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權(quán)社會,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了登上皇帝寶座,不僅無數(shù)人為之拼的你死我活,甚至骨肉相殘、親人反目的戲碼也是常常上演。然而,唐睿宗李旦不僅先后兩次登上皇位,更是先后三次出讓皇帝寶座,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讓母親:兄長被廢后即位,被迫讓位于武則天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顯于同月即位,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裴炎受命輔政。唐高宗執(zhí)政后期,武則天便已然開始插手朝政,因此李顯雖然即位為帝,但政事卻皆取決于太后武則天。
李顯不愿甘為傀儡,遂重用皇后韋氏親戚,意圖通過重用外戚來組建自己的執(zhí)政班底,以此來對抗母親。李顯先是將韋后父親韋玄貞提拔為豫州刺史,不久又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裴炎認為此舉不妥,在勸諫無果后,遂將此事告知武則天,結(jié)果即位僅55天的李顯,便被武則天廢為了廬陵王。
武則天廢掉李顯之后,于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改立李旦為帝,而她自己也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正式臨朝稱制,裁決一切政事。李旦雖為皇帝,但不久被軟禁于皇宮之中,徹底淪為了傀儡皇帝。
出于對武則天擅權(quán)專政的不滿,徐敬業(yè)等人以擁立廬陵王李顯為名起兵反叛,可惜不久便被剿滅,至此武則天徹底掌握朝政大權(quán)。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表示要還政于皇帝,李旦知道這是母親的試探之舉,于是數(shù)次上表、極力推辭,請求武則天繼續(xù)臨朝,武則天這才“順水推舟”的接受請求,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隨著武則天權(quán)力的穩(wěn)固,以武承嗣為首的不少大臣開始紛紛為武則天稱帝造勢,各種祥瑞不斷呈報朝廷,而身為皇帝的李旦處境則日益尷尬,非但無力予以阻止,反而要積極配合。
垂拱四年(688年),在武則天野心已經(jīng)昭然若揭的情況下,瑯琊王李沖、越王李貞等起兵反抗,結(jié)果全都兵敗身死,而武則天則趁機處死了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紀王李慎、江都王李緒、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宗室,掃除了稱帝的最后障礙。
載初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等亦紛紛勸進。李旦迫于形勢,也不得不上表請母后稱帝,并求賜武姓。同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李旦被降為皇嗣,改名武輪。
二讓兄長:李顯復立為帝后,堅決辭讓皇太弟之位
武則天稱帝后,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諸人權(quán)勢滔天,他們不僅干預朝政,甚至希望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武氏一脈,于是作為皇嗣的李旦便成為了武氏諸人的眼中釘,不僅皇嗣之位岌岌可危,就連性命也隨時可能不保。
武則天治下,不僅武承嗣為謀奪太子之位多次對李旦予以陷害,就連武則天的寵婢韋團兒都敢對李旦打擊報復,最終導致李旦的妃子劉氏和竇氏被處死,李旦對此非但不敢有任何不滿,還得裝的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
后來,在狄仁杰、王方慶等大臣的勸說下,武則天最終決定歸政于李氏,遂將廬陵王李顯接回洛陽,李顯的回朝讓李旦處境更為尷尬,無奈之下只好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給兄長,武則天遂于圣歷元年(698年)重立李顯為太子,李旦則復為相王,名字也改回李旦。
神龍元年(705年),由于武則天病重期間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胡作非為,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fā)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并迫使武則天退位,武則天無奈之下禪位于李顯,李顯于是復位為帝。
“神龍政變”中,李旦亦統(tǒng)率南衙禁軍,捕獲韋承慶、崔神慶等“二張”黨羽,因此李顯復位之后,任命李旦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準許以宰相身份參與國政,并加號安國相王。
雖然李顯復位之后,對李旦大力賞賜,但經(jīng)歷了多年變故的李旦,早已無心政事,因此不久便辭去了太尉和知政事等職務,唐中宗鑒于李旦的功勞和曾經(jīng)的皇嗣身份,又打算立李旦為皇太弟,李旦仍然堅決請辭。
三讓兒子:復立為帝后未免內(nèi)斗,禪讓皇位于太子李隆基
唐中宗李顯復位之后,韋皇后野心膨脹,也學著武則天干預朝政,為對抗朝中的李氏集團,甚至不惜與曾經(jīng)的政敵武氏聯(lián)手,李唐江山再度陷入動蕩之中。期間,太子李重俊因不堪受辱,發(fā)動“景龍政變”,雖屠滅了武氏集團,卻最終還是失敗身死。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駕崩,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以皇太后身份臨朝攝政。韋后掌權(quán)后,不僅派親信控制了南北衙禁軍,而且大肆網(wǎng)絡黨羽,準備效法武則天篡奪江山,也過一把當皇帝的癮。
當時,相王李旦雖然退出朝堂,但太平公主卻在朝中勢力極大,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亦在暗中招攬豪杰,并在禁軍中下層軍官中建立勢力。最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兩人聯(lián)手,于同月二十日發(fā)動“唐隆政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并說服李旦接受李重茂的禪位,李旦于是重新復立為帝。
李旦復位之后,李隆基不僅因功被拜為宰相,進封平王,并統(tǒng)率萬騎禁軍,而且長兄李成器亦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主動將太子之位讓于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后,政治勢力日益增長,這與太平公主發(fā)生了政治沖突,太平公主一派為了保住權(quán)勢,于是意圖改立太子,不僅散布流言,以李隆基并非嫡長子,沒有資格立為太子,而且密謀加害李隆基。
李旦眼看朝廷又要陷入內(nèi)亂,在試圖調(diào)解姑侄關系失敗后,便決定提前禪位于太子。于是,李旦于先天元年(712年)八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禪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位為太上皇。李旦雖然退位,卻仍然掌握著軍務、死刑處決權(quán)和五品以上官員任免權(quán)等權(quán)力。
李旦本想通過明確君臣身份的方式,平息這場內(nèi)亂,卻沒想到他的禪位之舉反而激發(fā)了矛盾,太平公主一派甚至公然提出要廢掉皇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搶先發(fā)動“先天政變”,殺死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亦被賜死。李旦得知消息后,心灰意冷之下正式歸政于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頤養(yǎng)天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