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不要一味盲目地贊美孩子,因為它帶給孩子的可能會是敷衍與羞辱;我們要真誠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瞬間,付出真心,這才能讓孩子得到滋養。
——薩姐
作者:暖心
兒子上三年級之后,老師幾次向我反映:學習狀態不好。
每次在課堂上,他都是第一個完成作業的,但是卻錯很多,讓他改正的時候,他總是心不在焉。
回家與他溝通了幾次也沒有成效。
但是,當我耐心地輔導兒子時發現他每次都是:一聽就會,一做就錯。
后來,數學老師提醒了我:
這孩子挺聰明的,但問題就出在這兒。
可能之前很多人都夸過他聰明,他就覺得自己很聰明。
你們肯定之前也夸過他“寫作業快”之類的,他就覺得他寫得越快越聰明,但是這種情況下他是不會思考的,所以到了高年級他的錯題率越來越多。
你們一定要注意別再這樣夸他了,不然真的會廢掉的。
老師的話確實很在理。
以前我總是將夸獎放在嘴邊,每次寫完作業總會夸他“真棒,寫得又快又好”,沒想到這樣卻害了他。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認為:
父母贊美孩子,孩子會更有進步,然而,如果父母濫用贊美,結果不但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適得其反。
正確地夸獎能讓孩子進步,但錯誤的夸獎卻會讓孩子越來越差勁。
尤其是這三種夸獎,真的會毀掉孩子。
01
敷衍式夸獎:“你真棒”
降低孩子的積極性
兒科專家崔玉濤因為“夸獎”惹惱過兒子。
有一次,兒子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制作了一個會動的機器人,興匆匆地拿給他看。
當時他說了一句“真棒”兒子就生氣了,問他“哪兒棒?”
那一刻他才覺得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
其實,生活中很多的父母都經常這樣夸孩子:
孩子數學考了100分,“寶貝你真聰明”;
娃給老奶奶指路,“寶貝兒太棒啦”;
孩子主動掃地做家務,“寶寶真厲害,繼續加油”
很多父母的夸贊,要么是言之無物地敷衍,要么是高高在上的指點。完全看不見孩子真正在意的東西,也沒有共情的成分在里面。
“你真棒”這樣的夸獎并不能讓他們樹立自信,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
他覺得“我做什么都應該是最好的”,因此變得敏感、脆弱。
金星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朋友是“夸獎式教育”的信奉者,經常將“你最棒” 這句話掛在嘴邊。
有一次,朋友的兒子信心滿滿地參加了一個書法比賽,卻連一個獎項都沒拿到,他沖著媽媽大喊:“我不是最棒的嗎?為什么會不得獎?”
接著又跑去找老師理論,甚至憤怒地把自己的參賽作品撕爛。
錯誤的夸獎,會讓孩子為了“尋求認可”而去做某件事,他只會在意別人會不會夸他,而不會去關注結果。
02
捧高踩低式夸獎:“你比他做得好”
激發孩子的攀比性
近年來,很多父母開始重視鼓勵教育。
但是,卻又有一部分的父母又走向了“捧殺”孩子的極端,尤其是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
孩子考試成績進步了:寶寶真棒,同班小孩兒都沒我們家孩子厲害。
孩子長高了:最近長得好快,比鄰居家的跳跳都高出一頭了……
很多父母夸獎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找一個貶損的對象,好像這樣才能凸顯孩子的優秀。
研究表明:
同伴比較式表揚下成長的兒童會傾向于以超越他人為努力目標,難以享受學習過程本身,并且出現更多的負面情緒。
一捧一踩的夸獎方式,并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攀比心理,孩子會在父母的“捧殺”下變得越發敏感而小心翼翼。
網上有一位爸爸求助心理咨詢師說:孩子在學校,不管是學習、娛樂還是體育比賽,如果沒得第一,回家后就特別沮喪。問他該怎么辦?
咨詢師就問他:你是不是拿孩子作比較了。
爸爸當時一口否定:沒有,我們平時都是表揚他的。
咨詢師又問:那你在夸獎孩子時,有沒有說“他比別的小朋友都棒?”。
爸爸點點頭,他突然記起:
以前孩子考試一百分,他夸獎孩子:比班里所有小朋友都棒。
孩子比賽得了第一名:寶貝真棒,隔壁的跳跳都沒拿過第一名呢!
后來,咨詢師建議他:從現在開始,你夸他就拿他自己比,幾個月后再看看。
爸爸就照他的話做了,幾個月后,孩子的好強心理奇跡般地消失了。
在孩子小時,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來自父母,如果父母天天夸孩子聰明,還貶低其他孩子“笨”,孩子就會活在這種假象中,認為所有人都該比自己差。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將超越他人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難以享受努力的過程本身。
而相應的負面情緒:輸不起、愛攀比、焦慮和急躁的心理就會填滿孩子的心房。
03
標簽式夸獎:真懂事
形成討好型人格
要問父母:最喜歡什么樣的孩子?
答案一定是:乖巧、懂事、聽話的孩子。
孩子表現得好就會夸他“乖巧、懂事”,面上也流露出對孩子的喜愛;
那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好時,就會說“你這孩子怎么一點也不懂事?”
