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奎鵬
最近的興凱湖,讓不少人驚出了一身冷汗!
今天的興凱湖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和俄羅斯遠東濱海邊區,為中俄界湖。
這個湖泊是東亞最大的淡水湖,曾經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烏蘇里江的重要源頭之一,但因為近代北方大國的侵占,中國擁有的面積已經不足1/3。
3月3日,中文網絡有說法稱,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日前更新了地圖。新地圖將烏克蘭東部四州劃入了俄羅斯范圍之內,且在東部將作為中俄兩國界湖的興凱湖全部劃入了俄羅斯國界線之內。
興凱湖位置示意圖
興凱湖衛星圖
這種說法附有一張網絡上流傳的彩色地圖截圖,具體見下圖:
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到,興凱湖全部被劃到了毛熊境內。
將這幅地圖放大,就是這個樣子的,北部為中國所有的近1/3湖區被劃入了俄境內。
3月4日早上筆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時也被嚇了一大跳。這還了得!
從傳統對毛熊的認知來看,他們歷史上搞這樣的小動作并不令人奇怪。
但仔細一想,似乎不太可能。毛熊現在正值多事之秋,失道寡助,在各個方面都有求于中國。這個節骨眼兒,他們不會干這么啥的事情。
果然,很快相關的辟謠消息就出來了。這是一個假消息!
這總算讓無數的中國網友松了一口氣!
下面,我們就來捋捋這個問題。
根據最新披露的一些信息,這次出現的這張被稱作“俄羅斯國家杜馬日前更新的地圖”其實是一張舊圖,也就是舊圖新炒。
這樣的問題地圖是怎么來的呢?
美國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負責的多媒體資料庫項目——“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的記錄顯示,此圖在2017年6月23日就已經出現,最近一次更新時間在2017年7月23日7時54分。
該圖片由一位叫做Safronov32的網友自制(own work)完成,并非官方制圖。
Wikimedia Commons截圖。有關圖片在2017年已經出現,為網友制圖。
就是說,這副地圖是以前由網友搞出來的,并不是毛熊的官方行為。
俄羅斯杜馬今年確實更換了國家地圖。1月17日,據塔斯社報道,名叫丹尼斯·帕爾菲奧諾夫的俄杜馬代表在個人社交賬號上宣布,包括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等地在內的“新的地區”和“新的邊界”,被標注在了位于俄國家杜馬大樓一樓的一張大型俄羅斯地圖上。
塔斯社報道截圖
放大帕爾菲奧諾夫公布的這張地圖的東側區域,則可以看到,此圖并沒有將興凱湖全域劃入俄羅斯國界線內。
不過,長期以來很少被人關注的興凱湖立馬成了熱搜,很多人也十分不解,為何興凱湖會被北方大國和我們共同占有。
這種局面是中國近來以來的屈辱史造成的。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先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興凱湖。
興凱湖是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統稱,大小湖原為一體,是因為造山運動地殼陷落而形成的大型構造斷陷湖。
大約6500萬年前,由于火山噴發造成地殼陷落,不斷凹陷的地面經過長期河流匯聚,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興凱湖。
現在興凱湖周圍有10多條河流注入湖中,湖水通過松阿察河注入烏蘇里江,然后匯入黑龍江,最終流入韃靼海峽。
興凱湖區總體呈一橢圓形,北寬南窄,小興凱湖與大興凱湖被一條天然沙壩隔開,沙壩最寬處約1公里。大、小興凱湖的總面積(包括湖中沙壩)為4556k㎡,在我國的面積有1240k㎡。
其中大湖為4380k㎡,東西寬60km,南北長90km,周長400km,最大深度10m,平均深度3.5m;小興凱湖東西長34.5km,南北寬4.5km,面積為176k㎡,周長90公里,平均湖深1.8m。
