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快樂不要建立在任何人的身上,無論是他人的言語還是他人的行為,只要你內心真的安定就具備了讓自己快樂的基礎條件,自己快樂了,散發出來的氣場就能給人以快樂,吸引好的運氣。自信的人不需要別人肯定,自信和能力也沒有絕對的關系,它是對自我清晰的認知,自信的人也最有魅力。
修行是有次第的,只不過每個人煩惱的點不一樣,有的是嗔恨心很重,有的是淫欲心很重等等。嗔恨心很重的人要修慈悲觀,多觀他人的好,多思他人的苦;淫欲心很重的要修不凈觀,從身心內外做一個凈化。在修習不凈觀有成的人的眼中,男女的色身再美好也是一堆血肉組合,其實再好的男女本質上和一坨屎沒有區別,你會去舔一坨屎嗎?應該不會,所以在他們的境界里逐漸會讓他們斷掉淫欲,真正的修道高人都是沒有淫欲心的。曾經一個禪宗僧人朋友說,三年不動一點淫欲念,才有將來燒出舍利子的可能性。還只是可能性,其它德行和修行還需要。
道長師父也曾言,大周天修煉成功,女人就斬赤龍(絕經),想結婚生子的就只能練小周天,不然無法生育。普通人需要男女交媾達到陰陽調和,但是修行人可以內在陰陽二氣互相交媾,不需要借助外在的男女,這是不同的地方。
再看佛法的戒律,比如菩薩戒的“六重二十八輕”及“十重四十八輕”,前者是瑜伽菩薩戒,出自《瑜伽師地論》,后者是出自《梵網經》。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瑜伽菩薩戒是漸戒,頓為當下立斷,漸為漸次受持。
梵網菩薩戒比瑜伽菩薩戒的四重戒里多了四條: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不受悔、誹謗三寶。
這里面的“自贊毀他”是對“不說四眾過”的延續,殺盜淫妄酒是五個根本重戒,在五戒的闡述里就已經講清楚,菩薩戒自然更是升華,五戒相經里有說,再想細致學習的可以去看《南山律在家備覽》,我曾經看的是良因法師及育因法師講解的版本。
我對朋友說戒律對淫欲的作用,當你每半月誦一次戒,除掉十齋日(至少六齋日),加上圣賢的生日,結合你愛人的生理期,就已經沒幾天可以在一起,再除掉非時非處非地行淫(非口、非肛、非臥室),你們的機會就更少。這里的六齋日和十齋日可不僅僅是吃個素那么簡單,還要求受八關齋戒,過午不食,也不能聽音樂、跳舞、涂香水胭脂等,以致身心同等清凈,不染世間污穢之緣。因此到了持菩薩戒的級別,雖說是以心論跡,而對事相的要求其實更加多,以跡來論心和證心。
至于說四眾過和自贊毀他戒主要是清凈自己的意業和口業,修人的平等心,即舍心。四眾包括男女出家人和男女在家修行的居士,也就是說你不能到處亂說任何修行人的過失。
君不見此類在寺院常聽到:
你皈依幾年了?我都皈依二十多年了,我是老修行……
我吃素已經十年,你才兩年……
我念什么什么經有一千多部,能感應到什么什么,你還早著呢……
那個誰誰誰可壞了,犯什么過錯很嚴重……
東家長西家短這些都是犯戒,普遍在老家婦人學習佛法中常見,對于菩薩戒來說,屬于犯了根本重戒。
慳惜加毀、嗔不受悔、誹謗三寶,這三條各有所指。
慳惜加毀,主要破自己的吝嗇心,學會分享和布施,修供養培福報,廣結善緣;
嗔不受悔,主要破自己的嗔恨心,從根本上去修自己的忍辱波羅蜜,后面才能修慈悲心;
誹謗三寶,是要對敬仰的對象生起絕對的信心,斷絕自己壞修行的因和緣,也要給予他人方便去提升修行的信心。
慈悲喜舍修行,首要修舍心,能平等看待眾生是第一步,不然你自以為慈悲,可能僅僅是對你自己喜歡的人和喜歡你的人好而已,與我們修行上說的慈悲離得十萬八千里,變成了:喜歡對自己好的人,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好而高興,為自己喜歡的人痛苦而難過。這樣的慈悲喜舍就是稀里糊涂的,對于我們今生和未來的快樂無絲毫幫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才是本意,一點一滴接受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不喜歡的事里體悟到心念的變化,直到你能接受,才算修行有一點上路。
所以,這些佛和道很多的戒律都是為了約束自己的心,心得到了提升,行為才可以得到得到約束,,行為不當,心念很難把握。當每一位佛或道的弟子能去如理如法的持戒,這個社會自然就和諧了,于未來和現在都是極好的事呀,當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