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年俗
海口老城區,府城的年俗,是一份極具畫面感,儀式感的文化遺產。經過千余年的文化沉淀,府城年俗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內涵。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府城獨具地方特色的年俗活動緩緩展開,直至正月十五依舊熱鬧非凡。
時下,隨著春節的到來,府城古城處處充滿歡樂祥和,家家戶戶貼春聯、掛金枝,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彩,高高掛起紅燈籠,傳遞著美好的祝福。
古城內,過年習俗既莊重,又有趣,有著鮮明的瓊州特色。大大小小的廟宇香火繚繞,掩映著善男信女的虔誠,以及府城人內心的樸實與善良。沉浸在府城濃郁的傳統年俗里,很容易喚起我們民族內心深處的新年記憶,也能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這座古城綿延千年不絕的文化根脈。
采屋拜公
百歲年為首。從年二十七起,府城家家戶戶開始采屋除塵,把家宅、廟宇、祠堂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之后,便是置辦年貨,選擇吉時貼春聯。有些人家除了貼春聯外,還會在門前兩旁擺放金桔樹,或將金桔葉枝條掛在門楣,寓意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選取的金桔枝條特別講究,金桔多多益善,而且要略有些青澀,枝葉也要枝繁葉茂,如此才能長時間保留,讓吉祥的氣息長留家中,福蔭子孫多子多福。
在年三十,府城人要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也是過年的頭等大事,拜公。簡單來說,就是按照境主神、土地公、家族祠堂、自家祖龕的順序祭拜先祖與神靈。一家人分別向公祖、婆祖、先祖傾訴過去一年的情況,期望在新的一年得到他們庇佑與祝福。
祭拜先祖,供奉神靈的供品大多數情況下完整的白切雞、米飯、京果、金黃的柚子、酒水茶飲必不可少。當然,如果是家里祖龕祭拜也有不用葷菜,而擺上十種齋菜的情況,視各家習俗各有不同。
折桔偷青
過年期間,府城人十分喜歡桑葉、榕樹葉,尤其是桑葉。在北官社區定福灶君廟、玉皇三清宮、瓊臺福地關帝廟、城隍廟等府城里香火旺盛的廟宇前都種有桑樹。春節時,府城人去廟里拜公的時候,都會去廟里請桑葉,或是在路邊買一支帶上。拜完后,將桑葉帶回,放至家中。
據府城里上了年紀老人所說,這源于古瓊州府正月十五“偷青”的民間習俗。根據《民國瓊山縣志·輿地篇》記載:元宵滿城婦女盡到總鎮衙前,折取榕葉,謂之偷青。或燃香城門祝之,以祈有子。
“桑”在海南話諧音通“財”,把桑葉帶回家,也就是將“財”帶回了家。榕樹枝條繁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多子多福,長壽吉祥的意思。可見,府城人口中的“偷”,“偷”的是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如意,“偷”的是諧音上的好彩頭。府城人直白淳樸的新年愿景,在美好寓意里一覽無余。
灶君賜福
定福灶君廟,位于府城紅城湖環湖路,主祀灶王爺、灶娘娘等一眾神靈,重修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該廟坐東朝西,大門面闊三間,門額上書“定福灶君廟”,兩側對聯有云“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安寧”。
灶君,又稱灶王爺,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司管飲食的神仙,也是一名與民間年俗相關的神靈。
古語道“民以食為天,食以灶為先”,每家每戶家里的小灶臺,千百年來寄托著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祭灶神,亦是承載了古代府城人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景。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民間傳說臘月初八,灶王爺要上天庭匯報一家人一年以來的情況。臘八當日,府城人都會把廚房打掃得干干凈凈,同時在灶臺前擺上各種供品,奉上香火,供奉灶王爺,并向灶王爺虔誠禱告,請他向天庭匯報,多講世間好事,以期新的一年過上好日子。
時至今日,祭灶神的習俗依然留存在府城街巷鄰里間。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送灶王爺時,除了供奉香火和祭品,府城人還會在灶臺貼上“灶公馬”(一種灶王騎馬的符紙),意味著灶王爺騎馬上天。等到年除夕這天,人們再重新在灶臺上擺置香火和祭品,迎接灶王爺回來。
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燒著柴火的土灶臺雖然與我們已漸行漸遠,但是府城街巷深處隨處可見的灶王爺信仰,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縷撫慰凡人心的市井煙火氣。
也許正如俗話說的 “灶里有煙火,屋里有溫度”那樣,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心里最大的幸福吧。
瓊臺福地
正月里,許多府城人都會攜家前往文莊路上的瓊臺福地關帝廟燒香祈福。過去,瓊臺福地是瓊州八景古代之一,見證了府城1000多年的繁榮與滄桑。
現今,瓊臺福地是文化遺跡,成為眾多市民游客游覽的人文景點。每個來府城旅游的外地人,也都會來關帝廟上一炷香,祈愿家庭幸福安康。
穿過瓊臺福地牌坊,走過充滿市井氣息的關帝巷,不到幾分鐘就來到了“瓊臺福地”,抱珥山上關帝廟香火繚繞,綿延不絕。
在老府城人的心中,這塊地方是祖祖輩輩許愿祈福的鬧市凈土,也是自身內心世界的精神歸屬,因為他們相信這里是瓊州府最有“福氣”的福地。前往瓊臺福地上香祈福,已成為老府城人日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了世世代代府城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符消災
過了年初六,府城大大小小的廟宇將迎來“行符”的年俗活動。相較于當今春節的清冷,“行符”顯得熱鬧得多。行符可以理解成為抬著境主神的神像在本境內巡游一周,向街巷鄰里賜福,并賜予一道“神符”,護佑境內百姓禳災除疫,子孫榮昌,福壽延長。
行符當天,境主廟內,道長設壇做法,“卜杯”,問好“公祖”、“婆祖”出巡時辰后,隨即由廟內使者抬著神像出游。
收到消息的百姓們便敞開各自大門,擺上香案,迎接廟里使者抬著“公祖”前來賜福,貼上符紙。府城各街區“行符”貼的符紙非常講究,都得由坊間父老專門請有道行的道長畫就,并蓋上道長專屬的“大印”,方才符合傳統,才會靈驗。
行符作為府城的一項重要民間年俗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也是古瓊州府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如果不去深度參與一番,是很難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從府城開始,讀懂海南
作為整個海南歷史文化的核心區域,府城迎來送往,經過了一個又一個新年。不過,記憶里那些溫馨的年俗依然鮮活。府城仍然是富有煙火氣息的老城區,延續著瓊州千年歷史文脈,隨著時代的發展,煥發新的生機與魅力,歷久彌新。
今年,瓊山區舉行的2023年瓊臺福地歷史文化節,結合了府城豐富的歷史人文景點,陸續推出了許多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民俗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更加深入了解瓊山歷史,認識瓊山文化,走進瓊山故事。自疫情以來停辦許多年的元宵燈會、換花節等活動,也將陸續在府城多個十余條街巷展開。
前來海南旅游的你,不如趁著這次活動的機會,走進府城街巷,體驗古城民俗活動,感受海南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這座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鮮活底色。讓我們從府城開始,讀懂海南吧。#一起來曬你家的獨特年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