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吟詩樓、濯錦樓、浣箋亭、薛濤井等筑物,是憑吊唐代才女薛濤之名勝,此外薛濤尚有四樣遺產(chǎn),薛濤詩、薛濤箋、薛濤酒、薛濤干,詩與箋由濤親作,美酒香干則是近人托名所為。
按明人高棅《唐詩品匯》之唐詩分期,薛濤屬標準中唐詩人,其生卒(768~832年)與中唐起訖(771~835年)幾近同步。宋人章淵《稿簡贅筆》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濤有詩五百首,《錦江集》五卷,文史價值較高,惜今僅存九十余首。宋徽宗官編《宣和書譜》云,濤作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當時御府仍存其書作《萱草等書》。
薛濤箋形小色精,脫胎于蜀中名箋松花箋,唐人李匡義《資暇集》云,松花箋其來舊矣,元和初,薛濤尚斯色而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后減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濤箋。今蜀紙有小樣者,皆是也,非獨松花一色。元人費著《箋紙譜》亦有此說。民國中,薛濤箋尚傳有八,為白玉(純白質細)、霞光(赤紅渲染)、松花(淡綠有紋)、云母(乳白透明)、彩鳳(敷礬描金)、桃花(深紅點染)、云樣(灑墨流染)、錦幅(五彩雜錯)。
民國第一郊外公園,今望江樓公園
較早提及薛濤酒的是清人張問陶,約于1798年前后作詩二首《樸園屬詠薛濤酒》、《薛濤酒疊前韻從松崖樸園乞飲》,前詩自注薛濤酒“近年創(chuàng)制”,可知其問世大致時間,該酒出自乾隆后期成都名燒坊福升全,傳取薛濤井水釀酒,后暑襪街全興成燒坊是其分號,新出的全興酒正是由薛濤酒改良而成。
四者中,薛濤干歷史最短,初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成都東郊錦江河畔,又稱薛濤香干,五六十年代曾更名芙蓉香干,與今俗稱香干不同,是一種風味獨特的豆制品零食,方形小丁,顏色赭黃,光澤油亮,入口咸香,綿軟耐嚼,色香味長,為人稱道,因汲薛濤井水制腐,故附濤名。
薛濤干
以俗物紀才女,非沽名釣譽以資財商,蓋濤才調尤佳,卓越群雌,蒼蒼勁節(jié),虛心自持,雖失身卑下,卻托詩明志,有林下風致,既讓人憐寵不已,嘆惜有加,又讓人肅然起敬,欽佩莫名,其慧辨工詩,才情絕倫,與漢司馬相如妻卓文君、后蜀孟昶妃花蕊夫人、明楊升庵妻黃峨并曜千秋,誠為吾蜀之幸。
歷代記濤事者除本文前后所列外,尚有唐人王建、鄭谷詩作,后蜀何光遠《鑒誡錄》,明人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清人彭定求《全唐詩》,清人李堯棟跋記等,諸家所述大體相同,部分細節(jié)稍有出入。現(xiàn)綜參并考,簡述己見,以供斟酌。
薛濤,字洪度,唐長安人,少年隨父官蜀,父卒母孀,及?入樂籍,住成都平康巷教坊,因才貌受韋皋賞識出入幕府,侍酒賦詩,先后歷事十一任西川節(jié)度使,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諸士有詩唱和,譽校書名,晚年移居縣西南碧雞坊,萬里橋旁,臨浣花溪,取水制箋,創(chuàng)吟詩樓,著女冠服,偃息其上,年六十四。舊址皆不存,需注意的是,薛濤生活在高駢筑羅城前,城門水道尚未改,諸地名與今有別,另文專述。
薛濤像
今望江樓公園存薛濤遺址,墓或為唐跡,余皆清人仿造,唯井屬明舊物。據(jù)《益部談資》并參《蜀中名勝記》、《成都府志》、《隴蜀馀聞》、《四川通志》,薛濤井舊名玉女津,在錦江南岸,水極清澈,石欄周環(huán),為蜀藩制箋處,有堂室數(shù)楹,令卒守之,每年三月三日汲水,造箋二十四幅,以十六幅作入京表疏,市無貿(mào)者。
