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張譯好像在《狂飆》和《雞毛飛上天》里刻意模仿南方口音,實際效果并不好,真沒必要。
在口音方面,《狂飆》這部熱劇還有個問題,也是近些年某些國劇的通病,或者說惡趣味:某些配角說著明顯不標準的普通話,像是片方刻意安排的。
口說無憑,請看視頻:
“《狂飆》隱秘的bug”系列回顧請戳:
安欣迷之口音
這句粵語尷尬了
供電局有多冤?
下面是本期的文字詳解。
《狂飆》里的過山峰似乎是濃重的武漢口音,有時口型也對得不好。演這個角色的趙達是遼寧沈陽人,科班出身,他自己的普通話是很好的。
譚思言帶有象征知識分子的江南口音。某些電影、電視劇、小品的編劇都喜歡這樣的標配。你知道伐?
指導組的楊幼竹,帶有濃重的北方鼻音,但有時又把eng和讀成en。
再比如黃翠翠的相好,也是平舌一族。
這合理嗎?
是為了復刻現實生活,還是為了凸顯這些群眾的教育程度低?
主角們的普通話大都比較標準,這就很符合現實情況嗎?中國那么大,各地各單位各部門的領導說起普通話來都是那么字正腔圓嗎?
其實,一個人的普通話是不是標準,主要跟個人的成長經歷、語言學習能力有關,跟其他方面的能力以及職業、職務等因素并沒有那么大的關聯。
影視作品里厚此薄彼的處理,如果說是為了真實,那也是一種偽真實,暗含了對小人物的歧視。地方口音這樣亂入,常常是沒必要的。
我小時候和年輕的時候看的很多影視作品,沒這么多花里胡哨的口音啊。近些年沒人管了嗎?
當然,《去有風的地方》這種有明確地理概念、明顯地方色彩的作品里出現一些當地口音,并不違和,我覺得可以理解。
《去有風的地方》里,阿桂嬸的扮演者楊昆是定居上海的昆明人,說起云南味的普通話來很帶感。
上次讓我特別注意到口音問題的,是《人民的名義》。
比如,給丁義珍敬酒的商人里,有一個把“您”讀得像“寧”、把“今天”讀得像“京天”,另一個人鼻音重、發不好卷舌音。另外,常成虎、王文革的鼻音都很重。
聽我說“謝謝寧”
中間站著的這位鼻音重、發不好卷舌音
巧了,很多朋友在拿《狂飆》跟《人民的名義》相比。更巧的是,這兩部劇,我都看了大約一半,算是做了有效的抽樣調查。比較的結果,下次再說。
對于我上面說的地方口音的問題,你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意思,歡迎轉發、點贊。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