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能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生存三年以上的囚犯極少,瑪格達是其中一個。更特殊的是,她關押在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期間,被迫擔任各種囚犯職務,與主要的黨衛軍官員有直接接觸。
瑪格達在晚年寫下了她在集中營的故事,87歲時印刷成一本小書,“但瑪格達并不在乎別人讀完后的感受,也不打算做任何說明?!?/p>
瑪格達近90歲去世,她的女兒瑪雅·李才開始重視母親那段驚心動魄的人生故事。她廣泛收集資料,完善母親的故事。
“除了瑪格達的著作和她留下的證詞之外,我還借鑒了認識她的其他幸存者和擔任類似職務的其他人的證詞,以及各種學者的研究成果?!?/p>
▲ 書中配圖(攝于書本)。
在母親去世后的幾年里,我對她和她周圍的人的經歷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是一個女人和納粹黨衛軍斗智斗勇的非凡故事。在最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殘酷和恐怖的事件時刻上演著,然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瑪格達發現了內心的力量,在和黨衛軍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她用獨特的視覺記錄了黨衛軍的謀殺行為、謊言和欺騙手段,并且在三年半的時間里,不僅保住了自己的命,也救下了數百個其他囚犯。
這本書很平實,瑪格達從自身角度出發,對集中營地獄般的生活提供了“日常觀察”,包括臭名昭著的黨衛軍軍官和守衛的“個性觀察”。
瑪格達身為囚犯,卻被黨衛軍任命管理囚犯,人們會指控他們與納粹合謀。
這類事件使大多數擔任職務的人選擇了沉默,以防事情變得不可收拾。對瑪格達或其他囚犯看守進行道德審判的人無疑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即他們每做出一次救助囚犯的決定,都冒著生命危險。他們的故事需要被大眾知曉。
進入集中營
瑪格達出生于1916年,家鄉在捷克斯洛伐克東部的米哈洛夫采。她的母親性格開朗,樂于助人;父親在猶太學校當教師,精通德語,瑪格達也跟著父親學習了德語(沒想到以后派上用場)。
瑪格達在一個安全而富足的環境下自由成長,她逐漸展現出優秀的組織能力,做事有耐心、有熱情,向年長的人求助也從不露怯。
她在米哈洛夫采開了鎮上第一所正式的幼兒園,做她喜歡并擅長的事。
1942年初,有傳言未婚的年輕猶太女性會被帶到德國的工廠勞作,恐慌和疑惑的氣氛彌漫了整個猶太社區。
1942年3月,米哈洛夫采的墻上貼滿了告示,宣布所有十六歲或以上的未婚猶太女性當晚到市政廳報到?,敻襁_不想東躲西藏,她決定看看能否得到豁免。軍官來她家帶走了她,她還以為是去巴塔鞋廠工作,三個月后就能回家。
1942年3月26日,瑪格達和父母揮手道別。母親告訴她,在她八歲的時候見過著名的貝爾澤拉比,拉比說“這個女孩將在一生中完成特殊的使命,她將拯救成百上千猶太人的靈魂。”
她沒想到這是最后一次見到父母,也沒想到這個“使命”會給她帶來那么多鼓舞和力量。
1942年3月28日,瑪格達來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她屬于第二批抵達的、大約1000名女性之中,入口處張貼著臭名昭著的標語:“勞動帶來自由”。
▲蘇軍解放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的囚犯。
瑪格達很快顯示出領導氣質和無畏的勇氣。
有人拿了很差的茶水進來,號稱有毒。
對于兩天沒有任何進食的我們來說,這是一種殘酷的折磨。但為什么要這么做呢?費心心思把我們帶到這里,就是在第一天就把我們殺死?我想她們一定是在撒謊,所以主動喝了一口茶。茶水的味道很差,比臟水還要難喝,但我沒有嘔吐或抽搐。我又喝了一點兒,我沒事。
之后,有人拿了令人作嘔的蔬菜湯進來,還是說有毒?,敻襁_再次第一個嘗試,她鼓勵其他人也喝點,暖暖胃。
第二天,她們進行“處理”:脫掉衣服和所有東西,剪去頭發和其他毛發,走過“消毒池”,分配到布滿虱子的衣服、一雙木底鞋、一個木碗和勺子。幾周后,瑪格達完成“注冊”:在左前臂外側被文上刺青,從此成為2318號囚犯。
適者生存
瑪格達牢記母親告訴她的使命,她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她聽說很多囚犯來到這里就瘋了,會被處死,她盡力去安慰那些吵鬧的女孩,讓她們平靜下來。
