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OpenAI公司的新型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引發全球關注。去年12月初我試用時,機器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還真像和一個社會經驗豐富的成人在對話。回答全面、周到,有的問題答得可以說滴水不漏。
ChatGPT推出短短幾天,就席卷了互聯網,用戶突破百萬。如今剛兩個月,用戶已超1億,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序。而同樣達到1億用戶,TikTok用了約9個月,Instagram用了30個月,Uber更是用了70個月。
可以說,ChatGPT俘獲了全世界的想象力,OpenAI也確實不是一家尋常的公司。
它是2015年由一群科技領袖,包括奧特曼( Sam Altman)、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彼得·泰爾(Peter Thiel,《從0到1》作者)、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創始人)等人創辦的,目標是確保人工智能不會消滅人類。
起初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研究實驗室,就像美國其他著名的研究機構如Broad Institute、SETI。2018年馬斯克宣布退出。2019年,OpenAI宣布重組為一家“有限盈利(capped-profit)企業”,并接受了微軟10億美元的投資。傳聞估值已達290億美元,弄得奧特曼趕緊出來表態降溫,呼吁不要過度炒作,但似乎效果不佳。
里面有個詞:“有限盈利(capped-profit)”,什么意思?
很多人可能都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于是我問了下ChatGPT,得到如下回答,標準的“ChatGPT式”回答(以后這可能會成為一個習慣用語)。
譯為中文就是:
“有限利潤”,也稱為“利潤上限”,是一個術語,指的是對公司可以賺取的利潤的限制。這種類型的限制通常是由監管機構或政府施加的,這些行業的服務或產品的提供被認為是公共產品,或者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受政府監管。
作為OpenAI開發和擁有的AI語言模型,我不是一家公司,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盈利能力,也不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利潤。我在OpenAI的創建者可能會對我的使用方式或我要執行的任務類型設置限制,但這些限制與利潤無關。相反,它們是為了確保我以負責任和有道德的方式被使用,并且不會用我干壞事。
同時,用Google搜下“capped-profit”,搜出的信息大多是和OpenAI相關的。顯然,ChatGPT的回答更有趣和清晰。
“有限盈利”指的是一種商業模式,公司對其可以賺取的利潤金額設置了限制或上限。這類商業模式旨在確保公司的重點,是服務客戶和為更大的利益做出貢獻,而不是利潤最大化。這其實就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我之前多篇文章提過這個概念,列在文尾供延伸閱讀。
ChatGPT的優異表現,讓文字工作者、程序員等從業者都感受到了威脅,甚至可能取代谷歌搜索引擎。
ChatGPT已通過了谷歌編碼三級工程師面試,年薪18.3萬美元。
幾乎與此同時,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史無前例的裁員消息,谷歌CEO給員工發郵件官宣:全球裁掉6%,影響12000位員工,波及多名資深開源開發者。尤其是谷歌開源部門“大地震”,多名開源功臣被粗暴裁員,61歲程序員被迫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求職。
這是Google較少出現的全球負面報道。想起最近和幾位熟悉Google,甚至是從Google出來的朋友聊天,他們都為Google惋惜,似乎也患上“大企業病”。以往Google那種Cool、創意無邊的形象似乎在遠去。
這就是大企業的宿命,如果不去抑制“熵增”、主動更新的話,“恐龍”必然失去生存能力。
而微軟此次在OpenAI上的歷史性影響,恰恰說明大企業還是有機會重新煥發活力的。微軟的青春煥發,是CEO納德拉從“刷新”文化開始的。
微軟下個十年的想象力,非常值得期待。試想將ChatGPT加入Office“全家桶”會是什么境況?當你需要給客戶寫一封信時,ChatGPT就能幫你寫個八九不離十,就像自動駕駛的感覺。
Google的著名口號"不作惡(Don't be evil)",影響深遠。如今,“不作惡”恐怕已經不夠了,這樣再次啟示我們:企業要“為善”,方能走遠。
于是,我想問問ChatPGPT怎么看待“Don't”be evil”,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回答:
譯為中文就是:
是的,“不作惡”是谷歌的非正式企業座右銘,旨在提醒員工關注公司的價值觀,并考慮自己行為的道德后果。這句話被列入公司的行為準則,并被廣泛認為是谷歌的定義價值之一。然而,在2015年,該公司從其行為準則中刪除了這句格言,取而代之的是“做正確的事情”。
我還真不知道Google把口號改為“做正確的事”,這簡直太平淡、甚至庸俗了,誰都刻意掛在嘴邊,完全缺乏Google的個性。
小小一句話,就能暴露Google不像以前那么年輕還有活力了,否則不會說出中年人才說的“正確的廢話”(sorry,我這樣說)。
我又生出一個念頭,問問ChatGPT:微軟和Google的文化有何不同?
