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來是“積極向上”還是“厭學叛逆”并不是由孩子決定的,而是和父母的態度息息相關。父母如果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孩子,給孩子創造相信自己的信念和能力,就能讓孩子一點點進步,走向優秀。
——薩姐
作者:暖心
五一期間,和幾個媽媽約著一起去游玩。
野餐時,小朋友睿睿捧著一本書看得特別入迷,連他最喜歡的烤腸都不吃了。
這時候,一位媽媽特別羨慕地說:
這孩子真自律啊!出來玩還放不下書,不像我家這小子,整天只知道玩,讓他看個書,簡直跟要命一樣,你是怎么教育的?
睿睿媽媽說:
其實我也沒怎么教育,他自己比較喜歡看書,連帶著學習上也挺自覺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自家熊孩子的不作為。
有媽媽說“孩子寫作業要催很多遍”。
另一個媽媽也說“一回家就看電視,學習上每一樣都要盯著”。
于是大家感慨:同樣是養孩子,為什么有的孩子積極上進,而有的孩子卻是拖拖拉拉的呢?
其實,孩子未來是“積極向上”還是“厭學叛逆”并不是由孩子決定的,而是和父母的態度息息相關。
尤其是父母對這幾件事的態度,決定著孩子未來會不會主動努力。
01
考試后
鼓勵vs否定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這樣的。
孩子考得好就表揚,考得不好就會這樣反饋:
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你看看人家,成績還沒有你好,這次連他都比不過……
這些話看似不傷大雅,卻句句都在對孩子說“你很笨,你不行”。
之前,微博上有個問卷調查:父母的“打擊”對你有什么影響?
占比最大的幾項是:
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性格叛逆,自暴自棄;
反感,想逃得遠遠的……
當父母無法挖掘到孩子的價值時,打擊,只會讓孩子“逆向生長”。
孩子在考試沒考好的情況下,遇上父母的批評和否定,會讓他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慢慢地,不僅成績越來越差、自信心也越來越差,直到厭學。
一位網友說過:我們要透過數字看到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問題,用“言傳”去鼓勵孩子,用“身教”去影響孩子。
有記者采訪了全國29名高考狀元,發現:有93.1%的狀元家長采用的是鼓勵贊美的教育方式,采取嚴厲鞭策方式的只占6.9%。
記者還在采訪中發現,狀元成長的家庭環境似乎都有共同點:
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挖掘更多潛能,經常被鼓勵的孩子不會驕傲自滿,反而自信心會更足。
鼓勵就是幫孩子建立“成就感”的一種方式,讓他知道了自己的價值,才有動力做得更好。
02
寫作業時
監督vs給他空間
《超級育兒師》里面,有一位這樣的媽媽。
她手上總拿著一根小鞭子,虎視眈眈地盯著兒子學習。
兒子的乘法運算出了錯,她就急得揮起小鞭子抽桌子,“五九等于幾?又忘了是不是?”
兒子被她嚇得不知所措,更不知道該怎么做了。
媽媽的管教,讓兒子變得特別自卑,走路不敢抬頭挺胸,每天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回家做作業。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這樣說:
被父母看著學習的孩子,就像是監獄里被盯著的囚犯,他們都一樣沒有自主的權力。
因為這是一種“被外在動力推著走”的表現,很容易產生厭煩、抵抗的情緒,更加不利于內驅力的產生。
教育家陶行知在一次大學演講上,做了這樣一個案例。
他從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雞和一把米。
他按住公雞的頭,掰開嘴,大公雞拼命掙扎,就是不肯吃米。
陶先生松開手,自己后退幾步,大公雞就開始自己吃起米來。
陶先生說:
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輸給他們,學生是不情愿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
如果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孩子的自律,一定不是被推著走鍛煉出來的,是要讓他養成一種“我要自己來”的主動性去發展而成。
父母,不需要時刻“監督”著孩子,而只需在一旁默默地陪伴和關注,不去打擾他,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去處理事情。
自由的環境,才有自覺的可能。
03
安排時
控制自由vs讓他選擇
一位網友“吐槽”自己的媽媽:
在房間里認真看書,我媽進來,拿掉我手里的書說一“不要看這種沒營養的”,然后拿一本5+3的練習冊過來。
我聽了之后非常不爽,突然就不想學了。
這段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似乎,指手畫腳成了教育的“標配”:
想學畫畫,非要讓孩子學舞蹈;
不想去學奧數,非要逼著他去…
心理學上提出過“人的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主感。
父母有意無意地替孩子安排他的事,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自主感,讓他失去內驅力。
只有孩子感興趣的事,他才會愿意主動去做。
心理學博士William Stixrud 認為: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夠主導生活并獲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時,才能真正產生 “自主性”。
他的兒子小學成績并不理想,甚至難以畢業。
但是,他從不監管他的學校作業,當兒子沒做好時,只是給予一些建議和幫助,通常孩子都會接受。
Stixrud博士提出:
如果孩子投入到其喜愛的事物中去,就會開發其腦力,提升專注力、活力、動力而且沒有壓力。
所以,給予孩子自主性,讓孩子找到感興趣的專業和努力學習的方向,給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才可以教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04
激勵時
給他榮譽vs物質獎勵
“你這次要是能考100分,我就給你買一個手機!”