小興凱湖的水位要略高于大興凱湖,每當汛期來臨,小湖的水都會由湖崗泄洪閘流入大興凱湖。
興凱湖曾經完全屬于中國,它的面積僅次于青海湖,比鄱陽湖要大。在極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中國東北各漁獵民族的棲息家園。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國東北地區的肅慎族先民就生活于此,并開創了“新開流文化”,這便是世上界罕見的新石器漁獵文明。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也在這里一脈相承,他們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而已。興凱湖就是他們生活的家園。
唐代興凱湖被稱之為湄沱湖,以盛產“湄沱之鯽”馳譽,這就是如今的興凱湖赫赫有名的大白魚。
又因湖形如“月琴”,因此金代它又有北琴海之稱。
到了清代,這個大湖才改名興凱湖,它的名字是滿族人改的,因為這片土地是滿洲龍興之地。
"興凱"是當地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肯卡”的諧音,在滿語中意為“水耗子”,這是學名為麝鼠的一種珍貴的水生毛皮動物,說明以前這里的“水耗子”很多。
不過小興凱湖又名達巴庫湖,滿語意為“水從高處往低處流”?!?/p>
興凱湖是物產豐富的天然“聚寶盆”。據興凱湖魚類資源調查數據顯示,這里共有魚類65種,不僅有鯉、鯽、鰱鳙、鳊魚等常規魚,還有烏蘇里白鮭、哲羅魚、大馬哈魚、狗魚等特色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大白魚。
興凱湖大白魚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可惜大清王朝并沒有守住他們的龍興之地。乾隆駕崩之后,曾經強盛的清王朝走上了下坡路。
1860年英國和法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沙皇俄國趁機侵略了我國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領土,其中就包括興凱湖。
當時,毛熊逼迫清朝于1860年11月14日在北京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該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最初興凱湖大部分還是中國的,只是清朝談判代表對當地的地形并不熟悉,沙俄利用這一點私下把2/3的興凱湖劃進了俄國領土。
這一切的發生是毛熊設的一個局。
根據《中俄北京條約》的規定,興凱湖邊界的劃分,是以松阿察河河口與興凱湖西南角白志河河口連線為界的,沙俄只占據興凱湖東南一角較小一部分。
但是在具體劃界時,沙俄卻玩起了文字游戲,他們將中俄在興凱湖的邊界改為松阿察河河口與興凱湖西北角白棱河河口連線為界。
當時所謂的白棱河完全子虛烏有,中方沒有聽說法,當地居民也沒有這樣的說法,清方代表翻遍了中外所有的地圖,也都沒有找到白棱河這條河流。
于是,清方代表告知俄方,根本就不存在這條河流,并指出白棱河可能是俄國人對興凱湖西南側的白志河的誤讀。
清方代表沒有想到這是毛熊挖的一個坑。早在勘界開始前,俄國軍隊就已經開赴興凱湖西北的奎屯必拉一帶建立軍營和定居點,他們的想法是造成這里就是俄國領土的既成事實。
針對清方官員無白棱河的說法,俄方一口咬定土爾必拉河就是白棱河。在毛熊的奸詐和威嚇,清方代表默認了這一事實。
就此,中俄的分界線也就從西南角搬到了西北角,興凱湖72%的面積淪入沙俄,留給中國的只有28%。
更為令人痛心的是,沙俄因為這次耍詐,連帶被劃走的土地也有7200平方公里。
弱國無外交,當時在毛熊面前,中國如同一次又一次被他們任意宰割的羔羊。
后來,雖然中國一步步站了起來,但俄方對中國領土的侵占木已成舟,因為種種原因,中國長期也一直成功無法討要。
1991年,中國與俄羅斯前身蘇聯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于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
該協定的第二條提到:“從第十二界點起,國界線溯松阿察河(蘇聯地圖為松阿察河)水流中心線或主流中心線大體向南行至第十三界點。該界點在該河由興凱湖(蘇聯地圖為汗卡湖)流出處的水流中心線上,位于中國境內67.0米高地西偏西南約4.2公里,蘇聯境內70.3米高地北偏東北約0.6公里(蘇聯地圖為70.9米高地東北約0.6公里)。”