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但我意識到,我青年時期的領導經驗和開幼兒園的經歷會對我有所幫助。
瑪格達主動做事、與人攀談,了解這里的制度。她意識到:既然已經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那么就盡力為大家多做一些事。她知道三個月回家的承諾是個謊言,她決定盡可能地保持樂觀,并鼓勵一起工作的人。
1942年8月6日,瑪格達被轉移到幾公里外、還沒建好的比克瑙新營地。她負責2營的內務,負責此區的衛生,運送和分發食物。
就像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一樣,我們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則。我們必須這樣做——這是我們活下來的唯一方法。當然,人們也可以自怨自艾。但這沒有任何用處。它不會使時間過得更快或增加活下來的機會。我們必須適應這種生活——假如這也能被叫做“生活”的話——并竭盡所能地找到方向??傆幸惶鞈馉帟Y束,如果我們能堅持到那一天,就能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或者至少能夠創造新的生活。與此同時,我不斷對大家重復這一點:如果我們一直團結互助,就有可能看到戰爭勝利的曙光……盡管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這一點。
互助求生
點名每天都在繼續,她們總是相互攙扶,有時以胳膊連成排的方式來幫助虛弱的人。
很難用言語來形容每一次點名對囚犯所造成的傷害。更別說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年復一年地累加了,點名就是要折磨我們,讓我們失去做人的尊嚴,并且挑選出那些生病或虛弱的犯人。他們要減少人數,這是向滅絕猶太人的“偉業”不斷逼近的步伐。
隨著犯人越來越多,營地也越來越擁擠,疾病快速傳播,死亡率迅速上升。一次,瑪格達看到路邊有一大堆赤身裸體的尸體,不是餓死、累死就是病死。
眼前的景象令人悲傷——這些女孩都曾經年輕而美麗。我回到居住區并告訴女孩們,我們絕不能以這種方式死去,我們要努力活著,“我們必須繼續互相幫助,互相鼓勵?!?br/>
瑪格達患過過斑疹傷寒、瘧疾等疾病,被黨衛軍懲罰、審問過,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她逃過了死神的魔爪。
如果沒有互相幫助,活下的概率就更低了。
擔任囚犯長
管理房間和各個區域的工作原本是由德國囚犯來擔任,黨衛軍替換成猶太囚犯。這樣一來,猶太囚犯內部容易出現裂痕,囚犯們也不會罵黨衛軍殘忍,而是罵這些選出來的管理者。
瑪格達第一次當上了區囚犯長是負責新來的法國囚犯,她要維護所在區域的秩序,執行區指揮官的指示。
我在這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本領是:維持營房的秩序。這是避免守衛注意的有效方式,是活下來的有效方式。
作為區囚犯長,每次“挑選”她必須在場,她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女孩被一個個拉出隊伍,送上死亡的車廂。她不能顯示任何情緒。她能做的,是分散黨衛軍的注意力,或者打亂他們的計劃,從而挽救一些生命。
譬如,她會把更強壯、更健康的女孩站在前面和后面,讓虛弱的女孩站在中間,盡量不讓黨衛軍注意到;她會聲稱那些虛弱的女孩沒有生病,可以安排一些稍微輕松的工作。
1943年5月,瑪格達被任命為10號實驗區的首位區囚犯長。這個區是負責研究猶太人的絕育手術,每天都需要一定人數去“實驗”。
一直以來,盡管暴行、死亡和魔鬼般的虐待一直圍繞著我。盡管我的心一直在滴血,但我始終保持著冷靜。我下定決心,不會向黨衛軍表示出任何的軟弱和恐懼;我下定決心,向所有苦難中的女孩展示堅強的一面。
▲ 書中配圖(攝于書本)。
遇到緊急情況,瑪格達總是挺身而出,為大家爭取一點福利。
有女孩拆了毯子來修補破舊不堪的衣服。一次,有300名女孩被指控蓄意破壞德國財產,要送去毒氣室。瑪格達據理力爭。幸運的是,她說完不僅沒被處死,她們還領到了新裙子。
我是如何鼓起勇氣再次“口不擇言”的?或許是在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待了近兩年后,我能更好地把握黨衛軍在想什么了。我知道我們這300個工作經驗豐富的女孩對他們有多寶貴。如果沒有我們維持集中營的日常秩序,他們將會手忙腳亂。
▲ 集中營黨衛軍的放松活動。
1943年,瑪格達在很多營房做過區囚犯長。