“只要把這首古詩背會了就給你買玩具。”
“把飯吃完了,就讓你玩手機。”
這樣的對話想必每一個家長都不陌生。
家長想用“引誘”的方式激起孩子的動力。
然而,物質的獎勵,給孩子的是“被動的努力”,激不起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在父母的引誘下,胃口會越來越大,今天可能只是一支筆,明天可能就會變成手機。
這樣的“交易”就像是對孩子的賄賂,導致孩子走向墮落。
行為設計學專家何圣君老師說,以前讓兒子寫作文他就犯懶,不管是引誘還是陪伴,或者是用作文書啟發他,都沒有用。
一次偶然,他幫兒子的小作文發到網絡社交平臺,卻備受好評,閱讀量一路飆升。
那一刻,兒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榮耀時刻”,隨后他就像開竅了一樣,寫起作文,就停不下來。
為此何老師指出,想要在學習場景中幫助孩子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可以為孩子塑造榮譽感,用這種強烈的情緒觸發孩子的內部動機。
讓孩子有一種“被關注”、“被喜愛”的榮譽感在里面。
這會潛移默化改變他的一舉一動,喚醒孩子生命內力的覺醒。
05
溝通時
不停說教VS傾聽
一個女孩期中考試時,恰逢來例假,肚子疼得她無法集中精力答題,導致那一次考試成績非常不理想。
成績下來以后,媽媽一個勁地指責她,說她“笨、不用功”之類的。
她幾次解釋說:當時肚子疼。
可是媽媽卻不聽:別找借口,我看你就是想氣死我。
她說:那一刻,我覺得媽媽的嘴臉讓我討厭。
這位媽媽不知道,在她每一次的自以為是的說教里,傷害的不僅是本就岌岌可危的母子關系,還有那不被信任而滋生的糟糕情緒。
因為,不被傾聽,無休止的說教,給孩子心里埋下一枚叫逆反的“炸彈”。
由此會引發一種現象叫“被動攻擊”:
1)攻擊父母:
表面順從,背地里卻用搞砸的方式來反抗。
2)攻擊自己:
反正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反正我就是不行。
因為不被認可,產生自我否定,“就這樣吧,再努力也沒有用”,干脆破罐破摔。
傾聽是溝通中最重要的方式,被傾聽意味著被接納、理解和支持,孩子有了這一層保護,他們的生命才更有動力。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一位媽媽問:
孩子成績嚴重下滑,被老師請家長,我該和他說些什么?
一個網友回答:什么都不用說,聽他怎么說。
如果你發現孩子成績下滑,就先聽一聽孩子怎么說。
他為什么成績下滑,這段時間是不是心態出了問題,有沒有遇見什么事。
這樣,你不僅在尊重他,也在幫他解決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
“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被尊重的孩子,才有動力去做得更好。
06
情緒上
焦慮VS接納
有記者采訪了一個被迫安排了十幾門課外培優班的小學生,聽到這段話:
媽媽眼里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只要我學得好媽媽就開心,可她卻不知道我有多絕望無助,人生對我來說真的很沒意思。”
這段話寫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
焦慮,似乎成了教育的代名詞。
孩子成績下降了一點點,就會焦慮“最近是不是心態上有什么問題”。
一聽說別人家孩子學了一項技能,馬上擔心“孩子是不是落后了、要不要也給他報一個班”。
作家周國平說過,家長的焦慮是孩子最沉重的負擔。
父母的焦躁不安,不僅讓自己處于不安的情緒里,也讓孩子處于高壓環境下,變得恐懼、緊張、壓抑。
這樣一來,父母會慢慢讓孩子喪失自主性,難有強大的內在和堅韌的意志,也實現自我價值。
教育學者尹建莉的女兒圓圓上高中時,數學成績非常不好,老師建議她到外面報一個數學補習班。
尹建莉不想給女兒壓力,沒有馬上去做,
而是對女兒說:“班主任老師,說感覺你數學那個潛力挺大的,但是現在成績稍微有點不理想,你在這方面你多問問老師,你在這方面還是很有潛力的。”
女兒將信將疑,但確實學起來很用功。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常春藤名校。
有時候,接納孩子比一切的教育方法都重要。
紀錄片的導演張同道說:
每個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們應該有不同的成材方式和成長經歷。教育不是工廠鑄件,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生產模式。
獨一無二的生命,才值得去努力。
07
作家梅拾櫻針對于“孩子內驅力”不足,總結了這樣一段話:
在關鍵時刻幫助孩子,給孩子創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機會,就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好的力量。
父母要擁有一顆“為他好”的心,就要努力做到:
失意時多鼓勵;
安排時多尊重;
選擇上多建議;
溝通時多傾聽;
教育時多接納。
給孩子一個溫馨、包容、支持、理解、鼓勵的生長環境,它才能讓孩子自由、自信、自覺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完成獨屬自己的生命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