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三年冬至,詞人姜夔路過揚州,“夜雪初霽,薺麥彌望”,他漫步走進城中,四下環(huán)顧,只見“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昔日繁華鼎盛的揚州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荒城。姜夔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遂填了一曲《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借這首詞,寄托了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以及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他的老師千巖老人讀后,以為有“黍離之悲”,這首詞遂成姜夔的成名之作。
相信大家對這首《揚州慢》都不陌生吧,不過,你可知道,這首詞里提到的“薺麥”是一種什么樣的農(nóng)作物,它和小麥相比,哪個在古代更受歡迎嗎?
在《藏在古詩詞里的博物課》這套書里,知名科普作家、閱讀推廣人安迪斯晨風告訴我們,“薺麥”就是蕎麥,它和小麥一樣,都能做成可口的面條來吃,也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
在宋朝時期,蕎麥和小麥可謂是勢均力敵,難分高下,但到了元代,由于烹飪方式的改變,“吃貨”們對二者的喜好程度也發(fā)生了變化。
原來,在唐宋時期,人們烹飪谷物的方法只有兩種,要么煮成粥,要么做成米飯吃。小麥的種子皮薄微軟,做熟后還勉強能入口,而蕎麥種子又粗又硬,做成的飯和飼料差不多,令人難以下咽。
后來,隨著磨面技術(shù)的逐漸成熟,人們把谷物磨成面粉,然后做成面條、饅頭等食物,大大改善了谷物的口感。由于小麥的蛋白質(zhì)含量高,油性較高,不容易干燥,口感細膩,更受老百姓青睞。而蕎麥的蛋白質(zhì)含量就低了很多,而且蕎麥粉很難捏成團,需要摻著小麥粉才能做成饅頭。就這樣,小麥力壓蕎麥,成為大半個中國的首選主食。
你看,通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引出了這么好玩的歷史知識,是不是很有趣?
安迪斯晨風告訴我們,我國擁有著悠久、厚重的博物學(xué)傳統(tǒng),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詩經(jīng)》到西晉的《博物志》,大量的中國古代博物學(xué)家對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風土、人情等都做了深入的解讀。
在他看來,古詩詞就是我們?yōu)楹⒆觽兇蜷_這個神秘東方博物世界的一把鑰匙,因為它們不僅用靈動鮮活的筆墨給我們現(xiàn)代人展示了藝術(shù)的魅力,更盈溢著古代文人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在詩人的筆下,山川有了色彩,動植物有了神韻,亭臺樓榭也都有了獨屬于自己的味道。
為了讓孩子們通過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那些豐富有趣的博物知識,安迪斯晨風特意精選出120首傳誦度廣、知名度高的古詩詞,創(chuàng)作了這套《藏在古詩詞里的博物課》,以其中涉及到的自然和人文現(xiàn)象為切入點,融合科普與人文知識,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古人生活、觀察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大門。
這套書共四冊,分別從“人文器物”“花草樹木”“鳥獸魚蟲”以及“天文地理”的角度,向我們講述了詩詞背后那些有趣好玩的小知識。
比如說,你知道古代小朋友的媽媽也要化妝嗎?
蘇軾有一首流傳極廣的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這樣寫的: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介紹了這首詩的大致意思和寫作背景之后,安迪斯晨風告訴我們,早在幾千年前的商代,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就已經(jīng)使用朱砂涂抹腮紅了。而被葬在馬王堆漢墓里的辛追夫人,陪葬品里有很多化妝盒,胭脂、香粉、口紅等各種化妝品,一應(yīng)俱全、應(yīng)有盡有。由此可見,化妝已經(jīng)成為當時貴族婦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呢。
再比方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里,寫了很多飲酒的名句,如“會須一飲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歡謔”“但愿長醉不復(fù)醒”等等,在其他文學(xué)作品里,類似的描寫也不鮮見。
但是,古人的酒量真的那么大嗎?
安迪斯晨風告訴我們,古人的釀酒方法和今天不同,把大米蒸熟后假如發(fā)酵用的酒曲,裝入密封的壇子里,放置一兩天后就能得到酒。紹興的花雕酒、湖北的黃酒,其釀造原理都是如此。在蒸餾技術(shù)出現(xiàn)以前,古人用這種簡單技術(shù)釀出的酒,酒精度只有五六度,“粗有酒氣”罷了。而我們今天喝的酒,酒精度一般都在四五十度,一杯酒能頂過去的十杯酒。照此推算,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里記載李白的酒量為一斗,放在今天也就是10瓶啤酒的量而已。
在這套書里,這樣有趣的小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臨安春雨初霽》告訴我們,古人喝的茶,和現(xiàn)在的奶茶差不多嗎?《芙蓉路送辛漸》告訴我們,古人為什么愛戴玉佩?《憶江南》告訴我們,為什么有人分不清綠和藍?《黃瓜臺辭》告訴我們,古代的“吃瓜”群眾,吃的到底是什么瓜……
這些古老的詩詞,為我們上了一堂豐富有趣的博物課: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有“錦瑟無端五十弦”,有“天階夜色涼如水”……造化運乎一心,詩情潤于筆下,這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安迪斯晨風老師創(chuàng)作這套《藏在古詩詞里的博物課》的目的:
讓每一個人都能發(fā)現(xiàn)詩詞里的博物之美,并領(lǐng)略古代中國人的自然觀、生活智慧和精神世界的多樣與豐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