當有新的犯人抵達集中營,正在適應這個她們突然掉進的地獄時,我要確保她們知道各項規定,從而提高她們的生存概率。與此同時,我還要確保她們服從黨衛軍的命令,并且永遠不要看上去太軟弱。
隨著對囚犯的了解,瑪格達知道哪些囚犯有哪些技能,如何好好利用這些技能。
譬如,她讓婦科醫生給懷孕的女孩墮胎,黨衛軍不允許新生命出現在這個地方,孕婦會被處死。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佩爾醫生又接生了數十個嬰兒,并在醫療營的地面上做了無數次墮胎手術。以這種方式,她挽救了許多女人的生命,盡管很多新生兒的生命未能延續。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常人難以想象的困境:在成千上萬人失去生命的情況下,我們為一些人創造了活下去的機會。
“兇狠”的背后
1944年5月,新建的鐵軌完成了,列車可以直接進入營地內部,運載囚犯的貨車可以更快地“清空”。每天四條大煙囪都24小時冒著煙,集中營成為納粹的“死亡工廠”。
一批匈牙利的囚犯到達,弗里茨·克萊因醫生用匈牙利語和這群女孩說話,問她們要不要去他的療養院,“又美好又干凈,還有花園和好吃的?!?/p>
從她們抵達集中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一直提醒她們,不要相信黨衛軍的所謂承諾,我們經常指著煙囪說:“這是他們允許我們離開的唯一方式。”但克萊因用她們的母語與她們交流,她們被打動了,想跟他走。
瑪格達要這些女孩回營房去,女孩抱怨她為什么這樣刻薄,瑪格達忍不住扇她們耳光讓她們清醒。
她們從不感謝我的救命之恩,只記得我打了她們耳光。
1944年夏秋兩季是屠殺最瘋狂的時期,納粹在幾個月內殺害了近40萬人,大多數人在抵達后被立即毒死。
克萊默司令讓瑪格達擔任新建的C營的營囚犯長。
我該怎么做,才能讓這個無法消除的地獄少一些痛苦?我在一個我沒得選的位置上。但是,既然我已經在這個位置上了,那么30000條生命就已經壓在了我的肩上。如果我能做出丁點的改變,讓營地里的女性少受點苦,那我就會去做。
瑪格達選好了區囚犯長,告訴她們要努力幫助其他人,并強調如有失職行為會受罰。
我反復強調,我們要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保持營地的清潔和衛生。我們要努力預防或控制疾病的暴發。我們要努力維持秩序,避免引起黨衛軍守衛的注意。我們要盡量縮短點名的時間。我們要公平分配食物,盡可能多給那些有需要的人,不管她們是因為從事了過多的戶外勞動,還是因為身體有恙。我們會隱藏生病或受傷的人,以防她們被“挑選”送進毒氣室。
瑪格達開始隨身帶著棍子,穿了一件條紋夾克,臂章上寫著字母“LA”(營囚犯長的縮寫)。她沒時間做個“好人”,她需要管教女孩們,避免出現任何混亂,不然黨衛軍守衛會射殺惹是生非的人。
她們以為我很兇狠,但她們不知道情況可能會更糟。
▲ 約瑟夫·克萊默,集中營司令,戰后被判戰爭罪而絞死。
黨衛軍的另一面
瑪格達和那些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接觸越多,越明白他們盡管殺人不眨眼,終究也是人,有人類的需求和弱點,有弱點就有機會。她學會了和黨衛軍討價還價,只要選準時機,謹慎行事。
恐懼常伴隨左右。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處決我們,或者親手殺死我們。但如果我們做出尊重他們的姿態,迂回著提出我們的訴求,并適當地大膽行事,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
瑪格達在C營做營囚犯長時,臭名遠揚的厄瑪· 格雷斯是營指揮官。格雷斯每天都會找瑪格達聊天,感覺她把瑪格達當姐姐看待。
她對我來說是個謎。一方面她對我非常尊重,另一方面她對其他人則冷血無情。上一秒她還在跟我談笑風生,下一秒就變成了恐怖的惡魔。
一次,克萊默司令因瑪格達一句玩笑而讓她們去倉庫拿東西,還把一個化妝桌、一條長長的絲質黑色連衣裙、口紅、香水、絲襪和內衣等東西親手拿到C營門口。
最有趣的問題來自克萊默。像他這樣的人,一個最終被判處犯了最可怕的戰爭罪的人,一個謀害了成千上萬生命的人,怎么會做出這么有人情味的事呢?他自己是否將這件事看作一種變態的玩笑,是對我們被剝奪的人生的“施舍”呢?或者,他在尋找自己正常的一面?沒人知道答案。
▲ 厄瑪· 格雷斯,因心狠手辣聞名,戰后被判絞刑才22歲。
有效反抗
被稱為“死亡天使”的約瑟夫·門格勒醫生常常來“挑選”囚犯,他的選擇很隨意?!疤暨x”完畢,他就會離開C營,守衛則帶領兩隊女孩來到營地前,一隊上卡車,一隊去毒氣室。
作為營囚犯長,瑪格達不得不站在黨衛軍軍官旁邊,冷漠地看著女孩被挑選。