似乎,“懂事”是對孩子最高的贊譽。
實際上,經常被夸“懂事、乖巧”的孩子,因為內心缺乏的愛和安全感,會讓孩子“逼”著自己按照大家設想的路去走。
這樣的孩子,最終不得不選擇謙讓和隱忍,最終形成了低自尊的人格特質。
一位網友說:
我從小到大聽到的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小余太懂事了”。
其實我也想任性一次,但是“懂事”這個標簽給我帶來的大多是不能拒絕,無法選擇的限制。
比如:
父母礙于面子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送人時,父母嘴巴里邊說著“聽話”,便把我的東西易主。
后來,我渴望獲得他人首肯,卻總會犧牲自我和個人利益,來換取他人的贊譽。
明明不喜歡吃牛肉,但是別人給我夾的時候我會表現得很喜歡;
報了不喜歡的醫學專業,被問到喜不喜歡時,我一個勁地點頭。
然后別人就會夸我媽媽“你女兒真懂事,什么都聽你的”。
如果父母經常夸孩子懂事,給孩子帶來的更多是焦慮和恐懼,而為了緩解這種心理,孩子便會習慣“討好”別人。
就如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
討好的本質是低自尊人格,就是從心底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懂事和乖巧都是孩子博愛的方式。
如果你經常夸孩子懂事,雖然它確實會讓人省心不少,但是孩子那種察言觀色的能力也會融入他的成長里,永遠無法剔除。
04
聰明的父母都會這樣“夸”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認為:人的本質就是需要被他人認可和肯定的。
孩子需要被父母肯定,因為這是讓孩子信心倍增,面對生活,變得更加有勇氣的動力之源。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夸孩子,也得要“會夸”。
1)夸事實,讓孩子看到結果
6歲以前的孩子,正處于構建自我的重要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外界客觀的評價來正確認知自己。
成人真實的肯定,才有助于孩子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自信,獲得更持久的精神愉悅感。
夸獎孩子“聰明”,孩子會習慣性地把失敗原因歸咎為天賦不高,自己天生就笨,而夸獎孩子“努力”,他們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享受過程上。
在夸孩子時我們要通過事實讓孩子看到結果,并且給予孩子兩點:看見事實和表達感受。
比如:孩子起床主動整理床鋪。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觀察孩子的行為,指出優點,可以給他動力的方法。
“媽媽都沒提醒,你就自己整理了”—看見事實。
“你很自覺,媽媽很開心”—表達感受。
夸獎要讓孩子看得見,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原來也可以做得很好。
2)事前鼓勵,事后表揚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有一位小學生,考試的時候成績特別差,只做對了1道題,但他的老師卻對他進行了瘋狂夸獎。
老師指著試卷對孩子說:你進步好大呀,這次做對了一道題。
孩子鄭重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接著夸獎:
你下次是不是就能做對兩道題了,你再努力努力,是不是就能做對3道題了,你要向學霸邁進了呀,加油!
孩子聽到老師的夸獎和鼓勵,立馬兩眼放光。
這樣的夸獎,其實分為兩部分:事后夸獎和事前鼓勵。
父母可以借鑒這位老師的夸獎方式:在孩子做事前,不要急于“表揚”,而是要鼓勵他,給他增加信心,有助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到過程上。
事后再針對孩子的優點進行具體表揚,這樣的夸獎鼓勵原則,很有助于孩子養成成長型心智。
3)夸獎,也要讀懂孩子的內心
一味地贊美,不足以解決孩子成長的所有問題,反而還會形成一種限制。
真正的夸獎切忌盲目,要用“共情能力”去透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教授宋海榮老師曾講過:
她在加州大學讀書時,曾遇到一個懷抱嬰孩的媽媽,孩子哭鬧不止,那位媽媽就溫柔地俯身說了一句:我知道做一個小孩子有多難。
她說,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給了她強烈的震撼。
因為,這位媽媽沒有責備,沒有評價,也沒有鼓勵,只是傳達了理解和共鳴,卻給人消融一切無助、恐懼和悲傷的力量。
當我們把這樣的心態用在夸獎上,就會發現,有時候我們不需要過多地去夸孩子的某一樣行為,而是用看見與理解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就能給孩子力量。
就比如:
孩子因為害怕考不好而壓力大的時候,父母可以這樣說:
“對不起,媽媽以前沒注意到,自己的期許會給你造成這么大的壓力,媽媽知道你很努力,我很欣慰。”
在孩子內心焦慮的時候,父母不要盲目地為他貼上“懂事、努力”的標簽,這樣只是一種權威的壓制。
我們要多從孩子的情緒出發,鼓勵他們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05
有人說:
“不管是什么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歡喜、獎勵與贊賞。”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認真對待。
作為父母,不要一味地盲目贊美孩子,因為他帶給孩子的可能會是敷衍與羞辱。
而要真誠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瞬間:
看見他的努力與進步給他鼓勵;
看到他的今天比昨天更優秀為他鼓掌;
理解他的情緒與感受給他力量。
每一句話付出真心,就能讓孩子得到優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