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國家對新能源車真金白銀的財政補貼正式結束,按照慣例各車企此時都會順勢調高車價,買賣雙方各自承擔一部分,也就“軟著陸”了。比如:比亞迪全系漲了2000-6000元,大家也普遍認為可以接受。
但是,這個業內公認的“潛規則”,卻被特斯拉打破了。與2021年-2022年跨年之際面對補貼滑坡果斷漲價不同,這次特斯拉選擇了降價,而且是大降價!官方報價顯示,Model 3(參數丨圖片)直降2-3.6萬元,Model Y直降2.9-4.8萬元。
此舉一出,輿論一片嘩然。一方面,特斯拉的老車主維權與新車主下單并行;另一方面,很多人開始指責順勢漲價的品牌。當然,利益多元化導致觀點多元化很正常,但特斯拉此輪降價對于競品的沖擊波卻不容小覷。
降價和漲價都是策略,特斯拉同樣有銷量不足焦慮
對于特斯拉降價的原因,站在不同的立場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其實對于一種商業行為進行情緒化的解讀,結論肯定會有偏差。
其實如果把時間線放長,就會發現特斯拉的價格調整是非常頻繁的,并且不只有降價,而且也有漲價,也就是說現在有人因為降價去維權,當初也有人因為漲價而慶幸過。難怪馬斯克辯稱“漲價的時候也沒有車主補款”。
趨利避害是人性,人性肯定是感性的,而市場行為卻基于理性。還是回到特斯拉降價這個問題,有兩組數據值得關注:
第一、2022年,特斯拉銷量目標是150萬輛,但是只完成了131萬輛。
第二、2022年,特斯拉的市值一路大跌,目前約為3865億美元,而之前曾沖到1.22萬億美元。
盡管無論是銷量還是市值,特斯拉的成績都非常出色,仍是業內翹楚,但是與資本市場的預期卻仍有差距,所以特斯拉必須迅速拉升銷量,在技術上沒有特別的突破前,降價是必然的選擇。
事實上,在第四季度,特斯拉在中國、美國等市場都推出了降價、優惠補貼等舉措提振銷量,只是力度沒有這次大。
況且,特斯拉也有大降價的資本。中國的高效而低價的產業鏈優勢,特斯拉的全球鋪貨能力,高端定位下預留的高利潤率等,都讓特斯拉在“降價”問題上底氣十足。
也就是說,市場競爭需要降價,同時又有能力降價,為什么不降呢?這其實和當初因為市場供不應求時漲價邏輯是一樣的。
必然沖擊自主品牌,但因為定位不同影響有很大差異
對于特斯拉這次降價,很多人慣性的認為自主品牌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確實,目前國內新能源車市場,自主品牌表現非常出色,其中很多產品與特斯拉正面競爭,那么特斯拉降價,受到沖擊是肯定的。
但是,自主品牌定位非常細,各自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絕大多數與特斯拉并沒有直接競爭關系,所以影響有限。
首先從價格上看,特斯拉雖然降價了,但是主銷的Model 3和Model Y價格區間還是在20-40萬之間,而自主品牌覆蓋了3萬-100萬的價格區間,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只是一部分。
其次從技術路線上看,自主品牌不只有純電動車,還有插電混動、增程式純電動等,完全是不同類型的產品,用戶群差異也非常大。
再次,就算是同樣定位的產品,自主品牌在性價比上也更強,同樣的價位用料做工都更好,而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唯品牌論,而是更看中獲得感。畢竟特斯拉的價格相對于自主品牌仍然較高,而且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充電樁等還要單獨收費,算起來價格仍沒有優勢。
目前,距離特斯拉大降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市場反應來看,確實拉升了特斯拉的銷量,但是到底是搶了別的品牌的客戶,還是將自己的準客戶提前“變現”,還有待觀察。
而跟隨特斯拉降價的企業并不多,目前只有上汽旗下的飛凡汽車和華為賽力斯有所動作,而比亞迪、吉利極氪、長安深藍、“蔚小理”等企業還是按部就班,并沒有隨特斯拉“起舞”。
當然,如果說比亞迪、吉利極氪、華為賽力斯、“蔚小理”等品牌還可以一戰,而對于沒有核心競爭力支撐,也沒有形成核心粉絲群,正處于沖高階段的品牌,如果產品與正好與特斯拉價格重合,那么確實難逃“清場效應”沖擊,比如:零跑C01、哪吒S等車型。
合資品牌受沖擊更大,尤其是剛起步的新能源產品線
受到特斯拉降價沖擊最直接的,其實是合資品牌的新能源產品線。
畢竟,從品牌的角度看,特斯拉附加值還是很高的,定位雖然并不標榜豪車,但輕奢的意味很濃,Model 3和Model Y兩款主力車型向上可以與BBA競爭,向下也可以與大眾、豐田們的中高端產品較量。尤其是,在品牌認同上,相對于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的用戶與特斯拉重合度更高。
在這種情況下,特斯拉大降價一定會直接影響到主流合資品牌,包括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尤其是剛剛起步的新能源產品線,如果定價沒有誠意,空間會非常小。
以傳統豪華品牌中銷量最好的寶馬的新能源產品線為例,2022年銷量為41,886輛,主力車型為i3和iX3。其中,iX3在2020年上市時價格為46.99萬-50.99萬元,到2022年推新款時價格降到39.99萬-43.99萬元,并且終端還有7萬左右的優惠。但是,現在Model Y的價格已經降到了25.99萬-35.99萬元,已經和大眾、豐田等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差不多了,不出意外將形成上下通吃的局面。
目前,國內的新能源車市場,自主品牌已經憑借高性價比在不同價位區間完成卡位,而且新產品仍在不斷涌現,將市場卷出了新的高度。而特斯拉這次大降價,對于主流合資品牌無疑進一步提升了準入門檻,如果還想高溢價難度是非常大的,接下來必須考慮如何在內卷中降成本,保持一定利潤的問題。
論打價格戰,特斯拉優勢明顯,根據財報推算,特斯拉單車利潤約7萬人民幣,而且特斯拉還能實現軟硬件分離,就算車子本身不賺錢,也可以支撐。而傳統車企中,豐田的利潤是公認的高,但單車也僅0.8萬人民幣左右。所以,特斯拉目前的價格仍然沒到底兒,隨著競爭加劇,Model 3降到20萬以內也是大概率的事。那么,對于成本控制能力弱,或者仍沒有進入盈虧平衡點的企業,都將面臨巨大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