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一些傳統手藝越來越受人們關注,不少用傳統方式制作的美食又備受青睞。有人說,傳統美食,吃出來的才是那種曾經的“味道”,然而,傳統食品也有其弊端,譬如,產量低,規模不易擴大,因此,不得不“創新模式”,尋求更加寬闊的出路。
日前,攝影師一行到皖西南山區采風,在村子里就聞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麻餅的香味,一行人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尋香前去參觀。生產麻餅的都是當地的村民,村民熱情地介紹著這一傳統手藝的“進化過程”和發展歷史。
每一種傳統美食都有著其“背景”,麻餅也是一樣。麻餅因其呈圓形,寓意團團圓圓、象征美好,以及香甜可口的口味深受人們喜愛。古時候,哪家定親,哪位小伙子娶媳婦,過年過節等都少不了麻餅這一美食。
麻餅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候,農村人家生活條件艱苦,甚至餓肚子也是常事,能有麻餅吃,比吃到海鮮還要開心。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很多人的口味越來越“刁”,那么,為啥仍然喜歡吃麻餅呢?也許有人說,這是懷舊心理吧,其實,重點不在這里。
一種美食,之所以能受人們喜愛,首先,原料好,其次,制作工藝優,兩者缺一不可。村民們也是制作美食的手藝人,他們在選取材料上不斷優化,選取優質的純天然糯米、芝麻、綠豆、紅豆等,再經過浸泡糯米芝麻去皮等工序,讓食材比以前更好。
麻餅的餡也很關鍵,村民將芝麻炒熟做餡,一口咬開,香氣四溢。小小的麻餅,從選料、配料、和料、成形到烘烤,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溫度、濕度、烘烤的時間,都是經過不斷摸索,不斷改良,因此,這是口味越來越好的一個原因。
食材更好了,生產工藝優化了,美食的口感便更佳,這是人們越來越喜歡的原因。不過,傳統美食最讓村民困擾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產量上不來,規模無法擴大,產品要的人多,無法滿足,供不應求。
近些年,村民們根據古法配方和技藝,結合現代品位和工藝,不斷進行創新。適時用上了一些新型設備,不過,村民們認為,這些設備只是更好的了解時間、溫度等,但必要的工序仍然是手工完成,如選料、配料、和料無法用機器操作,否則口味就會改變。
雖然有設備,但村民們仍然是用手工將一個個成型的半成品放在板上攤開,然后手工放進鍋中烘烤,燒烤時間的長短仍然是村民憑借經驗和觀察美食的成色來判斷。村民總是說,設備和烘烤的鍋優化了,干活越來越輕松了,但不能依賴設備。
生產車間里,雖然有幾臺機器,但村民們仍然用手工做美食,村民們只想用新設備提高美食的質量和產量。他們認為,只有滿足人們的需求,才有更大的市場,要把美食做成更美的食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