這類每秒延遲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的場景,就需要一種本地化數據處理云計算的方式——邊緣云。
說白了,邊緣云是將云計算能力遷移到更接近用戶取用端的本地。實現邊緣云的基建就是邊緣計算中心,你可以將它理解成一個個矗立在樓頂的水塔,更靠近用戶。
中國電信天翼云目前擁有3000多個邊緣機房以及6萬個機樓和綜合接入局所資源,在邊緣云計算上擁有先發優勢。
圖源:Pixabay
如果說數據中心決定了云計算的硬實力,那么邊緣計算中心則豐富了云計算的業務版圖。
星船知造從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小場景中,看到一個關于中國雙碳的命題和未來智慧出行的某種形態——
燃油車通過一條ETC車道能比通過普通人工車道減少“71.2%的碳氫有機物、71.3%的一氧化碳、48.9%的二氧化碳排放”。
按照前瞻研究院的測算數據,如果車輛能以20公里/小時的速度通過50米的高速收費站車道,有ETC車道的通行時間比人工收費車道在入口、出口處的通行時間少31秒和63秒。
時間節省了,汽車油耗也同比減少。靠的就是云邊端一體的數據處理方式:
端:車輛上的ETC收集數據,執行指令。
邊:高速上的邊緣計算站點,實時計算數據,快速下發指令。
云:云端將訓練好的計算模型下放到邊緣測。
目前,中國電信形成了“2+4+31+X+0”資源池布局,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節點,延伸算力體系至海外,形成了分布式云資源池布局優勢。
圖源:Pixabay
從傳輸網絡上看——
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如果說科技企業也可以通過擴大建設算力基建,更迭出更高效的算法創造出數據計算的腕力,那么在數據傳輸網絡上,天翼云已建成壁壘——已鋪設了一條條數據傳輸的“水管”,并形成廣覆蓋、快連接特性。
中國電信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 SA共享網絡和全球最大的千兆光纖網絡。
珠峰大本營1號營地也通上了電信的5G網絡。中國電信與央視推出5G慢直播,記錄著珠峰24小時的日起日落。
在珠峰雪山上鋪設通信基建 圖源:中國電信官網
又如東數西算戰略下有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8大國家樞紐節點,都連接上了中國電信的CN2-DCI(多業務承載網)、政企OTN(光傳輸網)等帶寬在300T的高數據承載量網絡。
這根“粗壯水管”不僅能快速直達國家級算力中心,也能快速將計算后的數據回流至所需取用的“水龍頭”。
可以說,就云網融合的優勢看,中國電信天翼云以云計算能力的桅桿和基礎設施能力的底座,率先升起了國云底座的船帆。
微觀下的中國智造
了解了天翼云“國云”的重要性和優勢后,我們再聚焦一座城——上海電信結合云、網優勢下的數字經濟新應用——智云網絡——是如何加快城市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進程的。
6,聚焦一座城:上海的智云網絡有哪些實際應用?
在智云網絡諸多應用中,我們主要選取了云寬帶和公共算力平臺兩大應用。
云寬帶:從城市的網絡變遷看,云寬帶是滿足市民更高上網需求的必然產品——
上海有諸多標簽,“千兆光網之都”、“千兆5G之都”、“千兆WIFI之都”。傳統千兆寬帶業務上網,就像是在寬敞道路上行車:
數據通過家庭網關(調制解調器)-城域網-骨干網-服務器對應網絡-服務器的鏈路訪問網站,經過的每一個關口都需要驗證和等待——就像在寬敞的道路上開車,你總會吃上幾個紅燈。
云寬帶是“開車出行直接跑上高速路”,避開了“紅綠燈”:數據處理、驗證直接在云上進行。對C端用戶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更快捷、安全地用網。
使用傳統寬帶上網會出現上傳速度與下載速度不對等的情況。一般家庭上網看電影、直播都以下載數據為主,因此家庭寬帶主要滿足下載速度,而非上行速度。
如果用上了云寬帶及隨之配帶的智家硬盤應用,寬帶的上行速率可以達到500Mbps,一段1G大小的視頻可以秒上傳到智家硬盤。
針對不同用戶,云寬帶還能提供游戲加速、海外加速等增值應用。游戲中因網絡卡頓帶來的“落地成盒”悲劇將不復存在。
又如上海電信有49個全球CN2節點,經過了海外加速服務后,海外網站打開速度縮短為之前的1/5。“黑色星期五”海淘搶購拼的不是手速,而是網速。
更安全則體現在:網絡環境中難免存在釣魚網站、詐騙信息,云寬帶提供了綠色安全上網業務,對詐騙網站的攔截率達到99%。
對企業端而言,云寬帶的意義是提供一個鏈接數據儲存、計算,搭載云端應用的新型私有云新通道——
企業建云往往面對上云投入高、專業人員匱乏等問題。云寬帶將路由器、防火墻等功能集成在云端,相比傳統意義上的組網,部署時間縮短了1/3,硬件成本也大幅降低。
上海電信已經部署了13個上海邊緣節點,未來將加快實現具備60個邊緣節點的能力。有了這樣的邊緣節點基礎以及網絡基建優勢,以云寬帶為入口將提供給企業在邊緣端大帶寬、高算力、低時延的數據計算需求。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云寬帶也可以理解成一個私有云空間,更契合B端用戶的需求。
