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惡性腫瘤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臨床上70%的患者需要進行放射治療(放療)。如何讓放療更加精準、高效、安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放射治療中心近日成功開展的這項創新性技術,實現分毫不差地精準打擊腫瘤,使得患者療程更短、效果更佳,且毒副作用反應更低。據了解,該技術也是在重慶首次開展。
接受新技術治療的是一名老年肺腺癌患者,他長期吸煙,因反復咳嗽咯血入院,并伴隨全身多處轉移。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決定采用非共面立體定向放射療法(SBRT)+4D錐形束圖像引導(4D-CBCT)+光學無膜監測治療方案。
什么是非共面SBRT+4D-CBCT+光學無膜監測?腫瘤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周偉表示,立體定向放射療法(SBRT)是利用多角度射線集束原理,將高能射線聚集在體內治療腫瘤,達到有效殺死腫瘤的目的,特點是大劑量、小分次。相對常規放療技術來說,SBRT技術的腫瘤控制率更高,正常組織副反應更低,療程更短,治療時間可由以前六周(25-30分次)縮短到一周內(1-5分次)。SBRT技術主要適應于顱內腫瘤,肺部、肝部等胸腹部腫瘤。
周偉說,SBRT可采用共面和非共面技術完成,主要區別是治療床是否圍繞治療等中心旋轉。兩者相比較,非共面更能有效降低對腫瘤靶區周圍正常器官接受的照射劑量,進而減少患者的毒副反應。
“不過,非共面SBRT技術對位置精度和劑量精度要求更高,必須借助圖像引導技術,在每次放療前和放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呼吸運動進行管理,以確保放療時腫瘤靶區位置與CT定位時的位置高度契合,保證劑量傳遞的精準性。”腫瘤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靳富說。
靳富介紹,常規的圖像引導技術有二維kV、三維CBCT等,僅能在放療前進行掃描,查看腫瘤的解剖位置,通過與數字重建影像、定位CT圖像進行配準來糾正患者的擺位誤差,對患者的呼吸運動和放療過程中的動度監測并未涉及。為了彌補現有缺陷,腫瘤放射治療中心將4D-CBCT與光學無膜監測引入到了實際臨床工作中。
患者在放療前,首先采用發泡膠固定體位,擺脫了膜具的束縛,舒適度更高。其次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并采集其規律的呼吸波,通過4D-CBCT圖像引導,同時與4DCT進行圖像配準糾正擺位誤差,并與光學體表監測的擺位誤差相互驗證,以保證監測精度。放療過程中,體表光學圖像引導系統會實時顯示患者體表信息,治療師可以監測患者的6維體表動度,并按需設置動度閾值,當患者任一方向超過該閾值,治療設備將立刻停止出束。
非共面立體定向放射療法(SBRT)+4D錐形束圖像引導(4D-CBCT)+光學無膜監測治療方案的開展,將讓更多腫瘤患者從中獲益。目前,患者已完成放療,各項指標恢復良好,將于近日出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