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是展示國家軍隊面貌,展現軍事力量的盛大活動。其最早發源于18世紀的歐洲,一直延續至今,被許多軍事大國普及。
閱兵,既可以對外展示國家力量,震懾對手;也可以提升國家凝聚力,提升軍隊形象。
當人民在現場,從電視等媒體中看到國家武裝力量的大規模呈現時,自豪感、安全感也會油然而生。
但大家知道嗎?閱兵儀式上,看似有很多“大殺器”——炮彈、導彈、無人機,包括士兵手中的槍。其實它們都已經被“繳械”,并沒有裝彈。這項傳統,與1981年,埃及閱兵儀式上發生的血腥一幕有或多或少的關系。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埃及歷史上罕見英明的領導人,他在任期間,領導埃及人民進行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外交方針推行“中立、不結盟”等和平政策。1977年曾親赴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當局對話,歷史性地打開了埃以對話通道。并于1979年簽署了《埃以和約》,促成了中東兩大強國的握手言和,消除了地區一大戰爭隱患。
1978年,他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薩達特的功績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他的做法卻讓阿拉伯世界感到憤怒,認為他與以色列交好,是對伊斯蘭世界的背叛。于是,薩達特受到阿拉伯國家的聯合制裁。
而國內反對勢力也趁機起事,妄圖暗殺薩達特,推翻當局。但薩達特作為一名強有力的領導人,政權穩固,受民眾擁護,極端分子很難找到合適的行動機會。
但千防萬防,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一個最不可能發生意外的場合,薩達特遇刺了。
1981年10月6日,埃及開羅的納斯爾城,正在舉行為慶祝埃及10月戰爭8周年,進行的盛大閱兵式,薩達特如約出席典禮。
正當閱兵有條不紊地進行,眾人都放松警惕時,一輛榴彈炮牽引車突然從方隊里沖出,直奔檢閱臺,隨后從車上跳下一名持槍軍官,邊跑邊擲出了一枚手雷。同時,車上的機槍手對著檢閱臺瘋狂射擊,薩達特頸部當場中彈。
按理說,閱兵式這么重大的活動,安保工作必然到位。在檢閱臺周圍,就有大量便衣警察環繞。而且在檢閱臺前,還有一堵矮墻,可以抵擋任何沖向檢閱臺的人。
但由于事發過于突然,且敵人火力兇猛,安保人員反應又慢了半拍,才沒有在第一時間救下薩達特總統。這樣一位標志性的政治人物,就在眾目睽睽之下,遇刺身亡。
而這次行動的主犯,陸軍上尉伊斯蘭布利,實則為“伊斯蘭崛起”組織的激進成員。他不僅被選中參加閱兵,而且還成功讓3名行刺人員混入隊伍,躲過了層層安檢,最終實施了驚天刺殺案,同時也給世界各國政府敲出一記響亮的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