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區農村采風,常聽到有的村民談到一個觀點,認為出外打工比不上在家發展,雖然外面的工資高,但是,只要有技術,肯吃苦,不出外照樣能有不錯的收入,甚至比打工強多了。這種觀點使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聽到后半信半疑,然而,對方的態度似乎讓人毋庸置疑。
日前,攝影師一行來到皖西南山村,剛進村子,又聽到有村民說出了這種觀點。于是,大家決定看一下這些村民在家是怎樣發展的。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村子里有一些老房子保存完好。村民們說,古建筑是村里的一個亮點,不過,不是村民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一棟老屋前面的空地上,村民晾曬著天麻。金黃的顏色與黛瓦形成鮮明對比。一位村民介紹說,雖然截至目前古建筑在發展方面沒有起到重要作用,但卻是大家尋找的下一個發展目標。那么,村民靠什么增收致富呢?“就是那些‘黃金’。”村民指著地上的天麻笑了笑。
地上晾曬的是天麻,村民卻稱其為“黃金”,究其原因,一是天麻呈金黃色,遠遠望去,像黃金一般,另外一個原因是,近年來,天麻讓一些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生活越過越甜蜜。在村民心中,就如黃金一般珍貴。
在農村很多地方,村民種植天麻不是新鮮事,能做大做強才是關鍵。這里的村民是怎樣做到的呢?“產業+規模。”村民道出了他們的經驗。也許有人說,有人種植天麻只能賺取微薄的收入,甚至有人虧本,可是,這里的村民卻收入穩中有升。
產業+規模,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做起來并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當地種植天麻的村民團結在一起,經常相互學習技術,傳授經驗,相互交換工夫,哪家需要幫忙,另外一家就前來幫助,除了解決用工問題外,交換工夫還能使相互之間的技術不斷提升。
另外則是做出規模,試想,種植的人家少了,產量少,客商不會進山收購,即使有人前來收購,價格也會較低。在交通日趨完善的今天,有的村民還學會加工技術,將天麻曬干出售,切片出售,多元化發展。
村里有人收購剛挖出來的活天麻,種植的村民不愁銷路了。與收購的外商相比,銷路又自由了很多,隨時收獲,隨時出售,不用擔心活天麻損壞和變質,以及風干重量減少等問題,而收購加工的村民也不擔心,他們將天麻曬干后,易于保存,并與一些市場有了長期合作的約定。
為了方便生產和加工,村民在建造房屋的時候考慮到了今后的發展,將樓房的一樓做成倉庫和廠房,方便晾曬和搬運,屋前也預留了很大的場地,即使再擴大規模,也不用擔心房子不夠,場地小了等問題。偌大的空地上,曬滿了天麻,村民笑著說,“稱遍地似黃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