星船知造認為,未來云寬帶的B端業務可能會更聚焦在以下兩類場景——
a.為視頻類互聯網企業提供CDN(內容分發網絡)服務,以此為起點提升視頻類互聯網企業的用戶體驗。
b.為云游戲、VR等企業提供低時應用服務:云游戲不再卡頓,VR應用也不會因為畫面不連貫帶來暈眩感,從而增加大面積落地的可能。
公共算力平臺:今年7月,上海電信在運營商中率先發布了“公共算力服務”平臺。就像是建了一座算力資源的“水廠”,企業只要擰開水龍頭就可以隨取隨用由上海電信提供的算力資源和平臺能力,不需要自己額外投入建設。
算力:上海電信主要提供IDC機房的主機、裸金屬服務器以及一體機的算力資源。比如視頻服務提供商芯翌科技選用天翼云及公共算力服務,提供包括視頻治理、視頻計算等服務。
像算力這種重基建的資源,更需要行業間的融合。今年7月上海電信聯合上海超算中心、復旦大學等機構及企業發起“智能算力應用聯合創新中心”。在算力上合作上,上海超算中心等企業的算力將融入上海電信“智云網絡”架構中。
算網:公共算力服務的算網建立在上海智云網絡框架上,可以接入跨域、跨省網絡,以及多云互聯模式調度。
我們以錦江集團為例。錦江集團的業務系統部署在多家公有云上,各分公司又獨立組網。集團及各子公司都有做數字化布局,但通盤看來,云與云間的數據沒有打通,各子公司間的數據也相對缺少融合,數據孤島依舊在。
對此,上海電信提供了云專網產品。首先,云專網支持企業總部、分支站點、自建機房、私有云、天翼云及第三方公有云,在網絡層面實現多云互聯——各個云上的生產系統和應用模塊通過云專網歸集。
同時,云專網是一款建立在電信骨干網CN2-DCI上的產品,可以讓總部機房、各級分公司、外聯單位單獨隔離接入云專網,相互不影響。
算法:算法決定了AI落地場景的豐富度。目前上海電信具備面向細分行業的15個算法模型及場景應用,包括人員跌倒檢測、口罩識別、安全帽識別等可落地的13個智能視覺算法產品和2個語音識別算法產品。
前面提到的上海電信參與發起的“智能算力應用聯合創新中心”,首批成員單位還包括科大訊飛、商湯科技、依圖、上海通服、上海芯翌科技、盈唐和51world等。
聯合創新中心的四項重點工作,有2項涉及算法層面——
1,構建垂直行業“算法倉”,提供“算法超市”服務。
2,與華為、商湯、依圖等國產自有智能算力算法公司開展合作創新,實現關鍵技術自主掌控。
上海電信與AI企業在算法上的合作,既積累了業務AI落地場景經驗,也會在即將到來的PaaS之爭中儲力蓄能。
7、深入一個場景:天翼云能為制造業企業解決什么痛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的當下,“上云”是必然?
這就需要先解釋一下大多數人都會被繞暈的三個智能制造概念——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數字化:第一代智能制造也被稱作數字化制造,以計算機數字控制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開始應用于制造業。比如數控機床。
數控機床通過改變數控程序參數,就可以調整加工零件的形狀,生產效率是普通機床的3-5倍。同時在產品一致性、加工精度上都具備普通機床難以匹敵的優勢。
數控機床 圖源:pixabay
工人們的工作強度因此減輕——機器開始替代人工。
與之同步共振的是產線數字化建設:在設計端采用CAD、CAE等工業軟件設計、建模、仿真;在企業數據管理上建立包括ERP、PDM等信息化管控系統,提升生產環節效率。
網絡化:有了數字化作為基礎,第二代智能制造也叫網絡化制造,核心是“互聯網+”。
網絡化連接了人、流程、數據和事物,打破企業信息孤島。C2M等生產模式的出現,正是得益于網絡化制造。
企業制造模式開始轉變: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大規模生產,轉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大規模個性化生產。
智能化:在網絡化制造的基礎上,結合AI,便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化。
在智能化產線中,制造系統將具備認知和學習的能力。
簡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個概念后我們發現,云計算正是網絡化的核心,也是智能化的基礎——中國的制造企業要在全球形成核心競爭力,上云是必然。
接下來,我們聚焦上海電信與一家制造企業的上云結合,一窺制造業上云新變革。
偉本智能是一家工業機器人應用為基礎的智能制造產線系統集成商,在部分制造業場景中,偉本智能主要有以下痛點——
辦公端:跨區域間的信息傳輸及接收效率低
工程設計端:軟件授權費用高,授權步驟長
維護端:產品運維依賴工程師現場調試
上海電信為偉本智能提供了兩樣產品:云電腦、云專網。
云電腦——
今年5月,上海松江偉本智能的產線、倉儲正正常運作,但現場只有27名操作員工到崗——不少員工還“宅”在家辦公。指令從家中電腦、手機端發出,迅速調控到倉庫、設備。這里就用到了上海電信的天翼云電腦——把辦公室電腦遷移到云端,員工通過訪問云端電腦辦公。
在設計端,云端電腦裝有專業級CAD等設計軟件,設計人員即使沒在辦公室現場,依舊能繼續設計工作,期間不會出現應用卡頓。