有一天,她不堪忍受,趁著每一排囚犯的數量還沒計算出來、趁著黨衛軍不注意的時候,她走到要送去毒氣室的那列隊伍,悄悄帶走了50名女孩回到營房。
這個行為太大膽了,沒人想到會這么做。從此以后,只要有機會,瑪格達就故技重施,有時是20人,有時更多。
黨衛軍通常冷酷而有效率,但他們的系統存在缺陷。他們最明顯的一個弱點就是傲慢:他們永遠無法想象一個卑微、饑餓的囚犯,或者一個被“重用”到營囚犯犯長位置的囚犯,竟然會如此膽大妄為。
有一次,門格勒挑選了800個不超過16歲的女孩,命令一名守衛把她們帶到3號區,這是隔天要送往毒氣室的明確信號。瑪格達決定利用黨衛軍的另一個弱點:酒精。
她們把守衛灌醉了,等到天黑,瑪格達分批把女孩領回營房。第二天早上,守衛走了,3號區也是空的,沒人提起這800人的失蹤,仿佛門格勒的“挑選”從未發生過一樣。
黨衛軍一直傾向于認為,集中營完全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但其實沒有完全按照他們設想的軌道運行。
某些囚犯英勇抵抗,結果總是失敗;更不易察覺也更容易成功的反抗,就是來自像瑪格達這些擔任職務的人,他們能找到反抗或者脫離納粹控制的方法。
▲ 約瑟夫·門格勒醫生,對囚犯進行各種奇特、殘酷的人體實驗。
始終向前看
1944年10月,黨衛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挑選”,很多人被送去毒氣室。進入11月后,屠殺突然結束了,而且準備拆除毒氣室和火葬場,黨衛軍下令銷毀文件,一些建筑物被焚毀。混亂中,瑪格達只能一遍遍重復她秉承的信念:團結一致就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1945年1月,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死亡轉移”,幾萬人步行去德國?,敻襁_在1月18日動身,天氣冷得可怕。黨衛軍對任何拖慢速度的人都沒有耐心,槍聲不斷響起,路邊被丟棄的尸體越來越多。
在這場“死亡轉移”中,瑪格達能幸存下來是奇跡。
當瑪格達回到家中,發現父母和大部分家人、朋友都已經不在了。在斯洛伐克,超過80%的猶太人被謀殺了。
別無選擇,瑪格達的答案依舊是向前看,像適應集中營的“生活”一樣,在浩劫之后要再次適應新生活。
瑪格達和在集中營認識的貝拉結婚、生小孩,1948年移民去了澳大利亞。
▲ 書中配圖(攝于書本)。
戰爭似乎并未給瑪格達留下創傷。直到我們長到十幾歲,我和妹妹都不知道父母是大屠殺幸存者,在我們知道后,它也沒能成為家庭談話的主題。對我們甚至是所有認識我父母的人來說,他們只是一對來到澳大利亞謀生的普通夫婦而已。他們要在此地扎根,并努力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條件。對于過去發生的種種,瑪格達的應對方式是向前看,但永遠不會把自己看作受害者。
后來,瑪格達陸續受到一些指控,認為她和黨衛軍合作,是納粹的共謀者,法官駁回了這些案件。
她們無法理解真實的情況:瑪格達和其他管理人員并非自愿,她們只能接受黨衛軍的任命。如果她們維護不好秩序或被認為太“通情達理”,黨衛軍便會毫不猶豫地將她們送上煙囪。如果她們不管理好集中營,那么黨衛軍就會親自來。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震撼的。我看到了生命的韌性、信念的強大、善良無私的光輝。
回顧一下瑪格達的信念:
既然已經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那么就盡力為大家多做一些事。
黨衛軍盡管殺人不眨眼,終究也是人,有人類的需求和弱點,有弱點就有機會。
團結一致就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集中營的每一天都是煉獄,瑪格達憑借強大的信念感和使命感,憑借智慧和勇氣,不僅努力生存下去,還努力幫助別人。她從不期望救助過的人感激她,她只是認為自己在恐怖時代做了正確的事而已。她始終保持人性,在恐懼中保持希望,在地獄中保持樂觀。
瑪格達不像許多幸存者那樣,余生都在展示這段經歷造成的情感創傷。她始終向前看,積極而勤奮。她的故事,彰顯一個最樸素的真理:別放棄,活下去,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我希望瑪格達的故事能夠為這個世界提供靈感。在這個世界,哪怕是在最可怕、最艱難和最不為人道的情況下,最偉大的人類精神也會留存,并取得最后的勝利。
(除說明外,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