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時至今日,“治未病”這一概念越來越被大眾熟知。但什么是未病?如何治未病?大家卻并不十分了解。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徐陸周表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治未病可從調養脾胃做起。
脾胃為后天之本
徐陸周介紹,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它實際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是未病先防,即沒有得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第二個是既病防變,即疾病發生以后,要盡早診斷治療,防止疾病進展;第三個是瘥后防復,即疾病痊愈以后,要預防它的復發。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體通過脾胃來消化吸收營養物質,五臟的氣血需要通過脾胃化生。
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說法,就是說如果脾胃功能強健,氣血供應也就充足,臟腑的功能較強,身體狀態就會比較好。如果脾胃虛弱,會出現氣血生化不足、臟腑功能虛衰,還會產生濕滯、飲食停滯、水邪不化等各方面問題,容易引發疾病。所以說,治療脾胃病、提高脾胃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疾病,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這些信號提示脾虛了
現在民眾生活條件普遍較好,一日三餐都比較富足,長期營養過剩或攝入大量煎烤油炸、辛辣甜膩以及過涼過甜的食物,都會加重脾胃負擔。再加上很多人由于平日工作繁忙,長期缺乏運動,也容易導致脾虛。另外,如長期處于壓力大、精神緊張、思慮過多的狀態下,也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當脾胃功能虛弱的時候,我們自身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表現,千萬不要忽視。”徐陸周表示,脾虛后可出現運化功能下降、氣血生化不足、水濕停留等情況,具體癥狀如下。
氣血不足常表現為精力不足、身體乏力困重、少氣懶言、容易疲憊、面色萎黃、指甲口唇顏色淡、時有頭暈。
運化不足就是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表現為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容易胃脹、舌頭發黏發膩、大便溏軟。
脾虛的其他表現還包括肌肉不夠強健,運動耐力下降,手腳怕冷,一吃冷的東西容易胃脹、腹瀉等。
中醫調養有妙招
中藥內服:
中醫會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表現,辨出脾胃虛寒、脾胃濕熱、寒濕犯胃、肝氣犯胃等不同證型,并開出個體化的中藥湯劑供患者服用。常用中藥包括山楂、青皮、木香、半夏等。山楂入脾、胃經,具有健胃消食、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的作用;青皮入肝、胃經,具有疏肝、消積化滯的作用;木香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半夏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
脾虛者可選擇芳香悅脾、健脾消食的中藥,代茶沖泡或煎煮飲用。如玫瑰花泡茶飲,有理氣養血和胃的功效;陳皮性溫,歸肺、脾經,每日取適量沖泡飲用,有健脾養胃的效果。
中醫外治:
艾灸
艾灸具有溫中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艾灸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胃俞(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中脘(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神闕(在上腹部,臍中央)等穴位,可以祛除寒氣,強健脾胃。
刮痧
刮痧通過在局部經絡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促使皮膚出現出血點,可活血祛瘀、疏通經絡。脾虛者刮痧可選阿是穴(局部痛點)、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穴位按摩
推薦兩個常用的健脾穴位:中脘和足三里。中脘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操作時用掌根按揉2~3分鐘,每天操作1~2次。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是脾胃保健要穴。可用拇指的指腹端按揉此穴或握拳用指間關節叩擊此處,每日2~3分鐘。
中藥熱敷
脾虛者可用溫通驅寒的中藥(如丁香、小茴香、肉桂、青皮、烏藥等研末)配合青鹽進行穴位外敷治療,在熱力與藥力的雙重作用下,熱敷局部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故能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祛濕驅寒的功效。此法治療胃痛、胃脹、食欲不振、泛酸、噯氣、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屬寒證者有較好效果。
中藥沐足
足部有三陰、三陽之經脈,運用中藥足浴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于疏通經絡氣血、健脾安神、調節臟腑功能。足浴常用藥物有鬼針草、艾葉、紅花等。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