1928年,成都當局將雷神廟側之崇麗閣花園收歸市有,改建為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園(望江樓公園前身),撥款將各處樓閣亭舍培修完好,并于九眼橋至公園間辟筑馬路以利交通,次年又細理窗椅筒瓦,點綴花卉,恢復損毀,于是游人日盛。
薛濤井側,古楠雙立,穹窿深邃,玉津欲溢,水味較他處為甘,各大茶肆及富家爭來汲取。附近有豆腐坊小販石鑒銀,近水樓臺,汲得井水,化豆制腐,脫水為干,續(xù)以雞湯鹵至極香,取名金雞薛濤干,在園內茶鋪兜售叫賣,頗受歡迎。遂有陳氏、王氏效仿而起,將薛濤干推廣漸開,名漫城東。
薛濤井舊影
石鑒銀再接再厲,改進工藝配方,用牛肉湯替雞湯,加花椒、生姜、八角、山奈、草果、桂皮、茴香等料制鹵,經(jīng)三次過濾,使鹵汁清亮呈菜油色,再把預制的豆腐干投下,微火慢鹵,起鍋后加少許紹酒,緩緩風干即成。新風味薛濤干備受青睞,旋即名噪蓉城,遍布城內外茶坊酒肆,公園私宅,無不為之口齒生香。
薛濤干既可作席間小食,為佳饌名肴作奠,佐酒助興,揮灑“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濤詩,后同)”之豪邁。又可與瓜子花生為伍,伴茶就酒,大擺“犬離主、筆離手、馬離廄、鸚鵡離籠、燕離巢、珠離掌、魚離池、鷹離鞲、竹離亭、鏡離臺”之連環(huán)龍門陣。即便單槍匹馬,只手一握,亦能獨悟“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之思懷。
薛濤干商標
對小小香干有特殊情感的不僅成都土著,還有寓蓉之人,譬如吃得很有調調的周太玄。1943年,川大自峨眉回遷成都,落址望江新校區(qū),特聘周太玄等來校任教。周先生日夜伏案,勤勉治學,案頭常擺“一碟花生米,一盤薛濤干,兩個大蒜和一杯黃酒”,倦意來襲時,就著黃酒和大蒜,嚼點薛濤干,默念“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媒而黯黯,入文畝以休休”,復振精神,繼續(xù)攻堅。
解放后,散落各處的豆腐作坊被合并為國營豆制品廠,六十年代中期成立成都市薛濤香干廠,不斷改進工藝,調整配方,后又架設半機械化生產(chǎn)線,增加產(chǎn)量,注冊“鶴鳴”牌商標,印在全新包裝外,同時印上薛濤制箋畫樣,雅致美觀,十分暢銷。
1978年2月,鄧小平結束訪緬后抵達成都,曾在杜甫草堂接待室喝蓋碗茶,品薛濤干,并說“蓋碗茶和薛濤干都是四川的特產(chǎn),過去薛濤干還要硬一點,大家嘗嘗吧!四川的名小吃過去集中在一條街上,以后在一定時間內都要恢復。”
鄧小平在草堂
進入八十年代,傳統(tǒng)川味小吃零食陸續(xù)恢復,薛濤干再次步入興盛,先后被評為省市名優(yōu)產(chǎn)品,香干廠設址城西百壽路,主產(chǎn)薛濤干,另有蘭花絲、牛汁豆方、薛濤瓜子、薛濤香絲、天府榨菜等品,不僅暢銷成都及省內市縣,更走出盆地進入陜、甘、云、貴等市場。
九十年代后期,隨著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化零食入市,薛濤干逐漸離開百姓視野,最終杳無蹤跡,僅留余香。
自作兩句:
薛濤詩浮薛濤箋,詩牽須眉箋吐松花,琬琰萬千句,皆化倩影。
薛濤酒沉薛濤干,酒掛心脾干納彩鳳,舒坦百十年,都入夢簾。
鶴鳴牌商標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tǒng),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