該協定確認了興凱湖為中國和毛熊共有。
中國地圖。圖源:標準地圖服務系統,圖中紅圈(興凱湖所在區域)
從現有的國內各種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興凱湖依舊有將近1/3的面積屬于中國。
清朝的時候,這里曾因為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被禁封200多年,一直很少有人居住和拓荒,一直到清末解禁后,才陸續有開荒者來到這里。也正是的原因,這里才被毛熊占了便宜。
上世紀50年代,王震將軍曾率領十萬官兵在此開發北大荒,周圍的北大荒也變成了北大倉。
興凱湖所在的密山市是北大荒開發的核心區,曾有數萬名轉業官兵和知識青年在此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其中還有丁玲、艾青、吳祖光等文學大家。大批知識青年來到這里和官兵一起建設興凱湖地區,形成了北大荒精神。
不過因為地處邊境,人煙稀少,直到今天,興凱湖仍然保持了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目前,興凱湖的中國部分已經被建成了興凱湖濕地公園,同時它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地質公園。
每年的5-9月是興凱湖旅游的黃金季節,大興凱湖煙波浩渺,猶如大海一般波瀾壯闊;小興凱湖溫柔恬靜,帆影點點。這里已經成為夏天納涼避暑的好地方。
如今興凱湖學名翹嘴紅鲌的大白魚因色白如玉,紋理細致緊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中國的“四大名魚”之一,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大白魚自古以來就是興凱湖特產,是湖區種群最大、占比最高的魚類,而且又屬掠食性魚類,處于湖中食物鏈頂端,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一直是湖中魚類的主力品種,漁民漁獲中高達80%都是大白魚,但近二三十年來,興凱湖大白魚數量大幅減少,資源瀕臨滅絕。
導致大白魚數量急劇減少的原因除了捕撈過度,與外來魚種大銀魚的泛濫脫不了干系。小興凱湖水淺封閉,水生植物豐富,很適合水產養殖,上世紀五十年代這里就興辦了漁場。
上世紀末小興凱湖水質惡化, 考慮到大銀魚不僅肉質鮮嫩、經濟價值高,而且屬濾食性魚類,可以幫助改善水質,當地隨之將其引入作為人工養殖試驗,但并不成功,隨之放棄了養殖。
沒有過多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
由于大、小興凱湖僅隔一條土崗,當汛期水位上升時,小興凱湖排水泄洪,湖中殘留的大銀魚就流入了大興凱湖,由于該魚種繁殖能力強,加之水質優良,食物豐富,大銀魚快速繁殖成了大興凱湖的主要種群。
最大可長至15厘米的大銀魚以小型魚蝦為食,為無胃型兇猛魚類,不僅同種殘食,還喜歡吞食其他魚類的卵,導致興凱湖大白魚等土著魚的數量急劇下滑,大白魚捕撈占比由80%下降到了7.7%。
為了改變大白魚資源枯竭的狀況,雞西市水產總站、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等單位,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研發“大白魚”人工養殖和孵化技術,并于2002年獲得成功。很多人終于又可以吃到美味的大白魚了。
從2006年開始,黑龍江省每年都會在6月6日至7月20日的興凱湖禁漁期,向興凱湖投放魚苗,十多年已累計投放魚苗7000余萬尾,其中大白魚就有450多萬尾。
這樣,興凱湖的大白魚漁業資源總算得到了生態性恢復。現在這也是我國黑龍江地區的主要水產養殖區域之一。
興凱湖還屬于東北亞候鳥大通道地帶,每年有大規模的候鳥在這個區域路過,包含了丹頂鶴、白鶴、白頭鶴等生物種群。
目前,興凱湖已經被拉姆薩爾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對中國而言,失去超過2/3的興凱湖無疑是不幸的,但它的現在和未來,依舊值得所有中國人關注和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