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時間一般在每年公歷的5月5日或6日。立夏預示著季節的轉換,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歷書:“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人特別崇尚立夏,每逢立夏,都要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令一樣,自制一種應時應景的節令小吃,提醒人們一年中最重要的耕田插秧季節到了,警示人們莫忘農時、莫誤農耕、勤勉勞作、以期稻谷滿倉。
“立夏羹”在江山又稱“飯胚粿”。立夏的到來,是水稻插秧不容再拖拉的時節,意味著最重要的耕種季節的到來。說是“立夏羹”,其實叫“立夏耕”這個詞的意義更深遠,除了一飽口福,還有警醒世人:莫忘農時、莫誤農耕、勤勉勞作、以期稻谷滿倉。小時候不懂,只知道,吃了“立夏耕”后,大人們待田里的時間似乎更久了。
江山人傳統習俗中的立夏是這樣度過的:早餐吃糯米、米仁、紅棗拌和的粥及茶葉蛋;中午做立夏羹吃,午后則要給小孩子稱體重,有小姑娘的還會給她們穿耳孔;晚餐有的家庭還會繼續吃立夏羹,吃完這碗立夏羹,就意味著,夏天開始了。
“立夏羹”的配菜都尤為豐富,有肉絲、豆腐干、筍干、胡蘿卜絲、豆芽、蠶豆、千張、嫩蒜心,還有各色辣椒切末,當然也可以根據各家口味自己配菜。把這些葷素搭配的菜混在一起炒熟后,就差最后一道工序了。把“粿”倒入開水鍋里煮至8分熟后,再倒入配菜,拌勻直至全熟后出鍋,這樣一道味道鮮美的時令小吃就完成啦。若是沒有重要的客人,這一天的主食就是它了!尤為巧妙的是,我們江山直白方言中“耕田”的“耕”與“立夏羹”的“羹”聲韻相同,都讀作“gang”。所以,把人們在意識上已經接受,使用上已經習慣了的“羹”改譯為“耕”,實乃順天應人、追本溯源的正解,這相較于“立夏羹”、“立夏馃”、“飯胚馃”之類的名詞,絕對更加精到、更加深邃、更加鮮活、更富有生命力,也更能彰顯江山人勤于農耕的優秀品質,更能詮釋中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
制作立夏羹也不是很復雜,首先將浸泡過的粳米倒入鍋中煮至七八分熟后,用一種專門用于撈米飯用的竹器(江山話稱為“渣兜”)將米飯撈起,取適量清水沖去飯粒外面的粘稠。等水瀝干后,便將飯倒入飯甑、瓷盤、團扁等器物里,待其晾干后,再將米飯傾入石臼反復搗捶至細膩柔滑的飯團狀。爾后分塊搓壓成扁圓形的年糕狀,用菜刀分切成飯胚小片,傾入鍋內現成的米湯中煮至十分熟,連米湯一起舀入粥盆里。最后將早就切好的豬肉絲、豆腐干、小竹筍等菜混在一起炒熟,起鍋后全數倒入粥盆拌勻,一道細膩柔滑、菜色多樣、味道鮮美的時令小吃就做成了。
每年立夏吃立夏羹是我們江山人的老傳統。只有吃到一碗熱氣騰騰的立夏羹,這個立夏才算是過完整了,不然,心里總是覺得空落落的。小伙伴們,立夏到了,你吃立夏羹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