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了,昨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熱搜,給人感觸很深。上個財季的3個月內,星巴克在中國內地市場實現營收6.217億美元,同比下降31%。內地同店銷售額下降29%,同店交易量下降28%,和瑞幸的市場表現截然相反。
對此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覺得這是遲早的事,從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就一直是躺贏的模式,特別是因為早些年不少外企員工喜歡在里面辦公小憩,被貼上了“高檔消費”的標簽。但是如今國產咖啡品牌涌現,很多細節不比星巴克差,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它的生存空間。
類似的現象其實挺常見,國產崛起后消費者可以考慮“平替”或者更多高性價比選擇,于是很多國外品牌開始走下坡路了。就拿汽車來說,以前德系、日系稱霸市場,大眾和豐田本田在中國一路狂奔,BBA更是舉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
但進入新能源時代后,一大批國產汽車品牌涌現,比亞迪、長安、吉利等等都是挺不錯的選擇,豐田本田開始大舉敗退、外國豪華品牌優勢也不復當年。今年更是出現了合資車大打出手,圍繞價格卷起來了,這邊剛宣布降9萬,另一家馬上又補貼6萬。
包括女性消費者離不開的美妝市場,這條萬億賽道以前基本被日韓和歐美產品壟斷,國產美妝的話語權少之又少。不過近幾年大反轉持續上演,日韓美妝在中國節節敗退、歐美大牌堪堪穩住局面,調查數據顯示,國妝品牌已占56%的市場份額。
從擅長特賣美妝產品的唯品會銷售數據看,同樣能印證國產美妝崛起這一趨勢。在這家平臺上國產美妝在2022迎來了市場大年,唯品會去年美妝品類整體銷量增長58.8%,溪木源、逐本、谷雨、酵色等品牌銷量更是增長200%。以及京東,去年雙11銷量前20,國貨占了16席。國產帶來的“性價比”、“平替”等效果正成為年輕消費者的心頭好。
如果理性分析,國產在越來越多領域實現突圍、甚至反超大牌,主要說明了兩個問題。一來在于國產幾十年篳路藍縷,品質和設計的確追上來了,甚至一些細分領域比大牌做得更好;二來也印證了年輕消費者的觀念趨于理性,大家更加在乎性價比和產品本身效用。
之前北師大就發布過調查報告,10個年輕人有7個消費注重性價比。越來越多年輕人看清了品牌溢價的真相,所謂的大牌帶不來面子,買對的不買貴的正在成為主流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