在辦公端,通過云電腦,員工們可以登錄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和PDM(產品數據管理系統)進行物料注冊下單。采購人員也可以通過云電腦下發訂單給供應商。
在維護端,一般情況下,工業機器人維護依賴有經驗的工程師到現場調試。但通過連接云電腦,遠在大連、重慶的工程師也可以對產線設備進行遠程調試和維護,降低了運維成本。
云電腦這樣的產品對于制造企業而言,主要創造了以下四大價值——
1, 降低計算機主機運維成本。一般情況下,一名管理員就能同時管理20000臺云電腦,1小時內可同時安裝1000臺云電腦、預裝100個應用。
2, 靈活使用,提升工作效率。員工可以隨時隨地訪問云電腦。云電腦在本地、云端使用統一的身份認證和授權,簡化了云端二次認證方式,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時,提升工作效率。
3, 節省軟件授權費用。天翼云電腦產品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不僅能適配各類專業軟件,在云上使用也能節省軟件授權費用。
4,滿足多種辦公需求。目前天翼云電腦(政企版)提供從2核4G內存到10C20G內存四檔不同性能的云電腦產品,能滿足普通辦公、個性化需求、圖像設計等需求。
云專網——
像偉本智能之類既有跨地域分支機構,又有海外子公司的企業,上海電信通過多種云專網混合形式,建立起企業的專屬虛擬網。實現分支機構、子公司間的數據連通。
上海電信給偉本智能提供的云電腦、云專網方案,提升了工廠數字化生態環境,預計每年可為企業增加產值3000萬元至5000萬元。
未來潛在應用——
在制造業版圖中,目前云企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后端的運維、倉儲和前段的設計。星船知造認為,未來云計算的應用,可能更集中在制造端的柔性制造。
首先,柔性制造涵蓋物料配送、產線調整及倉儲管理等諸多環節。但目前大部分制造企業仍有條線分割導致“數據孤島”、供應鏈部分環節數字化改造落后帶來流程堵點等問題。
解決這些困境的辦法是通過上云,打通數據孤島和流程堵點。
其次,從中國制造變革的宏觀背景下看,相比于以往單一大批量的傳統制造模式,柔性制造的特性是多品種、小批量低成本制造,更符合未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也能創造更高附加值。
尾聲
通信界里,算力時代有自己的“算力三定律”:
“算力第一定律——時代定律。算力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力。
算力第二定律——增長定律。算力每十二個月增長一倍。算力的應用場景也將從通用場景進一步拓展到行業場景。
算力第三定律——經濟定律。算力每投入1元,帶動3-4元GDP經濟增長。”
在算力時代下的數字中國建設中,中國電信天翼云將憑借云網融合差異化優勢、堅持自研技術路線,和所有云服務商共同助力數字經濟的明天。
這一過程中,上海這座歷經開埠、通商、激戰、解放等歷史事件的中國大城市,也將在上海智云網絡的助力下,進行一場重塑數字化底座的算力革命。
一場“國云”帶隊的以人為本的數字化建設正在行進中。
參考資料:
[1]《云網融合:算力時代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作者,李正茂等 2022年5月出版
[2]《算力時代三定律》李正茂
[3]《天翼云技術基座的醫院信息化變革》(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4]《2022年中國云計算行業系列研究——IaaS行業研究報告》 頭豹
[5]《2021年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展研究報告》 千際投行
[6]《一文帶你看2022年中國ETC行業應用效益 體現在交通性能、交通安全、能源環境、營運效率方面》 前瞻
[7]《中國電信攜手產業鏈應對數字化轉型供需之變》 通信信息報
[8]《國內首個無感通行收費站來了!不設收費桿,秒過收費站》 廣州日報
[9]《騰云而上:天翼云2021年收入翻番達279億元》 人民郵電報
[10]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 管理世界
[11]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視數字化轉型 長城國瑞證券
[12]關于大數據應用難點和解決方案的思考 環渤海經濟瞭望
[13]算力時代網絡運力研究報告 信通院
[14]一位云首席技術官的體會: 突圍關鍵核心技術通信產業報
[15]天翼云擘畫“全城上云” 上海“錨定”城市級云網IT時報
[16]上網就是上云,上海電信“云寬帶”發布 文匯報
[17]智能制造的三個基本范式:從數字化制造、 “互聯網 +”制造到新一代智能制造 中國工程科學
[18]天翼云作為國家云的框架基本成型,看好以運營商 云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投資機會 東吳證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