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降價潮”,不降價的企業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不少人會問,難道屬于中國汽車的技術競爭時代已結束,只剩“價格戰”可打?
筆者認為遠遠不是那么簡單。
這輪“價格戰”背后客觀原因之一,是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移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過去一年,新能源車增速遠遠高于預期,無論滲透率還是技術普及度,遠超國家制定的相關規劃。汽車市場能源結構的迅速改變,直接擠壓了燃油車的生存空間,導致燃油車市場出現部分汽車企業以價格換生存的局面。
新能源車領域則有所不同,頭部企業的降價為了搶占市場紅利,降價并非讓自己更強,而是為了打擊對手,從而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所以筆者認為,眼前的降價潮是特定時期,出現的特殊現象,絕非長期可持續行為。如果按照新能源車黃金十年的周期來看,目前市場仍處于0-1的階段,格局遠遠沒有定下來。
從新能源車大周期來看,一方面是碳中和、碳達峰的能源競爭,一方面是圍繞用戶需求、場景產生的技術、成本、智能化的核心技術競爭,這是一場馬拉松,爭得不是一朝一夕。
幾天前的長城汽車智能新能源干貨大會上,對外公布了從其自身角度出發,對智能新能源車當下問題的總結與未來的判斷。在長城汽車看來,新能源車的長期主義更為重要,把握長期趨勢才是重中之重。
先從以下幾組干貨核心數據,看看長城新能源的布局與能力:
1、長城已構建“光伏+分布式儲能+集中式儲能的能源體系,完成“太陽能-電池-氫能-車用動力”的全價值鏈布局,在鈣缽礦光伏領域已經產業化,率先突破20%的光電轉換效率,在全球范圍內保持最高紀錄。
2、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碳化硅,長城規劃車規級模組年產能120萬套。
3、電驅動方面,長城汽車已經擁有100KW到220kW的系列化產品,覆蓋A到D級車型。
4、智能駕駛技術長城汽車全面領先,輔助駕駛行駛里程超過3600萬公里,長城毫末智行建立了國內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智算中心“雪湖·綠洲”和全球首個自動駕駛認知大模型Drive GPT,中國唯一。
5、長城汽車發布的全新Hi4電四驅,要“等價平替兩驅”以四驅的享受,實現兩驅的能耗,做到“全工況效率最優,全場景駕駛無憂”,下個月就會有首搭產品
不難看出,長城汽車在能源、產品成本、技術儲備、智能化均已布局,并且完善從0-1的建設階段,逐步開啟向產品輸出的階段。
如果將未來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因素歸為成本、技術領先性與成熟性、能源、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范疇,長城汽車已形成閉環,逐步開始在量產車上使用。
相比很多口若懸河的造車新勢力,長城汽車在智能新能源車上絕非落后,反而體現出品牌的定力。
以全新Hi4電四驅為例,長城汽車實現四驅的享受,兩驅的能耗,把技術用于量產車上,而非概念車的展示,這也是長城汽車的轉變。
基于用戶“要動力也要省油”、“要安全也要激情”的訴求,全新Hi4通過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能夠精準識別實時路況,3擎9模智能動態切換,保障用戶在任何出行場景中,均能靈活匹配到更適合的工作模式。
同時,1.5L/1.5T兩款混動專用發動機,以當前行業領先的技術配置可實現最高41.5%的工程熱效率,油耗能夠降低6%—7%;全新Hi4前驅動模塊總成,傳動效率可高達98%。
目前新能源車市場中,從新能源角度改變四驅的理念,這是長城汽車認為更為切實的過渡路徑,成熟的技術需要驗證,而非可以輕松實現直線超車。
相比某家新勢力嘴上喊全世界最安全的SUV,現實卻被小毛病投訴問題困擾打臉行為而言,長城汽車走的更為踏實,換句話說,造車需要時間、標準與技術沉淀。
過去的2022年被稱為智能新能源元年,汽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超過15%,智能新能源汽車成為不可逆轉的勢頭。用戶在購買一臺汽車時,內心會問到底是買一臺新能源車,還是一臺燃油車。
所以我們看到新能源車市場去年的百花齊放,但多少有些過熱的現象,不少新勢力更將產品配置作為噱頭與故事,被資本裹挾的部分企業更以吸引眼球的言論,擾亂著市場的認知。
進入到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回歸冷靜,技術與產品成為用戶更為看重的因素。
不久前,以特斯拉、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被捧上天,比亞迪銷量反超一汽-大眾,成為乘用車銷量的榜首。甚至有部分媒體發出未來市場僅會剩幾家,其他企業都將沒有機會,汽車會變為贏者通吃的市場言論,讓部分消費者深信不疑。
在筆者看來,特斯拉、比亞迪的領先,是車輛整體銷量賣起來以后,技術的普遍成都與成本分攤的體現。誰的技術與品牌越先被用戶所認可,誰能夠搶得先機,在市場中占據主動權。
因此,筆者認為擺在長城汽車新能源面前,有三個當下需要解決的課題。
第一是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換,如何做到基盤用戶轉化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第二是讓成本與技術如何走到消費者身邊,建立新能源車的心智與認知,提到長城新能源先想到哪幾個詞。第三是群策群力,打造1-2款爆款產品,從細分市場中搶占份額,脫穎而出。
從本次智能新能源干貨大會,我們可以看到智能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布局以及成果。如何深耕下去,讓產品能夠植入到消費者心中,或許比渠道與銷售更為重要,而非蜻蜓點水,在用戶能感知的傳播渠道中,看到更多好的地方。
在用戶心智中扎根下去,一定會有收獲,長城汽車在燃油車時代做到了,新能源車時代同樣如此。
如果單從目前銷量的緯度(參數丨圖片),評判長城汽車新能源的成功與否,多少有些偏激且低估了長城汽車的長期發展價值。
從新能源產業鏈到產品線的布局,長城汽車已經做好了準備,讓造車回歸本質,實現科技平權,這是長城汽車堅持的品牌理念,以此戰勝焦慮與迷茫。
對于長城汽車來說,智能新能源的道路任重道遠。但對于做智能新能源的長城而言,競爭遠遠沒有結束,現在只是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