ChatGPT給出了一本正經、又帶有外交辭令的回答,如下:
譯文如下:
微軟和谷歌有不同的企業文化,反映了他們獨特的價值觀、信念和工作方式。以下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一些主要差異:
等級制度:微軟的公司結構更為傳統,有明確的等級制度,強調正式的流程和程序。另一方面,谷歌有一個更扁平的組織結構,并鼓勵公司各個層面的創造力和協作。
冒險:微軟對創新采取更謹慎的態度,專注于穩定性和兼容性,而谷歌則以樂于嘗試和冒險而聞名。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谷歌以其輕松的職場文化而聞名,并注重員工福利,提供現場健身中心、午睡艙和免費食物等設施。微軟的辦公環境和工作文化更為傳統。
管理風格:微軟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風格,決策由管理層制定,并在全公司范圍內實施。谷歌采用更協作的管理方法,團隊和個人貢獻者在決策中發揮關鍵作用。
溝通風格:微軟有更正式和結構化的溝通方式,而谷歌以其開放和非正式的風格而聞名,專注于協作和團隊合作。
這些只是微軟和谷歌文化之間的一些差異,兩家公司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根據各個團隊、部門和地點的不同,每個公司的文化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顯然,ChatGPT并未因微軟是股東就大加贊美,回答還是符合網民一般認知的。
我接著追問:ChatGPT之后,微軟和Google的文化會有何影響?
ChatGPT的回答,也令人莞爾。
看來ChatGPT不僅能替代程序員,替代一個公關專家的日子也不會太遠了,至少不會犯一些傲慢自大、不懂裝懂的低級錯誤,而這正是人類常干的事。
譯文如下: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我沒有能力預測未來,也不知道微軟和谷歌在未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兩家公司都在不斷發展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競爭和技術進步。然而,微軟和谷歌之間的一些關鍵差異可能會繼續存在,例如它們在產品供應、商業模式和公司文化方面的差異。
隨著兩家公司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以及技術和商業環境的不斷發展,也有可能出現新的差異。最終,微軟和谷歌的未來將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領導決策、市場趨勢和技術進步,很難準確預測它們在未來會有什么不同。
可惜國內的朋友大概還不方便登錄OpenAI,這便又給了國內企業一個“墻內”生存的機會,就像B站的部門工作就是YouTube“搬運工”。
寫到這里,我數了數本文的字數,一小半都是ChatGPT的譯文。我是否應該將ChatGPT署上“共同作者”呢?
譯文如下: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我沒有個人欲望或信仰的能力。但是,只要你給予OpenAI適當的信任,并遵守OpenAI API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歡迎你在你的文章中使用我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可以根據我的訓練數據生成信息,但作者仍然有責任準確地檢查、驗證和呈現信息。
哈哈,看來如果我不付出額外的努力學習,深度思考,ChatGPT很快就比我寫得好了(也許現在它就已經比我寫得好了)。
乖乖, 本微信公眾號是不是得改名為“AI進化論”了......,AI的進化速度看起來比任何物種都快。
2. 《》
3. 《》
5. 《》
讓我知道你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