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縹緗——古籍散頁題跋展開展】
“文脈縹緗——古籍散頁題跋展”在鄭州汲古瞻園藝術展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鄭州文化館,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鄭州汲古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汲古文化/鄭州瞻園藝術館,云社,游觀MOOK承辦。支持單位有:河南省華僑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鄭州市二七區文化旅游體育局,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景區開發管理委員會。展覽遴選出古籍散頁40余件,特邀田中禾、許挺、吉欣璋、王順喜、劉卉娟、張勝吾、鐘海濤、鄭逸群等八位藝術大咖傾力題跋。
此次展覽把散落散軼的古籍散頁,裝裭整理,藝術家的題跋便是對這些散頁的釋讀,從而形成全新的藝術形式,并以全新的形態展示出來。這些展品,有稀如星鳳的宋元版刻,又有多姿多彩的明清版刻,珍善并陳,滿目琳瑯。
部分展品
部分展品
部分展品
【列子文化研討會成功舉辦】
4月29日,列子文化研討會成功舉辦。列子是出生在鄭州的古代先賢,也是備受“冷遇”的圣人。此次研討會,為先賢列子正名,為典籍《列子》溯源。
本次研討會由鄭逸群先生主持,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葉嘉瑩先生助理張靜教授,河南省文史館館員、著名書法家許挺先生,鄭州汲古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張勝吾先生,鄭州汲古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吉欣璋先生,劉卉娟女士,鄭逸群先生等參加此次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以宋式美學展演“文人四雅”拉開序幕,焚香、點茶、撫琴、插花,將嗅覺、味覺、視覺、觸覺調動,追求雅致生活。展現了國人最精微、最細膩的東方調性。
四雅表演
此次研討會有兩個主題:古籍散頁題跋展研討和列子文化研討。其中,題跋本身就是對古籍的釋讀,此次古籍散頁題跋展,前所未有,屬首次舉辦。展覽請到了田中禾先生、許挺先生、吉欣璋先生、王順喜先生、劉卉娟女士、張勝吾先生、鐘海濤先生、鄭逸群先生等八位書家。吉欣璋先生一句:“散頁于今幾人有,猶存當日舊精神”,博得滿堂喝彩。
研討會上,大家對此次展覽進行深入研討和總結。張靜教授、許挺先生、吉欣璋先生、劉卉娟女士、張勝吾先生、鄭逸群先生、先后發言。其中,大家有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也有對新式文化的討論,不僅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還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法。
同時,在接下來的列子文化研討會上,一卷卷《列子》書冊,墨香四益。這是以嘉靖年間世德堂本《列子》善本為底本的復制本,世德堂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書坊。
列子是出生在鄭州的古代先賢,也是備受“冷遇”的圣人。列子居圃田,圃田就在經開區,至今還有列子的遺跡。但長期以來,孔孟、老莊遠比列子受禮遇,以至于很多河南人不知道列子是河南人,鄭州人不知道列子是鄭州人,何其可悲?此次研討會,為先賢列子正名,為典籍《列子》溯源。
列子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歸同于老莊。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對后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其中,最富盛名的當屬寓言“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出自《列子·湯問》,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號召全黨全社會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可見列子的思想在當代仍然保持良好的教育意義。
此次活動化繁就簡,所研討的話題幽默而又嚴肅,輕松而又深刻,前輩老師們,或妙語連珠,或觀點新奇,或表達憂思,現場熱鬧非凡,讓人難忘。
與會嘉賓觀看散頁題跋
【現場拾珠】
(以發言先后為序)
鄭逸群:
古籍散頁的題跋,本身就是對古籍的一種翻譯、釋讀。這種古籍散頁的題跋展,在書界應該還是首次見到。我們參展的有八位書家,田中禾先生、許挺先生、吉欣璋先生、王順喜先生、劉卉娟女士、張勝吾先生、鐘海濤先生和我。
其中,田中禾、王順喜、鐘海濤三位先生因有其他安排,今天未能趕來參與這次展覽開幕式和列子文化研討會,有些遺憾。不過,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張靜教授,歡迎張教授。
現在,我們的研討會正式開始,下面,我們請各位先生順序發言吧。
許挺:
此次展覽,對古籍散頁本身的收集整理,就是一項不小的工程,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勞,極不簡單。對古籍的釋讀,尤其是對版本的研究,又是一門全新的學問。可見,將古籍散頁采用題跋的形式,進行全新的藝術表現,不但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還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呈現。
吉欣璋:
對這次展覽,我整體的感覺是,形式高雅,散頁高古,書法天然。我看到大家的題跋形式多樣,題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是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很有學術價值。再加上文言寫作,更為典雅。我相信大家不但可以受到很多啟發,還能夠在參觀展覽的同時,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的精髓。
張勝吾:
此次古籍散頁題跋展,是在當今社會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嘗試和探索,我們通過對散頁的解讀和題跋,延續了傳統文化,展現出古籍的內涵。鄭逸群先生為這次展覽做了很多工作,收集和整理出這些多精美的古籍散頁,并做了深入的研討和解讀。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采用各種藝術形式,來彌補傳統文化與當今生活之間的文化斷層——書法、文字、方言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甲骨文、竹簡、木牘、帛書、石刻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
另外,我們要汲古融今,既要認可時代的發展,留住祖先的精神財富,為后代留下文化記憶,又要努力讓今人和古人通過不同的展覽形式或藝術形式進行連接,希望我們今后有更多的探討,要有更豐富的展覽形式。
劉卉娟:
這次展覽別開生面,很有意義,也很有內涵。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這次展覽,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的價值和古籍所包含的更多內涵。
張靜:
我今天回到故鄉了,特別的歡喜。我覺得除了這些文化內容以外,在瞻園這個空間里來展示這樣的藝術形式,結合的珠聯璧合。
古籍散頁題跋展在瞻園舉辦,對第一次參加活動的人來講,會覺得不僅僅是空間的營造,更增添了文化的深度和文化的承載。就像古人講,“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就是說我們的文化必得傳承下去。我看到展覽題跋上,吉欣璋先生有兩句詩:“散頁于今幾人有,猶存當日舊精神。”就是說散頁現在還有多少人有?但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在古籍散頁的題跋,有即興感慨,也有精研深讀,讓觀者感受到其中的風雅存續,這非常難得。在今文人自得其樂,其中的文化的精神如何傳續他人?金鞍玉勒之徒,是體會不到文人融入其間的這種感情的,是無法體會到瞻園“未信我廬別有春”的意境。
我特別希望像古籍散頁題跋展這樣的文化活動能夠持續辦,長期辦,希望我以后能夠經常回家鄉看看,多參與到其中,我也覺得與有榮焉。
與會嘉賓合影
【部分展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